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題目 多角度認識二氧化碳 課時 第 1 課時教材分析 引導學生走進化學世界,從化學角度認識了身邊的物質,初步了解了物質構成的奧秘,學習了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化學技能之后,本單元開始深入、細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和能力: (1)能說出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2)知道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3)能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簡單的實驗分析。 2.欠缺的能力: (1)不能自主地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角度認識二氧化碳。 (2)不能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序地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 (3)缺乏多角度認識二氧化碳的思維模型。教學目標 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角度認識二氧化碳。 2. 建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學科思想。 3. 建構多角度認識二氧化碳的思維模型。 4. 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提高思維的有序性。教學重點 建構多角度認識二氧化碳的思維模型教學難點 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序地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教學手段 板書,PPT,學案,實驗設計板書或板圖設計教 學 過 程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宏觀角度認識二氧化碳 【提問】:現在你對二氧化碳有哪些認識? 二氧化碳 宏觀 【總結】: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 形成這些認識過程中提供證據的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實驗。我們能否完成以下實驗設計任務呢? 【觀察】 【回答】: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不可燃、不助燃,能溶于水,能與水反應,能與石灰水反應;用于滅火,氣體肥料,光合作用,制碳酸飲料,人工降雨;由碳、氧元素組成;屬于純凈物、化合物、氧化物;空氣中有二氧化碳,呼出氣體中有二氧化碳等。 將學生對于二氧化碳的已有認識分類,歸屬于宏觀角度。任務一 【布置任務一】: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與水反應。 【提供藥品和儀器】:紫色石蕊小花幾朵,水,二氧化碳,所需裝置儀器自己設計 【梳理思路】: 實驗目的拆解:密度比水大且與水反應有新物質生成。 實驗類型歸屬:對比實驗,控制變量。 實現途徑:結合藥品性質自選儀器,設計兩組對比實驗。 【思考】 【聆聽】 【設計實驗】 利用已知的二氧化碳的性質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有序的思維。任務二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參照任務一的解決過程,進行有序的思考分析,完成任務二‘覆水可收’的實驗設計并進行實驗。 【提供藥品和儀器】:蠟燭,水,澄清石灰水,燒杯,培養皿 【討論】分組討論實驗方案 【實驗】進行實驗 【展示】各組實驗 實驗目的分析:將水自動收進瓶中。 實驗類型歸屬:壓強實驗,利用壓強原理,減小瓶內壓強。 實現途徑:結合藥品性質和所給儀器,設計壓強實驗:利用蠟燭燃燒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再聯系二氧化碳的性質,用石灰水或水來檢驗或吸收二氧化碳,將瓶內壓強變小,液面上升。 嘗試應用有序思維模型設計實驗,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微觀角度認識二氧化碳 【總結】以上我們都是從宏觀角度來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組成、分類、存在,認識的手段有的是通過記憶直接描述,有的是通過實驗提供證據,描述其現象或性質。我們認識認識物質除了宏觀的角度,還有什么角度? 【提問】咱們嘗試從微觀角度描述二氧化碳的構成? 【提問】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的,為什么二者化學性質不同? 【板書】:構成 微觀 二氧化碳 【總結】結構決定性質 【回答】微觀角度 【回答】二氧化碳是由無數個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每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和1個碳原子構成的。 【回答】:構成物質的分子不同,其化學性質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任務一:設計一套實驗方案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與水反應。【參考藥品和儀器】:若干朵紫色石蕊小花,水,二氧化碳,所需儀器裝置自己設計任務二:設計并進行‘覆水可收’的實驗。【提供藥品和儀器】:蠟燭,水,澄清石灰水,燒杯,培養皿溫馨提示:先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利用實驗盒內儀器和藥品,進行實驗,記錄現象。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現象及原因我的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