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教版(2017秋)科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知識及實驗操作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教版(2017秋)科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知識及實驗操作

資源簡介

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知識和實驗操作
第一單元《認識空氣》
一、科學知識
1.像粉筆、水一樣,空氣也需要(占據一定的空間)。
2.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具有(彈性)。
3.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氣城堡、射釘槍、足球、噴水壺噴水、充氣床墊)等。
4.科學家用精確的實驗測得:在接近地面處,1升空氣的質量約為(1.29克),相當于(3)枚回形針的質量。
5.熱空氣要比相同體積的冷空氣質量(輕),所以熱空氣會(向上升),冷空氣會(下降)。
6.暖氣片都安裝在房間的(低處),可以讓熱空氣(自然上升),提高室內氣溫。
7.冷藏柜所產生的“冷氣”積聚在食物托盤的底部,所以不必加蓋子。
8.陽光使地表溫度升高,溫暖的地面加熱它上方的空氣,熱空氣上升,冷空氣補充到熱空氣上升后留下的空間里,熱空氣越升越高,然后又開始冷卻下降。空氣總是循環運動的,(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
9.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風機吹頭發,吹風車、擠袋子都可以制造風。
10.空氣的性質: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空氣占據空間、可以被壓縮、有質量、可以流動、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
二、實驗操作
1.驗證空氣占據空間:
將紙巾揉成團放到杯底,然后將杯子豎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紙巾沒有被浸濕,是因為空氣占據空間,所以水接觸不到紙巾。
將氣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將氣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氣球無法吹得很大,這也是因為瓶子中的空氣占據空間。
2.證明空氣能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
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離,記下活塞的位置。將針筒口頂住橡皮。推動活塞,記下活塞的位置,松手后,活塞會回彈,這說明空氣可以被壓縮。
驗證空氣是否有質量。
(1)在一根細長棍兩端各掛一只充氣的氣球,并使之平衡;將一只氣球中的氣慢慢放掉;放手后觀察到細長棍朝有氣的氣球一端傾斜。說明:空氣有質量。
(2)通過用電子天平測皮球(充氣前)和(充氣后)質量的變化,可以驗證空氣是否有質量。空氣質量=充氣后數據-充氣前數據。電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將電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開電源;(2)按一下“歸零”按鈕,確保在稱量之前顯示數字為“0”。(3)按模式按鈕,選擇以“g”為單位。(4)將要稱的物體放在電子天平上,讀取顯示數字即可。
4.觀察冷熱空氣流動:
將冷集氣瓶放在有煙的熱集氣瓶的上方,抽掉中間的玻璃板,熱集氣瓶里的煙隨著熱空氣上升到冷集氣瓶中,冷集氣瓶中的冷空氣向下流動,這樣循環流動,煙便充滿兩個瓶子;將熱集氣瓶放在冷集氣瓶的上方,抽掉中間的玻璃板,由于熱空氣不能向下流動,冷空氣不能向上流動,煙在一段時間內無法進入下方的冷集氣瓶。
5.觀察空氣流動的簡易裝置:
把塑料瓶底去掉;將去底塑料瓶罩在一支點燃的蠟紙上,瓶底一側用墊片墊起,觀察火焰;抽去墊片,觀察火焰。
我的發現:有墊片時,瓶內空氣受熱上升,瓶外冷空氣從瓶底進入,使瓶中冷熱空氣流動,導致蠟燭火焰飄動;去掉墊片時,瓶內空氣無法流動,火焰漸漸熄滅。
第二單元《研究土壤》
一、科學知識
1.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物質),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夠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塊、枯樹枝、小蟲等豐富的生物及生物遺體,還有(水分、空氣、腐殖質)等物質。
2.土壤中有大顆粒的沙粒、中等顆粒的粉粒和細小顆粒的黏粒。人們根據三種顆粒含量的不同,將土壤分為三種類型:(沙質土、黏質土、壤土)。沙粒含量特別多的是沙質土,沙質土粗糙,黏粒含量特別多的是黏質土,黏質土細膩,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壤土粗糙程度適中。
3.不同的植物對土壤的要求不同。如沙質土滲水性、透氣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適宜生長(仙人掌、芝麻、花生、西瓜)等,黏質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滲水性、透氣性最差,適宜生長的植物有(荷花、蘆葦、水稻、蓮花)等。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滲水性、透氣性都較好,適宜生長的植物有(蠶豆、蘋果樹、月季)等。
4.土壤按從上到下分成三層:表層土、下層土、巖石層,表層土顏色較深,越往下層,顏色越淺。
5.(動植物遺體)在土壤中腐爛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質。腐殖質是(供植物生長)的肥料。腐殖質越多,土壤顏色越深,越肥沃。
6.不是所有的表層土都是肥沃的,如山體的表層土就因經常受雨水的沖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較貧瘠。人們常用(種植綠肥、施農家肥、收集落葉漚肥)等方法改良貧瘠的土壤。
7.土壤流失是由于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土質松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因素的影響,雨水等沖刷土壤而發生的現象。引起土壤沙化的原因可能是干旱或流沙入侵等自然因素,也可能是過度放牧、亂砍濫伐森林、開荒、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人類活動。
8.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小動物,它們為形成腐殖質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在土壤中打洞,幫助土壤通氣,通過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過身體活動促進各種營養物質與土壤顆粒的混合……它們是植物生長的好幫手。
9.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保護土壤的活動:修筑梯田、輪作或休耕、植樹造林。破壞土壤的活動:開窯燒磚、開山毀林、拋撒垃圾、過度開墾、過度放牧。
二、實驗操作
1.研究土壤的成分:
(1)用紙巾包住土塊,使勁握一握,紙巾上出現水跡:證明土壤中含有水分。(2)把土塊放入水中,土塊中冒出了氣泡:證明土壤中有空氣。(3)把土壤放入水中,攪拌后,靜置一段時間,土壤出現分層現象:大顆粒(沙粒)在下,細小顆粒(黏土)在上,水面漂浮一層黑色物質:證明土壤中有沙粒、黏粒和腐殖質。
2.比較沙質土、粘質土和壤土的不同:
加水后,黏質土很容易握成團,搓成條,且不容易散;壤土也能握成團,搓成條,但容易散;沙質土不易成團或成條,松手即散。有的顆粒不能用手指碾碎,如沙粒,有的顆粒可以用手指碾碎成更細小的顆粒,如粉粒或黏粒。
3.比較不同土壤滲水性:
(1)在三個漏斗中分別鋪入紗布;(2)在漏斗中分別放入相同體積的土;(3)把漏斗鐵壁懸空放在杯子里;(4)在漏斗中倒入同樣多的水,觀察現象。
土壤類型 滲水性 保水性 保肥能力 透氣能力 適宜生長的植物
沙質土 好 差 差 好 芝麻、花生
黏質土 差 好 好 差 荷花、蘆葦
壤土 較好 較好 較好 較好 蠶豆、蘋果樹
4.制作肥料袋:
(1)往透明塑料袋中裝土、果皮、菜葉等;(2)往塑料袋中均勻地撒一點水,扎好袋口;(3)把塑料袋放在陰暗的地方。
5.水土流失模擬實驗:
實驗材料:鏟子、兩個托盤、灑水壺
實驗設計:(1)取兩塊土壤,一塊有植被覆蓋,另一塊沒有,分別放入一端墊高的托盤中;(2)往兩塊土壤上澆同樣多的水,模擬自然界的降水情況;(3)觀察并記錄土壤被沖刷和積水的情況。
實驗現象:有植被的土壤,水流下來得慢,且少;無植被的土壤,水流下來得快,且多。
解釋:植物將一部分水阻擋住了,說明植被能夠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
一、科學知識
我們將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的物體稱為固體。敲碎的粉筆、剪碎的紙、切碎的蠟它們和原來一樣都還是固體,大自然中的巖石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最后會變成粉末狀,但還是固體。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的形狀或大小,但構成物體的物質狀態沒有改變。
2.(會流動,沒有確定的形狀)的物質稱為液體。不同液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用量簡測量液體的體積,用天平比較兩種液體的質量。
3.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由規范的玻璃筒或塑料筒制成,刻度精確,刻度通常以(毫升或升)為單位。
4.相同體積的不同液體,它們的質量可能不相同。
5.靜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們稱之為(水平面)。人們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儀(尺)。使用時,將水平儀(緊貼)在被測物體表面,待氣泡穩定后,再作判斷。在實際檢測中,氣泡在哪邊,說明哪處(高)。
6.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的空間)可能改變,體積變小。混合后的固體各自保持原來的性質。
7.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糖等物質。在20℃時,100毫升水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在20℃時,100毫升水大約能溶解(204)克白糖。
8.鹽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越快。
9.沉在杯底不能溶解的鹽,可以通過加熱的方法使鹽繼續溶解。
10.分離水中的物質。(1)過濾法(分離水中不易溶解的物質)自來水廠的水出廠前需要進行多次過濾和其他操作。(2)蒸發法(分離水中的易溶解物質)鹽能用蒸發法從鹽水中分離出來,比如我們吃的鹽大多數是通過曬海水得到的。
二、實驗操作
1.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
(1)哪一組積木的體積大:每組積木由大小相同的積木組成,可以用數數量的方式比較。
(2)哪一堆粉末體積大:分別裝入相同的杯子里,用尺子或畫線測量杯中粉末的高度。
(3)哪一個玩偶體積大:取足量且同樣多的沙子裝入相同的杯子中,分別將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沙子中,用尺子或畫線比較沙子的高度。
2.觀察、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
性質 液體
油 水 牛奶 蜂蜜
顏色 淡黃 無色 白色 黃色
氣味 清香 無味 奶香 清香
透明度 透明 透明 不透明 半透明
粘稠度 較粘稠 不黏稠 少黏稠 很粘稠
3.量筒的使用:
(1)略傾斜量筒,燒杯口緊挨著量筒口,將液體緩慢倒入量筒;(2)量筒必須放平穩后才能讀數;(3)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然后讀出液體的體積數。
4.比較固體混合前后質量和所占空間:
(1)取黃豆、玉米粉、綠豆各50克混合后測量質量。
發現:固體混合前后質量大小是混合前的質量之和。
(2)發現:混合后的體積小于混合前的體積之和。
解釋:混合后玉米粉占據了黃豆和綠豆之間空隙,所以混合后體積小于混合前的體積之和。
總結: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但占據的空間可能會改變。
5.分離混合物:
(1)黃豆、綠豆、玉米粉:先用大孔篩子將黃豆分離出來,再用小孔篩子將綠豆和玉米粉分離出來。
(2)木屑和鐵屑:①用吸鐵石靠近木屑和鐵屑可以將他們分離。②將木屑和鐵屑倒入水中用沉浮的方法將他們分離。
(3)紅糖和沙子:可以將紅糖和沙子倒入水中,紅糖溶解子水中沙子沉入水底,用過濾的方法將沙子分離,再將溶液蒸發得到紅糖。
6.探究影響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問題:鹽在水中溶解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與水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越快。
實驗設計:(1)準備兩杯相同體積的冷水和熱水;(2)同時往兩杯水中放入同樣質量的鹽;(3)觀察、比較哪個杯子里的鹽溶解得快。
實驗結論:鹽溶解快慢與水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越快。
問題:鹽在水中溶解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與是否攪拌有關。攪拌可以使溶解速度加快。
實驗設計:(1)準備兩杯相同體積的水;(2)同時往兩杯水中放入同樣質量的鹽;(3)一杯攪拌,一杯靜置;(4)觀察、比較哪個杯子里的鹽溶解得快。
實驗結論:鹽溶解快慢與攪拌有關。攪拌可以使溶解速度加快。
7.測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鹽:
(1)每次加相同質量的鹽;(2)攪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鹽;(3)當鹽溶解得很慢時,一點一點地加;(5)當鹽無法再溶解時,停止加鹽;(6)計算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鹽,當鹽無法再溶解時所加的那次鹽不可計算在內。
8.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
(1)將礦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給瓶蓋打孔;(2)將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進一團脫脂棉, 再依次放入干凈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制成一個過濾器;(3)把泥水緩緩倒進自制的過濾器中,比較過濾前后的水。
我的發現:過濾前水渾濁,過濾后水變得清澈。
9.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水中的溶解物
把鹽水刷在一張黑紙上,然后放在陽光下曬。過一會會發現刷過的地方出現白色物質(鹽)。
使用黑紙,一是因為它吸熱快,加快水的蒸發,二是便于觀察上面的白色食鹽顆粒。
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
一、科學知識
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澗。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還有人工水域,如水庫。
河流與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許多生物的家園。
自然界的地下水總量約占淡水總量的30%。由于地表土質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積雪融水會滲透到地下土層和巖石的空隙里,它們是地下水的主要來源。
4.地下水層分為: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不透水層。地下水的現狀:中國有400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越來越少。地下水的補充:(1)鋪設透水路面;(2)雨水回灌地下;(3)堤岸過濾。
5.海水中的鹽類物質使海水發苦發咸所以不能直接飲用。
6.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和咸水湖里的咸水,只有(3%)的水是淡水。在這(3%)的淡水中,(三分之二)是冰川和難以利用的深層地下水,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
7.海洋里生活著20余萬種生物,其中90%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淺海,還有許多生物生活在海岸邊。除了生物資源,海洋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物資源、化學資源和動力資源,所以它被稱為“人類的資源寶庫”。
8.各種節約用水的方法:農田滴灌,利用塑料管道上的小孔,將少量水送到農作物的根部進行灌溉;循環用水,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經過適當處理后重復使用;新型抽水馬桶,產生耗水量少、旋轉快的強勁水流。
9.家庭中的節水措施:刷牙時關水龍頭;用大桶收集廢水;更換節水龍頭;收集洗菜水用來沖馬桶、澆花;集中洗衣服;用節水馬桶等。
二、實驗操作
1.模擬河流與湖泊的形成:
(1)用油泥在塑料盆里塑造一塊不平整的地形,往模擬地形“降水”;(2)選擇低洼處筑壩,觀察“河流”“湖泊”的形成。
2.制作簡易水井模型:
(1)剪下塑料瓶中間一截,得到一個圓筒;(2)將圓筒豎直放入罐子中央,在外圍裝入約4厘米高的碎石;(3)在碎石上鋪一層約1厘米厚的沙子;(4)慢慢往沙子上倒水,注意觀察圓筒里水位的變化。
我的發現:水依次透過沙子、碎石緩緩下滲,積聚到杯底,直至充滿碎石之間的空隙,同時中間圓筒中水位也隨之慢慢升高。
3.比較海水與淡水,了解海水發苦發咸的原因:
(1)用滴管分別取1毫升淡水和1毫升模擬的海水,滴入兩把金屬勺中;(2)將它們分別放在蠟燭火焰上方加熱,待水干后觀察勺中留下了什么。
我的發現:裝海水的勺子加熱后,勺中留下一些白色顆粒。這些白色的顆粒是一些含鹽類比較多的化學物質,導致海水喝起來又苦又咸。
4.制作簡易海水淡化裝置:
(1)在水槽中放入鹽水,中間放入器皿;(2)用保鮮膜罩住水槽,上面放上石塊,然后在太陽下曬。
實驗原理:利用水分蒸發再遇冷凝結從海水中收集淡水。
5.體驗淡水資源的有限:
(1)在容器中裝入1升水,代表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2)從容器中分別取21毫升、6.5毫升、0.5毫升的水裝入三個杯子,依次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與湖泊水的總量;(3)容器中余下的代表海水。
我的發現:淡水資源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很小。
6.體驗可利用淡水資源的供不應求:
(1)在盆中裝半盆水,代表某地區可利用的淡水資源;(2)1名供水者每用小勺向盆中加水1次,2~3名用水者根據需求從盆中取水1~2次;(3)重復以上步驟,直至盆里的水取完。
供水者指一個地區可利用淡水的補充如降水、調水;用水者指生活、工農業用水等等。人口增加、干旱、工農業生產擴大會導致用水量增加。
第五單元《人的呼吸和消化》
一、科學知識
1.呼吸系統: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鼻腔:有纖毛和黏液,對吸入的空氣有過濾、加溫、加濕作用。咽候:對吸入的空氣有溫濕度調節和清潔作用。氣管和支氣管:連接著喉與肺,有清除異物、調節空氣溫濕度和防御等功能。肺:在胸腔內,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氣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的場所。
呼吸道: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
2.將(澄清石灰水)倒入呼出的氣體中,搖晃一下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會變渾濁。)
3.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氣以外,其他動物都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就連河里和海里的魚也離不開水中的氧氣。
4.運動前呼吸比較平緩,運動后呼吸會加快。
5.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氣體量就是(肺活量)。小學生的肺活量不應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運動員的肺活量可達6000毫升以上。肺活量大的人,身體供氧能力更強。
6.保護呼吸器官的方法:戴口罩、不吸煙遠離二手煙、開窗通氣、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經常用淡鹽水漱口等等。
7.消化系統: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腸—大腸—肝門。口腔:將食物磨碎,與唾液混合。咽部:吞咽食物。食道:傳送食物至胃。肝臟:產生膽汁;膽囊:儲存膽汁(注意:食物不經過肝臟和膽囊)。胃:儲存和攪拌食物,吸收一些營養。小腸:完成消化和吸收。大腸:儲存難以消化的食物殘渣,生成糞便。肛門:將糞便排出體外。(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成人腸道長6.5~8.5米,約為身長的4.5倍。
8.消化道是通過(蠕動)的方式使食物前進的。
9.有利于消化器官健康的飲食習慣:細嚼慢咽、不吃過熱過冷的食物、不暴飲暴食。
10.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素:(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水和膳食纖維)。
11.營養素的來源:
(1)米飯、面條、面包等淀粉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糖類,可供給我們能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2)油脂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可供給我們能量,保持我們的體溫,但不能多吃。
(3)魚、肉、蛋、奶、豆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長身體必需的營養素。
(4)蔬菜、水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是我們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食物。
(5)水是人體最重要的營養素,吸收營養、排出廢物都需要它的幫助。
(6)粗糧、蔬菜、豆類食物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我們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和廢物。
12.檢測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碘酒)是“淀粉探測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會變(藍)。土豆、饅頭、米飯中含有大量淀粉。
(2)將食物放在白紙上用石塊去擠壓,觀察白紙上留下的痕跡,可以檢測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花生和肥肉中含有大量的油脂。
13.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偏食、挑食。
二、實驗操作
1.比較我們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
(1)準備澄清石灰水和干凈、干燥的透明塑料袋;(2)收集空氣,將澄清石灰水倒入塑料袋搖晃,澄清石灰水沒有變化;(3)收集呼出的氣體(防止空氣進入),倒入澄清石灰水,搖晃一下,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我的發現:呼吸時,吸入的是空氣,呼出的是含有二氧化碳多的氣體。
2.測自己在三種狀態下一分鐘的呼吸次數:
(1)使用秒表分別計時一分鐘,測量自己安靜狀態、運動后、休息三分鐘后這三種狀態下呼吸次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每一種狀態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我的發現:不同狀態呼吸次數不同、運動后呼吸加快,休息后呼吸減慢并逐漸恢復至運動前的狀態。同一狀態下,男生與女生、兒童與成人呼吸次數也不一樣。一般,男人比女人呼吸慢,成人比小孩呼吸慢。
3.測一測自己的肺活量
(1)使用塑料瓶制作簡易肺活量測量儀;(2)取粗細均勻的2.5L塑料瓶一個,每次用燒杯量取100ml水,倒入塑料瓶,用記號筆標記,以此類推,直到2500ml標記,并且把每100ml等分為10份;(3)將塑料瓶裝滿水,倒扣在水槽內,將彎頭吸管插入塑料瓶內,深吸一口氣,盡力向瓶內吹氣,發現隨著吹入氣體增多,塑料瓶內水排出。排出水的量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4.模擬食物在消化道里的運動:
(1)氣球底部剪一個小洞,大小以能插入軟管為準。漏斗模擬口腔、中部短軟管模擬食道,氣球模擬胃,下部長軟管模擬腸道,依次組裝。(2)將小球從漏斗裝入,通過用手捏軟塑料管,和擠壓的方式,讓食物從口腔經食道、到達胃部,最終從腸道排出。
5.檢測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準備土豆、蘿卜、花生,三種食物分開放置,不要混合在一起以免影響檢測結果;(2)正確使用膠頭滴管,吸取碘酒,將1-2滴碘酒分別滴在切開的土豆、蘿卜上;(3)將花生在白紙上碾碎,觀察紙上的殘留痕跡.
我的發現:檢測后,土豆遇碘酒變藍,說明土豆含有淀粉,而蘿卜沒有變藍,說明蘿卜沒有淀粉。花生壓過的白紙上留下半透明的油跡,證明花生中有油脂。
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
1.工程師是設計產品、結構或系統來改善人們生活的人。
2.工程師的種類:土木工程師、航天工程師、機械工程師、電子工程師、環境工程師、園林工程師、地址工程師等。
3.工程活動環節:明確問題、前期研究、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測試改進、展示交流。
PAGE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互助| 甘德县| 思茅市| 延安市| 荆门市| 兴化市| 茶陵县| 金沙县| 普兰县| 志丹县| 临夏县| 从化市| 万山特区| 平昌县| 韶山市| 务川| 武汉市| 武邑县| 雷山县| 南通市| 铜川市| 宽甸| 镇江市| 夏津县| 六盘水市| 河东区| 临猗县| 兴隆县| 昌乐县| 忻城县| 宁明县| 商丘市| 阿荣旗| 微博| 靖江市| 长阳| 通州市| 武城县| 小金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