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心臟的結構 教學目標 學生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獲取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并推測它們的功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區別動脈血與靜脈血。 重點、難點 重點:1、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心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它們各自的功能。 2、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 難點:1、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它們各自的功能。 2、了解血液循環途徑,以及在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教學準備 教師:心臟結構模型,血液循環模型,以備觀察。學生:預習課本相關內容,閱讀課本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血液循環的途徑 體循環: 肺循環: 觀察思考,分析人體內血液循環流動離不開心臟的作用。 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學習。 結合觀察提綱,觀察動物心臟,獲取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并推測它們的功能,通過觀察心臟各腔室的厚薄,來推測它們各自的功能。 通過分析,作出推斷血液在心臟的流向是: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嘗試通過對動物心臟注水,驗證血管及與心臟各腔室的通連關系。同時發現新問題,瓣膜的存在及作用。 觀看演示對循環形成整體認識。 問題情景創設,連通的兩組輸液管模擬封閉的循環管道,怎樣使其中的液體流動 提供觀察材料,巡視指導科學的進行觀察。 巡視引導,指導學生總結整理通過觀察、實驗獲得的感性認識,使其上升為理性認識。 認識到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通過血液循環演示儀,對血液循環形成初步認識。 組織游戲,協助理順循環路線和循環的意義。 教學過程 師:我們前面學習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類型的血管和心臟構成封閉的管道系統: 血液在其中循環流動。如果在管道系統中把心臟排除在外,只有各種血管組成封閉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能否正常循環流動 出示血液循環模型 生:不能流動。 生:能流動。 師:演示將封閉的管道平放、豎立,觀察液體能否流動。 生:不論怎樣放置,液體都不能自動地在管道內循環流動。 師:如果要想使管內液體流動起來,但又不能改變管道的位置,能否做到 生:用手交替壓縮輸液管的回血管,管內液體循環流動起來。 師:請思考,通過上述過程,聯想在人體內血液循環過程中,心臟起什么作用 生:平時我們能夠感受到心臟的跳動,特別是劇烈運動后,心跳更加劇烈。 生:心臟通過收縮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推動著血液在管道系統中循環流動。 師:對,心臟在血液循環流動過程中,就相當于汽車的發動機,為整個循環過程提供動力,同時也象抽水機的泵,保證了血液能夠從低處流向高處。心臟為什么能夠提供動力 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本節課,我們來學習和認識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請同學們嘗試通過觀察揭開心臟之迷。 (下發觀察材料和提綱,通過觀察解決相關問題。) 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羊的心臟,借此來了解人的心臟的結構。 師:請各組匯報各自的觀察結果,注意按照科學觀察的方法和順序進行。 生:我們結合人體內臟圖,了解到人的心臟位置和形狀:心臟位于胸腔,兩肺之間略偏左下,大小約和自己的拳頭相當,形狀類似平時人們畫的心形,上面較寬血管多,下面稍尖。 師:(借助人的心臟模型)心臟在胸腔內的位置是這樣的,靠身體左側或右側對應的稱為心臟的左側或右側,同時同學們要從不同角度觀察心臟,能大致區分心臟的前后和左右。 生:通過觀察剖開的心臟壁,有肌肉纖維,說明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肌肉組織具有收縮和舒張的特性,所以,心臟可以收縮和舒張,也就是跳動,可以擠壓血液,推動著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流動。 師:看來只有心臟不停地收縮舒張,才能不斷地推動著血液循環流動,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心臟是從不休息的,是這樣的嗎 生:是這樣的,如果心臟不跳動了,人也就死亡了。 生:不是,我從資料上了解到,人類的心臟也是要休息的,只不過是方式不太一樣,它是通過舒張時間相對長于收縮時間來保證休息的。 師:是的,心臟在保證正常工作的同時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心臟是如何使血液回流心臟再將血液射入血管的 生:我們觀察解剖的心臟,看到心臟是由四個腔室組成,分別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而且發現只有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同,左右是完全隔開的。 生:我們比較了心臟四個腔室的壁,盡管都是由肌肉組成的,但是厚度差別很大,最厚的是左心室,然后是右心室,心房的壁整體都不如心室厚。 生:是這樣,老師,我們組觀察的心臟沒有剖開,用手捏心房和心室的壁感覺不一樣,心房的壁感覺要薄的多。為什么會這樣呢 師:(結合人的心臟模型)同樣是心臟的壁,但是厚度卻不同,同學們試著結合肌肉的功能特點,作出推測,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 (學生小組交換意見) 生:肌肉能夠收縮提供動力,肌肉越厚,收縮也就約有力量,腔室里面的血液獲得的動力也越大,向前流動越遠。心房壁薄,收縮力量小,血液流的距離不遠,心室肌肉壁厚,收縮有力,血液流的距離遠。血液流動最遠的應該是左心室射出的血,因為左心室是四個腔室中壁最厚的。 生:我們分析認為,從心臟在人體中所處的自然位置來看,心房在靠上的位置,心室相對靠下一些,應該是心房的血液流向心室,血液從心室離開心臟流向全身,血液流回心臟進心房。所以心室的壁都比心房要厚。 師: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嗎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推測是否正確呢 請同學們提出探究的方案。 生:(討論,效果不很理想。) 師:能否運用我們前面學習過的各類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在遇到的困難 生:根據各類血管的功能,結合剛才的推測,動、靜脈與心臟腔室的通連關系應該是: 我們想通過向靜脈血管里面灌水,看看是不是從動脈血管流出,如果是從動脈中流出說明前面的推測是正確的。 師:如何判斷與心臟連接的血管是哪類血管呢 生:看血管壁的薄厚,外觀直徑相當的,壁厚,內徑小的是動脈血管,壁薄,內徑大的是靜脈血管。 生:也可以通過已解剖的心臟,看心房、心室和外面的哪條血管連通,通連關系是“房連靜,室連動”,然后在沒有解剖的心臟對應位置找到相應的動脈和靜脈。 師:很好,同學們不但善于動腦筋解決問題,還善于總結規律。大家可以依據不同的方法判斷并實際操作,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出現。 (學生兩組合一組,每組各有一個已解剖的和完好的動物心臟,進行實驗) 師:請各組介紹你們實驗的結果和認識。 生:我們從與右心房相通的靜脈向里面注水,水是從動脈血管流出的,說明前面的推測是正確的,血液從靜脈→心房→心室→動脈,血液從動脈流出。 生:我們還注意到,從一側靜脈注入水,水是從與同側心室相通的動脈中流出的。 師:(邊聽學生介紹,一邊在黑板上畫心臟簡單工作示意圖)血液是從靜脈進入心房,心房血液進入心室,血液又從同側的心室進入動脈,離開心臟的。各組實驗都進行的順利吧! 生:順利,結果是這樣的。 生:老師,我們灌了好長時間,不知為什么水總是進不去,流的到處都是 師:讓我們大家幫幫這一組好不好 看看問題出在哪里 我們請這一組的同學上來示范他們是怎樣做的。 (該組同學上講臺示范操作) 生:老師他們灌水的那條血管不是靜脈血管,是動脈血管。 師:(通過與解剖的心臟比照,同時比較同等粗細的血管的管壁)大家看到,這組同學選擇注入水的這條血管的確是動脈血管。那么,為什么從動脈血管灌不進去水呢 (有部分同學低頭搬看本組的實驗材料) 生:在動脈血管與心室的連接處有瓣膜,這是動脈瓣。動脈瓣只能朝向動脈開,動脈里面的血液不能流回心室。所以,從動脈血管灌不進去水。 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間也有這樣只能單向開放的瓣膜,這是房室瓣。有了房室瓣,心室的血液也不會倒流回心房了。 師:這樣看來,心臟內的各種瓣膜保證了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 師:(展示課件,心臟收縮舒張的動畫演示)位于我們胸腔內的心臟,從它的組成、結構,都是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就象工作能力巨大的泵,保證了血液在管道內不斷地循環流動。血液循環具體是如何進行的,下一課時學習。 [第二課時] 師:心臟的結構特點保證了血液順利通過心臟并獲得動力,繼續進行循環。血液在人體中究竟是怎樣循環的 由完全隔開的心臟左右兩部分泵出的血液又有什么聯系呢 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師:人類對血液循環的認識也是經歷了波折的,哪位同學有這方面的資料,可以介紹給大家。 生:最早提出血液循環理論的是威廉·哈維(1578---1657), 師:從血液循環的發現過程,我們從中可以領悟到人類對于科學的認識是艱難曲折的和不斷發展的,是經過歷代科學家積極不懈的探索的結果,我們應學習前人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品質。 師:(結合人體血液循環圖解,利用血液循環演示儀演示)我們先從整體上了解了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具體的循環路線,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的循環模式圖和討論內 生:我們從左心室出發,這里真可謂“銅墻鐵壁”,四壁厚實。據考證,這里是“四座城池”最堅固的一處,,我們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出了城(左心室),來到主動脈血管,一路向前。岔路不斷,血管在不斷分支,管道越來越細,前進速度也慢了下來,到了極細的地方——毛細血管,更是慢極了。紅細胞紛紛把攜帶的氧氣釋放出來,氧穿過只有一層細胞的血管壁就出去了,我們繼續前行,管道逐漸變粗,經過上腔靜脈,最后回到右心房。 師:很好,介紹的很精彩。其他同學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我們是一個組的,我補充一點,在毛細血管那里,除了氧出去了,大量的營養物質也一同出去了,進來了不少二氧化碳等廢物,一起隨循環回到了右心房。 師:有沒有其他小組,也是從左心室出發的,沿途所見所聞相同嗎 生:差不多。 生:從主動脈分支出來,也可以進入內臟器官,胃、肝、腸等處,或者是經過下肢的毛細血管,然后由下腔靜脈也可以回到右心房。 生:左心室→主動脈→各級靜脈→全身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這條線路途徑身體各處,范圍大,稱為體循環。這條循環主要目的是,把身體各部分細胞所需要的氧和營養物質送去,同時把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 師:我們請選擇其它旅行線路的小組同學介紹他們的認識。 生:我我們小組從右心室出發,由于我們的目的地是肺,距離比較近,所以需要的動力相對小一些,右心室的壁與左心室相比要薄。出了左心室進入肺動脈,來到肺部毛細血管,同樣管壁很薄、管徑很細,血流速度很慢,在這里主要進行的是氣體的交換。然后,經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完成旅行,這稱為肺循環。 生:肺作為呼吸的主要器官,這里有大量肺泡,里面是含有大量氧氣的新鮮空氣。于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通過肺循環,使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師:這一小組介紹的條理清楚,目的明確。他們注意到分工合作,介紹各有側重,很值得其他組借鑒。 師:大家是否注意到,兩條循環路線盡管途徑不同,目的任務不同,它們有什么聯系 生:體循環回到右心房的血液,進入右心室,又進入下一次循環——肺循環,而且此時血液恰好是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通過肺循環血液變成動脈血回到左心房,再進入左心室,又作為體循環的出發點,送去的是含氧較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師:(邊在黑板繪制血液循環圖解,邊簡要歸納)通過前面同學們不同線路的“旅游介紹”,使同學們對人體內的血液循環有了一定了解,人體內的血液循環路線主要由兩條組成: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而且這兩條循環是同時進行的。血液循環的進行保證了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不斷地將營養物質送到組織細胞,同時把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出來。 生:我有些疑問,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去了,那其他廢物怎樣排出呢 輸送的營養物質從哪里來的 師:同學們能否幫助這位同學,營養從何而來,其他廢物又到哪里去了 生:營養物質就是人們吃飯獲得的,應該從消化道吸收的。 生:其他廢物、、、、、、 師:關于營養物質的來源解釋是正確的,說明同學們對前面學習的人體的營養,認識較為深刻,并且能夠同新知識聯系起來,值得稱贊。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由多個系統構成的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關于其它廢物的去處,同學們試著從下一章尋找答案。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71頁給出的數字,通過計算,用數據來說明,擁有一顆健康而強壯的心臟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 有關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內容,主要通過學生觀察和自己動手操作形成認識、發現問題,學生探索的欲望強烈,主動性強。 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通過觀察血液循環模型,學生熟悉了人體內的血液循環,效果較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