資源簡介 初中生物探究實驗專題復習教案教學目標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如何找變量、設計對照;能區別對照組和實驗組;能設計和補充完善某一實驗。教學重點、難點正確尋找變量、對照組與實驗組,能描述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并用所學知識解釋。教學過程一、導入環節為探究婚后幸福滿意度隨時間的變化趨勢,社會學家做了這樣一個調查:對3000名已婚人士進行滿意度調查,婚齡跨度從1年到40年,然后制作了婚齡---婚姻滿意度圖,表示如下:圖1:婚姻滿意度隨婚齡的變化曲線圖社會學家對結論作出了解釋:結婚時幸福度較高;孩子出生之后,夫妻照顧孩子,滿意度下降;15歲時,孩子外出求學,夫妻雙方有時間經營感情,滿意度上升。20年后,心理學家維蘭特認為這個實驗不對,于是重新做了實驗:他選取哈佛大學300名畢業生,進行了為期40年的跟蹤調查,最后做了下面的表格:圖2.婚姻滿意度隨婚齡的變化曲線圖為什么兩者的結果會不同?學習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很輕松的回答這個問題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初中生物實驗專題的學習。講授環節(一)學習目標師:今天我們主要師:我們在課本中的實驗學了三種,哪三種?探究實驗、調查法、觀察法。調查法和觀察法只要了解就好,但是探究實驗是學習的重點,大家要熟練掌握并運用。下面請同學來回答一下,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有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板書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得出結論----表達交流。教師:說的很好,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個例子。(2020年福建中考)蚜蟲以植物的汁液為食。為有效防治蚜蟲,科研人員對扁豆的抗蟲性進行了研究。在種植兩個品種的扁豆時發現,大量的蚜蟲寄生在綠色扁豆上,而在相鄰的紫色扁豆上僅有少量。蚜蟲對扁豆的選擇是否與顏色的刺激有關?提出問題:蚜蟲對扁豆的選擇是否與顏色的刺激有關?做出假設:蚜蟲對扁豆的選擇與顏色的刺激有關。設計實驗:①取兩個相同的透光玻璃裝置,分別編號為甲、乙;②每個裝置內放入生長狀態相同的綠色、紫色扁豆各一棵;③將甲放入明亮處,乙放入黑暗處,引入20只發育階段相同的蚜蟲;④一段時間后,觀察記錄蚜蟲的分布情況。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實驗條件?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這樣做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要設置甲乙兩個實驗?為什么引入20只蚜蟲?有何好處?學生回答,老師點評。變量定義:是指實驗過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條件(1)尋找方法:實驗過程中找不同的條件或因素提出問題(假設)中體現變化的詞語(2)原則:單一變量原則(3)練習:找出變量為進一步探究生物硫鐵投加時間對鉻污染水體中斑馬魚存活率的影響(2019福建真題)興趣小組研究不同濃度食醋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2018福建真題)某科研小組將渦蟲作為實驗對象,研究煙焦油濃度變化對其移動速度的影響(2017福建真題)(三)探究實驗中的對照A、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一組(與假設相一致的組);如“鼠婦怕光”的實驗中,有光的一組做為實驗組。B、對照組:是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一組。如“鼠婦怕光”的實驗中,無光的一組做為對照組。原則:設置對照實驗原則 多次重復實驗原則練習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取同種、同齡、等體重的成年雌鳥分成數量相等的兩組,甲組飼以正常食物(不含DDT),乙組飼以同種但含DDT的食物,然后比較兩組鳥的蛋殼厚度。DDT能影響在該實驗中,可作出的假設為蛋殼的厚度,其中實驗組是乙組,對照組是甲組。(四)設計和補充完善實驗。1、歸納實驗設計過程的思維:明確實驗目的和原理找出相關變量確定控制變量的對照方法結合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利用相關對照,邏輯推理相關結論(或預期結果)簡明、準確地組織語言文字實驗組別編號描述如:凡實驗中涉及到兩組或兩組以上,所用器材需用1、2、3或A、B、C甲、乙、丙……等加以編號便于區分。實驗步驟分步描述并加以編號(一般不宜連續描述)如:第一步……在量上難以做到準確的量化描述,應盡可能用“定性”的語言表達。如:“一段時間”、“適宜的溫度”、“適量的”、“一定量的”等。2、 在探究實驗題中常見的錯誤審題錯誤———沒有弄清題意實踐經驗不足——實驗材料、儀器功能不熟悉缺乏方法—不會控制變量、觀察和測量實驗變化數據解讀錯誤—不善于從圖、表中獲取有效的信息結論錯誤5不會用有關的原理解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實驗結論的表達不完整—表達能力不強3、練習找出實驗設計的描述錯誤并改正例為“探究淀粉在口腔內的消化”,某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方法和步驟:①在A、B兩只試管中分別加入2m經冷卻的漿糊(2)在A試管中加1ml清水,B試管中加2ml唾液③將兩只試管搖勻后,置于60℃左右的水中10分鐘;④取出A、B兩只試管各滴入2滴碘液,搖勻,⑤觀察并記錄各試管中的顏色變化該實驗方案有幾項明顯錯誤,請指出錯誤并改正。答案:(1)步驟②中加入的清水和唾液應等量,把加入1m清水改為2ml,與唾液量相等。(2)步驟③中置于60℃的溫水中,溫度太高,會導致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應改為37溫水。補充和完善某一實驗例小明為證明細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想出了一個實驗方案。實驗方案為:將甲乙兩組都進行滅菌處理,甲組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接種細菌后放在無菌條件下。請你幫助小明一起分析該探究實驗:實驗前,小明必須先將同樹的落葉分成等量的兩份,標為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足夠的水分。(2)該實驗的實驗組是乙組;照組是甲組(3)實驗結果預測:經過一段時間后,樹葉有腐爛現象。說明細菌對植物遺體有分解作用。三、歸納總結讓學生分享今天所學知識,教師點評并補充。四、作業布置完成練習冊實驗專題部分,下周一之前上交。板書設計1、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2、如何找變量、設計對照;·3、區別對照組和實驗組;4、設計和補充完善某一實驗。點評內容詳實、結構完整,與學生互動多。PPT題目最好用探究實驗,字號要大一些,最好用30號或者36號字體。內容較多,實驗題較難,是難點,應該集中一點,深入講解。除了大題之外,應該適當補充選擇題相關的實驗題。有規范學生的語言,有利于學生的書面表達。教學反思初中生物實驗題難度又大,而且分值占比還多,做題時很容易在細節上出錯。大多同學都也是在生物實驗題上丟分較多,實驗題不是單單背背概念、公式就能得分。必須要掌握每個實驗的原理、分布、實驗結果才行,所以實驗題也一直都是中考的重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同學們已經積累了一部分的實驗經驗,但是這些經驗沒有形成理論,也沒有系統的聯系,于是在我就打算給學生進行一次系統的,有條理的整理,并加強練習,以此強化學生的實驗能力。我從探究實驗的過程、如何理解實驗、變量、原則、評價、結果的描述、結論的書寫、以及應用八個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實驗過程,提升實驗能力,課上反饋良好,多數同學能夠獨立完成課后練習,而且考試34題的得分率從2.8分,提升到5.3分。不過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由于時間的原因,有些地方沒有講透,在一些點上學生掌握的不好,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案例都是會考的34題,而沒有與課本中的實驗緊密結合,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注意糾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