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呼吸》【知識與能力目標】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2. 描述呼吸運動中肺內壓力的變化,解釋肺的擴張和收縮是一個被動的過程。3. 簡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4. 說明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過程與方法目標】1. 說明人體呼吸道和肺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2. 通過學習和練習,掌握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養成良好的呼吸衛生習慣。通過學習體育運動對肺部功能的影響,養成熱愛運動的好習慣。通過對煤氣中毒等知識的學習,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呼吸運動時胸骨和肋骨的運動,肺內壓力的變化。【教學難點】1.熟知人體呼吸道和肺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2.氣體進出肺部的動力。教師可以舉出吹氣球等身邊事例進行說明。3.描述人體呼吸的全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課本的插圖并通過課件演示加以說明。三角瓶、澄清石灰水、相關視頻剪輯、人體氣體交換示意圖掛圖、多媒體課件等。第一課時:呼吸道和肺的功能導入: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能量的產生與肺不停地呼吸有著密切的關系。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同來學習第一節呼吸。呼吸是由呼吸系統來完成,而呼吸系統又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一節呼吸的第一部分內容呼吸道和肺的功能。板書:第一節呼吸道和肺的功能新課教學早春的天氣變化無常。突如其來的寒流使氣溫驟降,許多同學都敢冒了。他們打噴嚏,流鼻涕,不停的咳嗽,痰也很多。為什么感冒時會有這些現象呢?板書:一、消化系統的組成教師活動:仔細閱讀圖3-1,按順序說出組成呼吸系統的各個器官的名稱。板書:二、消化道的組成、結構和功能教師活動:其中哪些器官組成呼吸道?學生活動: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教師活動:呼吸道有哪些結構特點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學生活動:呼吸道有軟骨作支架。教師活動:哪些結構特點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氣體變得清潔、溫暖、濕潤?教師活動:整個內表面都覆蓋著黏膜,鼻腔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板書:三、肺板書:1.形態結構教師活動:肺由氣管樹和肺泡組成。肺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學生活動:肺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左、右支氣管分別進入左、右兩肺,在肺內形成樹枝狀分支,在分支的末端形成許多肺泡。肺泡壁很薄,僅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肺泡的數量極多,成年人約有3億~4億個,總面積可達100㎡。肺泡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網和彈性纖維,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緊密貼在一起。板書:2.肺的功能教師活動:肺的功能是什么?學生活動:進行氣體交換。教師活動:仔細閱讀圖3-2,理解纖毛、黏液和腺細胞的作用。想一想,痰是怎樣形成的?學生活動:腺細胞分泌黏液(黏液使氣管內濕潤,內含有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的物質),在纖毛向咽喉的方向不停地擺動下,把外來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變形成了痰。教師活動:感冒時,咳嗽、痰多是對呼吸道的有害反應還是保護性反應?學生活動:保護性反應。實驗:做吸氣和吞咽動作,體會吸氣和吞咽是否能同時進行。學生活動:不能。用手摸著喉結,體會吞咽時喉結如何移動。教師活動: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長期吸入不清潔或有毒的氣體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嚴重危害,如引起咽炎、氣管炎、肺炎、哮喘、肺氣腫、矽肺等呼吸系統疾病。因此,注意保持環境中空氣清新十分重要。保持環境空氣清新應做到: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流通;經常打掃環境和房間,及時清除污物,保持環境和個人衛生;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第二課時:肺通氣是怎樣實現的導入:我們在劇烈運動之后,都會胸脯起伏加劇,呼吸加促。那么胸脯的起——伏與人體的呼和吸有怎樣的關系?吸氣與呼氣是怎樣實現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一同來學習第一節二 肺通氣是怎樣實現的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將對上述問題有所了解。板書:第一節二 肺通氣是怎樣實現的教師:肺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叫做肺通氣。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是怎樣實現的呢?學生: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教師:很好,肺通氣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呼吸運動與胸廓、膈以及肋外間肌有關,現在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胸廓、膈和肋外間肌。教師:胸廓、膈和肋間外肌胸廓由胸骨、肋骨和脊柱的一部分組成,保護心臟和肺。嗝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呈倒扣的碗狀,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膈肌收縮時,膈頂下降;舒展時,膈頂上升。探究一一只手按在胸骨處,另一只手按在肋骨處,先盡力擴大胸廓,接著縮小胸廓,反復做幾次。體會胸廓擴大時,胸骨和肋骨分別向什么方向移動?此時是吸氣還是呼氣?胸廓縮小時,胸骨和肋骨分別向什么方向移動?此時是吸氣還是呼氣?探究二觀看“膈的運動與呼吸的關系”模擬演示。想一想,膈頂下降,胸廓發生什么變化?肺又會發生怎樣變化?此時吸氣還是呼氣?膈頂上升,胸廓發生什么變化?此時吸氣還是呼氣?膈頂_________,胸廓縱向擴大,產生吸氣運動膈頂_________,胸廓縱向縮小,產生呼氣運動學生:觀看演示,完成上述問題教師: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完善答案參考答案膈頂 向下,胸廓縱向擴大,產生吸氣運動膈頂 向上,胸廓縱向縮小,產生呼氣運動思考:1.我們用氣筒大氣,按下把柄時,氣筒內壓力與外界相比會發生什么變化?氣體流向怎樣?當抬起把柄時,情況又是怎樣?結合這一實例,說明胸廓擴大時為什么能吸氣?胸廓縮小時為什么呼氣?2.說明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肺通氣)是怎樣實現的。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肺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叫做肺通氣。肺通氣(肺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是通過呼吸作用實現的。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叫做呼吸運動。它包括吸氣運動和呼氣運動兩個過程。在平靜呼吸的狀態下,肋間外肌和膈肌收縮時,使胸廓擴大,隨著擴張,肺的容積增大,肺內氣壓下降,低于外界壓力,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過程;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時,使胸廓縮小,肺隨之回縮,肺的容積縮小,肺內氣壓升高,高于外界壓力,迫使肺泡內的部分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吸過程。由此可見,呼吸運動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了肺通氣。第三課時:人體的氣體交換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身邊事 教師活動: 教師可參考課本的“身邊事”進行引入,引導學生對人體吸入和排出氣體成分的差別進行思考。 教師也可以“探究竟1”作為引入的手段,找兩名學生,一個向石灰水中吹氣,另一名用打氣筒打氣,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根據日常經驗判斷人體吸入的氣體和呼出氣體成分的區別,并思考如何進行驗證。探究竟 教師活動: (1)教師事先準備好驗證試驗用的必需裝置。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本的實驗,觀察兩個三角瓶里石灰水的變化,并思考這種現象能說明什么問題。 (2)教師取出事先準備好的香水,在講臺上撒幾滴,幾分鐘后問問后排的同學是否能聞到,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本的“小辭典”解釋這種現象。 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之后,教師布置學生閱讀課本的“資料分析1”,根據氣體的擴散作用的原理對氣體的交換過程進行描述。描述時注意肺泡內和組織內不同氣體成分的濃度關系。 (參考:肺泡內的氧氣濃度高于肺部毛細血管內氧氣的濃度氧氣通過擴散作用進入毛細血管,肺部毛細血管的二氧化碳濃度高于肺泡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部毛細血管。在組織里,組織細胞中氧氣的濃度低于毛細血管中的氧氣濃度,氧氣通過擴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于毛細血管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通過擴散進入毛細血管。) (3)教師布置學生閱讀課本的插圖“圖3-14”對氣體在人體內的運輸過程,并結合循環系統的知識分析動脈血和靜脈血在體內的轉換,加深對肺循環使靜脈血轉換為動脈血,體循環使動脈血轉換為靜脈血的認識。 (參考:人體通過呼吸運動吸入外界空氣,肺泡內的氣體氧氣濃度大于肺泡周圍毛細血管中氧氣濃度,氧氣進入血液循環。通過肺泡的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入肺泡,然后這些二氧化碳被呼出體外。這樣,通過肺泡以后血液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流回左心房,再通過左心房的收縮射入動脈為全身組織細胞供氧。在全身各組織間來自小動脈的動脈血經過與其相連的毛細血管網將氧氣釋放給組織細胞,并將來自組織細胞的二氧化碳攜帶走。這樣,動脈血轉換為靜脈血,流回右心房,然以后通過右心室的收縮被射入肺動脈到達肺泡部分,繼續進行氣體交換。這樣,隨著血液的循環人體就可以不斷將氧氣帶往全身各組織,并把全身各組織產生的二氧化碳運回肺泡呼出體外。) (4)教師布置學生用兩種顏色的筆在“圖3-16 人體呼吸全過程示意圖”上標出氧和二氧化碳在人體內的運行路線。 在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利用自制掛圖和兩種顏色膠布制成的小箭頭,請幾名學生在講臺上以貼圖的方式完成演示。 完成實驗,并根據現象得出正確答案“實驗說明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重高。” 體會香水的擴散作用,并得出正確的結論“氣體能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運動。” 總結體內氣體交換的過程,用語言加以表達。 完成“人體呼吸全過程示意圖”,對人體呼吸過程的全過程進行深入理解。大家談 (1)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的含量少于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根本原因是什么? (參考:吸入人體的氧氣被運往組織細胞后參與細胞內的物質代謝過程,細胞物質代謝消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在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的含量少于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吸入的氣體。) (2)說明人體呼吸全過程的各個環節是怎樣進行的? (參考:人體的呼吸全過程包括四個階段:肺通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氣體在血液里的運輸、。肺通氣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擴散作用實現的,氣體在血液里的運輸是通過血液循環實現的。) 結合“探究竟”所得的知識,對大家談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得出正確的答案。知識鏈 教師活動: 通過探究竟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認識了體內氣體交換的過程和氣體交換原理。但是,在一些諸如“肺部的肺泡里面為什么氧氣濃度高于肺部毛細血管的氧氣濃度,而二氧化碳濃度低于肺部毛細血管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吸入體內氧氣的用途”等問題上會有比較模糊的認識,教師可安排學生閱讀自學,并涉及一些合理的問題,要學生回答。 (參考:1.為什么靜脈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肺泡內二氧化碳濃度高?這些二氧化碳是哪里來的? 2.吸入人體內的氧氣發揮了什么作用? 3.人體內的有機物分解產生的能量都有哪些方面的用途? 閱讀自學,對體內氣體交換過程進行更加細致的認識。 回答教師的問題實際用 教師活動: (1)結合文本素材中有關“高原訓練”的內容,說明低氧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對這種環境是可以適應的。 (2)結合視頻中“煤氣中毒”的有關材料,介紹煤氣中毒的產生機理和預防辦法。 閱讀課本,聽講,認識呼吸的重要意義。小結 本節課我們大家學習了氣體在體內的交換過程,氣體的交換是通過擴散作用實現的。體內氣體的交換有兩個過程,一個是在肺內,另一個是在身體各組織器官內。 由于氣體濃度的差異導致氣體在血液與肺泡和組織細胞之間交換。 呼吸承擔著為全身各部位輸送氧氣的作用,一旦呼吸產生障礙,就會嚴重影響身體的生理機能,甚至生命危險。 聽講第四課時:吸煙的危害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用“禁止吸煙”的標志牌,引起學生思考:為什么在公共場所要禁止吸煙呢?那么教師就可以由此調動學生:“我們能不能自己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吸煙確實危害健康呢?”引入本節課的探究實驗。 (導入的方式可根據學生情況自行設計:如提問學生:吸煙對健康有什么危害?或講一有關吸煙的故事,提起學生的注意。) “探究竟”①提出問題 教師利用課本中用實驗設置的情境,(水蚤在香煙浸出液中,一天后全部死亡,而在清水中卻能正常生活。)啟發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 學生提出各種問題,都可以讓他們想方法去探究。 ②做出假設 根據本小組提出的問題,做出進一步的假設。教師應提示學生:由于同學提出的問題不同,所做出的假設也會不同。 在各組做出假設的過程,教師要進行指導,因為做出假設的過程對學生是比較困難的 如果學生提出其他方面的問題,那么假設也要選擇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中的一種(如呼吸加快或減慢、運動加快或減慢等)。 ③設計實驗 應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設計出不同的方案,注意表揚積極思考的學生。 教師要給與實驗方法的指導: 水蚤的心臟跳動比較容易觀察,所以課本中以水蚤為實驗材料,目的是觀察香煙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香煙對動物呼吸或運動等方面也是有影響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準備更多種類的動物,供同學選用,另外做出實驗設計進行探究,如用蚯蚓、蝗蟲、蛞蝓作實驗材料,結合課后“試試看”,觀察香煙煙霧對其呼吸或運動等方面的影響。 ④完成實驗 指導學生按上述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如果學生自行設計的實驗合理、可行,應積極支持學生有獨創性的實驗設計)。水蚤的心率很快,記數時應特別注意。 ⑤得出結論 ⑥表達、交流 各組之間得出的結論不一樣,也不是壞事,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各組的實驗過程,展開討論。這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是十分有益的。 “實際用”可設計下面的活動 調查家長吸煙的情況,為家長算一筆吸煙賬。 調查有吸煙史的家長或其他長輩、親友的“煙齡”。每天吸煙的量、平時吸煙的煙價。算: ·這位家長用于吸煙的錢已經花了大約多少元? ·若從現在起開始戒煙,按平均壽命70歲計算,后半生可以節省多少錢? ·以每年交300元可以資助一名貧困生讀書計,這筆錢可以資助多少名失學的學生讀書? 若學生設計出更好的活動,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 學生自然就會想到,而且也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對吸煙對健康有哪些危害可以說出一些,不要求學生回答的很全面。 通過生動的事例或詳實的數字,引起學生對吸煙的危害產生震驚和關注,從而情緒飽滿地投入到探究實驗中來。 學生可能就水蚤死亡的原因提出不同的問題,如水蚤死亡是由于香煙浸出液影響心率;也可能有的學生認為香煙浸出液影響水蚤的呼吸、運動、取食等等。 學生嘗試做出假設: 例如某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香煙浸出液是否影響水蚤的心率,那么所做的假設可以是下列兩個中的一個,即水蚤的心率隨著香煙浸出液濃度的增大而加快或水蚤的心率隨著香煙浸出液濃度的增大而減慢。 學生分組設計實驗 說明實驗步驟 以探究香煙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為例。方法步驟: 用吸管在培養液中吸取一只活潑的水蚤,放在載玻片上,輕輕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水蚤心臟跳動并記錄心率(次/分)。 用吸水紙吸去水蚤身體上的清水,滴加1號試管中的香煙浸出液并沖洗兩次,觀察并記錄水蚤心率。 同樣方法,用吸水紙吸去水蚤身體上的1號香煙浸出液,滴加2號香煙浸出液,觀察并記錄水蚤心率。 按設計的實驗進行操作。同學之間分工合作。 當各組做完實驗后,在組長的組織下,對本組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各組的實驗結論在全班匯報、交流。 了解吸煙危害人體健康后,做到不但自己不吸煙,還要勸家長、親友戒煙。 這些活動可以由學生進一步設計并付諸實施。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