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湘科版(2017秋)五年級下冊科學知識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湘科版(2017秋)五年級下冊科學知識總結

資源簡介

湘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知識總結
第一單元 探秘生物體的基本結構
顯微鏡能幫助我們觀察到用肉眼無法看到的事務。
1590年荷蘭詹森父子用兩片透鏡制作了簡易的顯微鏡。1610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了昆蟲的復眼。
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顯微鏡首次發現了“格子”狀結構,并用cell(細胞)命名。
1675年荷蘭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驚喜地發現了微小生物。1993年德國物理學家魯斯卡發現了比細菌還微小的病毒。
顯微鏡主要由兩組透鏡組成,其中裝在鏡筒上方,接近眼睛的透鏡組叫目鏡;裝在鏡筒下端,接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組叫物鏡。
顯微鏡的結構從上往下有:目鏡、鏡筒、準焦螺旋、物鏡、鏡臂、載物臺、反光鏡、鏡座。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一般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洋蔥表皮都是由許許多多微小的“格子”組成的。
生物的細微結構一般需要制成玻片標本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清楚。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①取鏡和安放 ②對光 ③調節。取鏡時注意: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平放在桌面上。
載玻片移動的方向與從目鏡里看到的物體圖像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通過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可以增加目鏡中標本圖像的亮度。
倍數高的顯微鏡,看到的圖像大,看到的范圍小;倍數低的顯微鏡,看到的圖像小,看到的范圍大。
自制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①擦拭載玻片、蓋玻片;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③在洋蔥內表皮上用刀劃出一個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④用鑷子小心撕取洋蔥內表皮;⑤將洋蔥內表皮置于載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鋪開;⑥從一側開始慢慢蓋上蓋玻片,不能有起泡產生;⑦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給洋蔥表皮著色;⑧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蔥表皮細胞均勻染色。
動植物都是由類似于“小格子”(內部填充復雜物質)的結構組成的,這種結構稱為細胞。
1858年中國科學家李善蘭在其譯著《植物學》中將“細胞”作為“cell”的中文譯名。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結構有部分相同的特點。
人體需要的七大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纖維、水。
第二單元 微生物
在探究“溫暖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霉”的實驗中,相同的條件有水分、空氣等,不同條件是溫度。
在探究“饅頭在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嗎”的實驗中,相同的條件有溫度、空氣等,不同條件是濕度。
防止物品發霉的辦法有冷凍、烘干、真空包裝、曬干等。加工食品中放入干燥劑的作用是吸收水分,防止食物發霉。
瓜果發酵可以制成酒。大米發霉辨別方法:聞、看、摸。饅頭的制作需要酵母。
食物上的霉,是一種微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發霉就是霉菌生長發育的結果。
當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問世后發現了比細菌更小的生物——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大腸桿菌噬菌體等)。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像酵母菌、霉菌、細菌和病毒等體型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統稱微生物。微生物中蘑菇和木耳比較特別,被稱為“微生物王國中的巨人”,還有牛肝菌、榛蘑。
微生物不分雄雌,它們的繁殖方式與眾不同,靠自身分裂來繁衍后代,只要條件適宜,通常20分鐘就能分裂一次,1分2,2變4,4分成8....就這樣成倍的分裂下去。例如一個細胞,2小時能分裂6代,32個。
霉菌是食物發霉、腐爛、變質的罪魁禍首,對人體有害。在腸道內生活的乳桿菌、雙歧桿菌有助于人體對食物營養的消化吸收,對人體有益。所以,微生物對人類有利有弊。
1928年弗萊明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時發現了青霉素。注射青霉素前一定要先做皮膚過敏試驗(皮試)確認無過敏反應后才能使用。
酸奶是鮮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通過發酵制成的。
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為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類。
少年兒童安全用藥,要遵醫囑、精確用量、注意保質期、無過敏史、過期藥垃圾分類處理。
玉米的防霉技術:晾曬玉米、真空包裝玉米、做成玉米罐頭、冷凍玉米。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體大部分來自微生物。細菌性痢疾是通過人體消化道傳染的。
預防傳染病小常識:經常洗手、不共享個人用品、咳嗽打噴嚏掩住嘴、注射疫苗、關注飲食安全。
實際中的傳染病傳播復雜多變,也許1人會傳染很多人,成為病毒“超級傳播者”。
防控傳染病三條基本原則:①隔離傳染源②切斷傳播途徑③保護易感人群。
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國際護士節是每年的5月12日。
針對新冠肺炎傳染的防控原則是:①感覺不適,及時就醫,請假休息②公共環境按時消殺③勤洗手④不聚眾,保持1米距離⑤使用公筷公勺。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能快速、顯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第三單元 光
像太陽、燃燒的蠟燭、點亮的小燈泡這樣自身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例如太陽、發光的螢火蟲是天然光源,燃燒的蠟燭、發光的手電筒是人造光源。
月亮不會發光,月球的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恒星是光源。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1907年人們用鎢絲作為燈絲。1962年人們研制了二極管(LED燈)更加節能。
我們可以通過劃燃火柴、擰亮手電筒、制造光源。
小孔成像實驗證明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玻璃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室外人體反射的光,通過小孔成像在暗室內成的像,人的頭部在低處。
小孔成像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縮小、倒立的像。
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叫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以直線形式傳播的。
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里成的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利用潛望鏡,戰士能夠在水下觀察水上的敵情。世界上最早記載潛望鏡原理的古書是公元前2世紀我國的《淮南萬畢術》。
汽車的遠光燈是利用凹面鏡制成的,汽車的反光鏡、道路拐彎樹立的安全鏡是利用凸面鏡制成的。
光的反射案例很多,還有醫用額鏡、交通反光標牌、波光瀲滟的湖面、照哈哈鏡等。
光在空氣中、真空中都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播。
教室的墻壁涂成白色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光的反射。
在陽光下黑色衣服比白色衣服更吸熱。
白光分解后的光是單色光,三棱鏡不能再分解它們。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用三棱鏡深入研究了光的色散現象。
彩虹是太陽光的色散結果。彩虹是因為陽光射到空中接近圓形的小水滴,造成光的色散與反射而造成的。彩虹的明顯程度取決于空氣中小水滴的大小。
太陽光是白光,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分解后的這些光是單色光,三棱鏡不能再分解。
陽光通過三棱鏡后會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
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稱為三原色光。用三原色光相加可得到白光。
光的色散實驗,在沒有三棱鏡的情況下也可以用鏡子和水代替。
藍色牛奶也是光的色散反應。
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通過晶狀體后形成了物體的影像,經過大腦加工后產生了視覺。
我們看到的非光源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的。白色物體會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體會吸收所有色光,其他顏色的物體只反射與其顏色相同的光(注意:激光不能照射眼睛)。
人的視覺與光的強弱有關系。
我們平時說的黑眼珠其實是虹膜,多為黑色。虹膜中間的小孔是瞳孔,外界光線從瞳孔進入眼睛。
瞳孔大小的變化與環境中光的強度有關。強光下瞳孔會收縮。瞳孔放大是為了使更多光線進入眼睛。
黑、紅、白、黃四種顏色按反射本領從弱到強依次是:黑色、紅色、白色、黃色。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太陽東升西落,地球上晝夜交替。
公元前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并且是靜止不動的。認為晝夜交替是由于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形成的。
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它有自轉運動,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后來1851年法國科學家傅科利用“傅科擺”證實了地球的自轉。
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一晝夜大約24小時(一天)。當東半球是白天時,西半球是黑夜。
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地軸的運動。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
晝與夜交匯處,稱為晨昏線。地球自轉,晨昏線移動且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地球自轉再回到此點,為自轉一周,此周期定義為“一天”,一天又劃分為24小時。
一天中,我國的北京地區比新疆地區更早見到陽光。
人們經過長期觀測,發現晝夜長短相等,分別是3月21日和9月23日左右,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而晝最長在6月22日左右,稱為夏至,晝最短在12月22日左右,稱為冬至。
1月溫度最毒,7月溫度最高。從1月至7月溫度不斷升高;從8月至12月溫度不斷降低。
6月白晝時間最長,12月白晝最短。從1月至6月白晝時間逐漸增長;從7月至12月白晝時間逐漸變短。
在北半球,豎直的立竿在不同日子正午時的影子方向都是朝正北,只是長短不同。
當夏天的太陽接近直射時,地面單位面積接受的熱量多,溫度高;冬天的太陽斜射時,地面單位面積接受的熱量少,溫度低。
通常以公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來年—2月為冬季。這是四季的天文劃分。
我國領土遼闊,所跨緯度較多,同一季節南北氣溫差異大,符合我國的國情。
1276年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創建了登封觀星臺。
為方便測量和研究正午時日影長度的變化,人們制作出了表。
154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體運行論》建立了“日心說”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普通行星,其自身又自轉。
地球繞自身軸的轉動就是地球自轉,這個軸被稱為地軸。
地球繞著傾斜的地軸自轉的同時,繞太陽逆時針轉動(稱為公轉)。
地球以近似圓的軌道繞太陽轉動,地軸與這個轉動平面的夾角是23.5°,并始終指向北極星。
北極星處于地軸的延長線上。
陽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區氣溫的不同。北半球處于夏天時,陽光的直射點在北半球,此時南半球是斜射的。
地球的公轉就是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公轉一周為一年(一年12個月,約365天)。
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正好相反。
坐在轉椅上,順時針轉動轉椅,看到周圍的景物是逆時針運動的。
第五單元 簡單機械
當用小鐵片撬起圖釘時,它就成為了杠桿。
打開啤酒蓋子的時候可以借助開瓶器;將釘子從木頭中取出來可以借助釘錘;將螺絲從木頭中擰出來時可以借助螺絲刀。
古代的和為那時的人們提高了工作效率。
100萬年前的直立人有簡單的石器,例如石斧。10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有斧頭和刀。
最早的人種被科學家們稱為能人。
人們用木棍能輕松地撬起大石頭。撬動石頭的木棍就是一種簡單機械:杠桿。
人們根據杠桿原理制造了天平。蹺蹺板也是一種杠桿。
鉗子一般制成鉗口短、手柄長的結構,這是為了省力。鉗口前端的凹凸條紋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動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支點離阻力點近---省力杠桿;支點離阻力點遠---費力杠桿。
當一個杠桿中左邊A處是在第3格,有2個鉤碼,要使杠桿平衡,應該在右邊的第2格中掛3個鉤碼。
制作簡易顯微鏡的步驟:①準備2個放大鏡;②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③找到物體最清晰的圖像;④將調整好距離的兩個放大鏡固定。
開瓶器是省力杠桿;筷子是費力杠桿;天平是等力杠桿。
像這樣由一個大“輪”和一個小“軸”組成的裝置叫輪軸。
輪軸的實質是杠桿,有省力的作用。當軸粗細大小不變時,輪越大越省力。
扳手的柄相當于輪,柄長的扳手比柄短的扳手省力。
是從杠桿演變而來的汲水工具。春秋時期就很流行了。
在頂端被固定、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定滑輪不省力,可以改變用力方向。
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滑輪組的特點是既能省力也能改變用力方向。
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示意圖:
斜面可以省力,且斜面越平緩越省力,但費時間。
在擰螺絲釘時,螺紋細的比螺紋粗的更省力。
在研究斜面是否越長越省力時,我們應該控制斜面高度條件相同。
豎直提起一重物用的拉力是3牛,那么沿著一斜面往上拉此物體所用拉力小于3牛。
斜面的陡峭或平緩可以用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表示,夾角越小越省力。
斜面在顯示生活中的應用還有:螺絲釘、螺紋燈泡、高架橋、盤山公路、樓梯等。
第六單元 小小起重機
因為三角形能使框架結構更穩定,所以我們用三角形將起重機的支架進行固定。
起重機運用了定滑輪和定滑輪等簡單機械,能使工作更方便、更輕松。
實施“我的起重機設計方案”制作流程:
①制作起重機的框架②安裝定滑輪③安裝動滑輪及其連接線繩④安裝拉動線繩的搖把。
起重機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垂直提升或水平搬運重物的多動作起重機械,又稱天車、航吊、吊車。
我制作的起重機運用了輪軸、滑輪等簡單機械的原理。有省力、方便的優點。
18世紀中后期,英國人瓦特改進和發明了蒸汽機。
1805年,工程師倫尼為倫敦船塢建造了第一批蒸汽起重機。
1846年英國人阿姆斯特朗把新堡船塢的一臺蒸汽起重機改為水力起重機。
20世紀初期,歐洲開始使用塔式起重機。
姓名:
定滑輪 動滑輪 滑輪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辽宁省| 虎林市| 寿光市| 太原市| 沾益县| 泗阳县| 平利县| 承德市| 鹤岗市| 团风县| 郯城县| 建瓯市| 安远县| 商水县| 丹东市| 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 五寨县| 河北省| 定日县| 彭州市| 手游| 陵川县| 通城县| 米脂县| 皮山县| 论坛| 南开区| 原平市| 探索| 富平县| 贵南县| 天气| 定结县| 婺源县| 广南县| 巴林右旗| 凤城市| 佛山市|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