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主題與課時部審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第1課時)。課標要求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所取得成就及其具有的開創性。了解以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搜集、整理有關“兩彈一星”精神以及雜交水稻、載人航天等方面的圖文材料。學習目標通過閱讀教材,完成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的制作,培養歸納知識的能力;通過研讀材料說出新中國科技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理解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理解認識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培養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勇于奉獻、開拓創新的意識;學習科學家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學習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評價任務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設計表格歸納新中國科技、文化成就,完成學習過程中任務1。(檢測目標1)合作探究,研讀材料,說出新中國科技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完成學習過程中任務2。(檢測目標2)合作探究,研讀材料,理解認識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完成學習過程中任務3。(檢測目標2)學習過程任務1:說科技強國力——“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成就任務1-1閱讀教科書第90—92頁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的內容,完成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一)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一)類別 內容 時間 成就 意義或地位國防 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 無人飛船載人飛船任務1-2:閱讀第92頁“材料研讀”內容,結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問題。材料一:盡管直到1953年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美國頁沒能投下原子彈,但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美國卻不止一次地揮舞著核大棒對中朝人民進行赤裸裸的訛詐和威脅,把世界推向核戰爭的邊緣。——鄭千里《“兩彈一星”的偉大意義》,載《嶺南大講壇(219場)科學精神的先鋒:中科院院士的故事》材料二:毛澤東認為,帝國主義“看不起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原子彈,只有手榴彈”,對中國來說,“現在進行國防工業建設,重要的是把最新的武器,如導彈、氫彈、無線電操作等搞起來,一旦戰爭發生可以解決些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導彈,帝國主義就會使用導彈。”——袁和平《“兩彈一星”筑就大國地位》載《中國軍轉民》2019年底10期材料三: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通知中國政府,蘇聯將撤走全部在華專家。他們譏諷說:離開外界的援助,中國20年頁搞不出來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鋼爛鐵吧!——摘編自王素莉《“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與;歷史經驗》,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2001年底4期)請回答: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百廢待興,為什么卻要耗資研究“兩彈一星”?任務1-3:閱讀教科書第91頁“人物掃描”內容,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兩彈一星”的研究面臨哪些困難?概括這兩位科學家身上體現的精神。體會“兩彈一星”研制的艱辛,學習科學家的精神。任務1-4:閱讀教科書第91頁正文內容,結合材料四、五、六想一想“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有什么意義?材料四:原子彈爆炸中爆發出巨大的轟鳴聲......這一轟鳴聲,是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在短短幾年間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創造的奇跡,為洗雪多年來中國遭到的屈辱發出了怒吼!這一聲轟鳴圓了中國第一夢! ——姚明勤《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天》材料五: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這是中國人民在加強國防力量、反對美帝國主義核訛詐和核威脅的斗爭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材料六: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鄧小平《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任務1-5:閱讀教科書第92頁“相關史事”和材料七、八、九,結合所學,回答問題:材料七: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就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并相繼成立各省、市、自治區的科研機構。1956年,毛澤東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制定了《1956——1967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78年,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科學的春天終于來臨。——摘編自范子謙《新中國成立70年來科技事業的發展》,載《黨史文匯》2019年底10期材料八: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約占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技發展的奠基者或開拓者。——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科技發展大跨越 創新引領譜新篇》,載《服務外包》2019年底9期材料九: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62年成立中央專委會,全國協同攻關。大批科技工作者包括歸國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和廣大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摘編自1999年國務院表彰"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頒獎詞請回答:依據材料和教科書第92頁“相關史事”,結合所學,指出新中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可從政治、經濟、政策、教育、人才等角度思考)任務1-6:閱讀教科書第92頁正文,用時間軸歸納我國航工程的發展歷程,根據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歷程,你能總結出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任務2:談科技保民生——雜交水稻與青蒿素任務2-1:閱讀教科書第93—94頁“雜交水稻與青蒿素”的內容,完成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二)。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二)類別 內容 時間 成就 意義或影響農業醫學任務2-2: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教科書第93頁的內容,思考回答問題。材料十:全球有8.52億人處在經常性的饑餓中,饑餓和營養不良每年使500萬兒童死亡,饑餓直接或間接給各國國民生產力和國家經濟造成上百億美元的巨額經濟損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04年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報告》材料十一:在非洲等地,我們外援的雜交水稻產量能比當地產量翻兩三番。……如果全球1.1億公頃的水稻田有50%種雜交水稻,保守估計每公頃僅增產2噸糧食,全球每年將增產1.1億噸糧。按人均每年消耗300公斤糧食算,意味著可多養活3.6億人。——《超級水稻多養活3.6億人》,載《思想政治課教學》2008年第9期請回答:(1)材料十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嚴重問題?(2)根據材料十一,結合教科書內容,歸納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有何重大意義?任務2-3:閱讀教科書第94頁有關青蒿素發現的內容,說出我國藥物學家屠呦呦帶領的團隊發現青蒿素的意義是什么?任務3:文化怡生活——文化事業的發展任務3:閱讀教科書第94—95頁“文化事業的發展”,用表格新中國的文化成就背景時期 內容側重 代表成就改革開放前 長篇小說話劇大型音樂舞蹈劇電影改革開放后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教師版主題與課時部審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第1課時)。課標要求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所取得成就及其具有的開創性。了解以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搜集、整理有關“兩彈一星”精神以及雜交水稻、載人航天等方面的圖文材料。學習目標通過閱讀教材,完成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的制作,培養歸納知識的能力;通過研讀材料說出新中國科技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理解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理解認識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培養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勇于奉獻、開拓創新的意識;學習科學家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學習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評價任務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設計表格歸納新中國科技、文化成就,完成學習過程中任務1。(檢測目標1)合作探究,研讀材料,說出新中國科技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完成學習過程中任務2。(檢測目標2)合作探究,研讀材料,理解認識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完成學習過程中任務3。(檢測目標2)學習過程任務1:說科技強國力——“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成就任務1-1閱讀教科書第90—92頁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的內容,完成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一)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一)類別 內容 時間 成就 意義或地位國防 兩彈一星 兩彈 核彈(原子彈、氫彈) 1964年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導彈 1966年 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一星 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 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載人航天工程 無人飛船 神舟一號 1999年 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載人飛船 神舟五號 2003年 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七號 2008年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任務1-2:閱讀第92頁“材料研讀”內容,結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問題。材料一:盡管直到1953年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美國頁沒能投下原子彈,但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美國卻不止一次地揮舞著核大棒對中朝人民進行赤裸裸的訛詐和威脅,把世界推向核戰爭的邊緣。——鄭千里《“兩彈一星”的偉大意義》,載《嶺南大講壇(219場)科學精神的先鋒:中科院院士的故事》材料二:毛澤東認為,帝國主義“看不起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原子彈,只有手榴彈”,對中國來說,“現在進行國防工業建設,重要的是把最新的武器,如導彈、氫彈、無線電操作等搞起來,一旦戰爭發生可以解決些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導彈,帝國主義就會使用導彈。”——袁和平《“兩彈一星”筑就大國地位》載《中國軍轉民》2019年底10期材料三: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通知中國政府,蘇聯將撤走全部在華專家。他們譏諷說:離開外界的援助,中國20年頁搞不出來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鋼爛鐵吧!——摘編自王素莉《“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與;歷史經驗》,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2001年底4期)請回答: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百廢待興,為什么卻要耗資研究“兩彈一星”?答:原因:①新中國面臨著美帝國主義的核訛詐和核威脅;②為了要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③為了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國家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全環境;④為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維護世界和平;⑤中蘇關系惡化。任務1-3:閱讀教科書第91頁“人物掃描”內容,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兩彈一星”的研究面臨哪些困難?概括這兩位科學家身上體現的精神。體會“兩彈一星”研制的艱辛,學習科學家的精神。答:困難:沒錢、沒人、沒技術、沒基礎、沒援助、環境惡劣精神:錢學森:熱愛祖國,矢志報國;淡泊名利,以國為重;立足國情,求實創新;勇攀高峰,拼搏實干。鄧稼先:熱愛祖國、精忠報國;攻堅克難,敢為人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淡泊名利,甘于奉獻。任務1-4:閱讀教科書第91頁正文內容,結合材料四、五、六想一想“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有什么意義?材料四:原子彈爆炸中爆發出巨大的轟鳴聲......這一轟鳴聲,是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在短短幾年間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創造的奇跡,為洗雪多年來中國遭到的屈辱發出了怒吼!這一聲轟鳴圓了中國第一夢! ——姚明勤《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天》材料五: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這是中國人民在加強國防力量、反對美帝國主義核訛詐和核威脅的斗爭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材料六: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鄧小平《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答:意義:①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③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任務1-5:閱讀教科書第92頁“相關史事”和材料七、八、九,結合所學,回答問題:材料七: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就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并相繼成立各省、市、自治區的科研機構。1956年,毛澤東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制定了《1956——1967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78年,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科學的春天終于來臨。——摘編自范子謙《新中國成立70年來科技事業的發展》,載《黨史文匯》2019年底10期材料八: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約占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技發展的奠基者或開拓者。——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科技發展大跨越 創新引領譜新篇》,載《服務外包》2019年底9期材料九: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62年成立中央專委會,全國協同攻關。大批科技工作者包括歸國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和廣大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摘編自1999年國務院表彰"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頒獎詞請回答:依據材料和教科書第92頁“相關史事”,結合所學,指出新中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可從政治、經濟、政策、教育、人才等角度思考)答:原因:①政治: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②經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持續提升;③政策:黨和政府作出一系列正確的重大戰略決策,如“863計劃”、“973計劃”等,為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保證;④教育: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完善;⑤人才:全國協同攻關,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許多毅然歸國的科學家們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創新。任務1-6:閱讀教科書第92頁正文,用時間軸歸納我國航工程的發展歷程,根據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歷程,你能總結出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答:時間軸:20世紀90年代 1 999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8年9月答:變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飛行,一步一個腳印,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技術的國家。說明:①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一些科技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②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③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造力的民族,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任務2:談科技保民生——雜交水稻與青蒿素任務2-1:閱讀教科書第93—94頁“雜交水稻與青蒿素”的內容,完成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二)。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二)類別 內容 時間 成就 意義或影響農業 秈型雜交水稻 20世紀70年代 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醫學 青蒿素 20世紀70年代初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 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和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任務2-2: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教科書第93頁的內容,思考回答問題。材料十:全球有8.52億人處在經常性的饑餓中,饑餓和營養不良每年使500萬兒童死亡,饑餓直接或間接給各國國民生產力和國家經濟造成上百億美元的巨額經濟損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04年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報告》材料十一:在非洲等地,我們外援的雜交水稻產量能比當地產量翻兩三番。……如果全球1.1億公頃的水稻田有50%種雜交水稻,保守估計每公頃僅增產2噸糧食,全球每年將增產1.1億噸糧。按人均每年消耗300公斤糧食算,意味著可多養活3.6億人。——《超級水稻多養活3.6億人》,載《思想政治課教學》2008年第9期請回答:(1)材料十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嚴重問題?答:問題:世界性的饑餓問題。(2)根據材料十一,結合教科書內容,歸納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有何重大意義?答:意義:①提高了中國的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②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在世界范圍的推廣,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主要貢獻。任務2-3:閱讀教科書第94頁有關青蒿素發現的內容,說出我國藥物學家屠呦呦帶領的團隊發現青蒿素的意義是什么?答:意義: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②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和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任務3:文化怡生活——文化事業的發展任務3:閱讀教科書第94—95頁“文化事業的發展”,用表格新中國的文化成就背景 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時期 內容側重 代表成就改革開放前 描繪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尚 長篇小說 《紅巖》、《青春之歌》話劇 《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劇 《東方紅》電影 《英雄兒女》、《林則徐》改革開放后 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神舟七號翟志剛完成太空行走神舟五號楊利偉實現載人航天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開啟飛天之旅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