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觀察雞卵的結構》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我是來自牛塘初級中學的周小芹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實驗課題是《觀察雞卵的結構》。教材分析《觀察雞卵的結構》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的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與發育》的第五節《鳥類的生殖與發育》的實驗部分。本節課是在介紹完植物,昆蟲、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高等動物——鳥類在生殖發育方面的特點,而觀察雞卵的結構是學習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的基礎,同時為理解人類的生殖和發育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學情分析在知識基礎方面,學生已學過植物、昆蟲、兩棲類等生物的生殖發育過程,具備了有關生物生殖和發育的初步認識。在能力基礎方面已學過如何解剖和觀察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和實驗探究能力。在學生認知特點方面,鳥與人類的生活密切,雞卵更是吃過無數。在此基礎上學習鳥卵的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三、實驗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掌握觀察雞卵結構的實驗操作。理解雞卵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并能說出鳥卵適于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嘗試設計實驗觀察雞卵的氣孔。過程與方法1、通過雞卵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2、通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情感態度觀1、在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喜悅,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2、通過雞蛋畫畫和蛋殼畫創作,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基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重點雞卵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教學難點探究雞卵的結構點。四、實驗內容設計觀察雞卵的結構。觀察雞卵的氣孔。五、實驗方法設計觀察法:在認知雞卵各部分結構時,采用小組合作觀察的方法。演示法:在學生分小組完成觀察雞卵結構的基礎上,老師再一邊演示,一邊歸納總結雞卵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實驗探究法:在驗證卵殼上氣孔是否存在時,可采用實驗探究法。六、教學過程設計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勇于實踐創新,富有責任擔當,所以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導入:展示《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小天天在孵蛋圖片,提問:小天天能否孵出小雞來?導入新課。知識探究:活動一:觀察雞卵的結構學生對雞卵并不陌生,但對雞卵的各部分結構并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26頁雞卵的結構示意圖,4人一組交流雞卵的結構,明確觀察的目的和順序,設計觀察方案,合作完成雞卵結構的觀察。教師巡回指導觀察,最后,教師一邊演示,一邊和學生總結雞卵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問題啟智:在了解雞卵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何設計實驗,證明雞卵的卵殼上有氣孔?”從而引出:活動二:觀察雞卵的氣孔引導學生4人一小組選擇實驗材料器具,自行設計實驗探究方案,最后通過實驗,驗證探究方案的可行性。在已有一定物理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想到的實驗方案比較多。比如雞蛋在溫水中能冒出氣泡來;比如給雞蛋注射水觀察氣孔;再如:用干燥的沙子煮雞蛋,能看到雞蛋有“出汗”現象等等。都要一一肯定并表揚。同時也可以介紹一些新的實驗探究方案:如觀察雞卵結構結束后,把剩下的卵殼小心地去除掉兩側卵殼膜,動作一定要輕,在真的只剩下卵殼后,用鋼筆吸取一定量的藍墨水,注入卵殼內,并加入少量熱水,過了一會能看到卵殼外表面有藍色的小點,從而證明雞卵氣孔的存在。我把這個方法簡稱為“內染外顯法”。歸納促悟為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在兩個探究活動后,指導學生繪制雞卵的結構模式圖。反饋糾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內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所以根據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選擇練習冊《學習與評價》21頁第16題。對所學知識進行檢測。拓展延伸1、蛋殼里的大學問。 (可以治病。治小兒軟骨病、胃病、消炎、燙傷、婦女頭暈、腹瀉、驅鼻涕蟲等;可以美容,使皮膚細膩滑潤;可以做成飼料,生火爐、養花卉、使雞多生蛋等)。2、展開想象,趣味作畫a.同學們可以在雞蛋殼上大膽地設計,畫出自己最有創意的圖案。b.同學們也可以將每天家人早餐后的蛋殼收集起來,進行創作。然后通過自評、他評、總評,最終將富有創意的作品發布在學校的校園網,供同學們欣賞。教學反思與自我評價依據課前的教學設想,成功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結合我校“啟智促悟”教學模式,由《爸爸去哪兒》節目導入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注重啟發學生思考,合理設置小組合作探究,積極引導學生歸納促進領悟,也能通過適量練習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觀察雞卵氣孔的實驗中,在介紹“冒泡法”、“出汗法”等常見的方法外,還能創新“內染外顯法”,這個新方法不僅能節約實驗材料,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操作也簡單,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到兩層卵殼膜的重要作用。在拓展延伸環節,也能將生物知識融入學生生活,以期達到教學最本質的目的。 45分鐘很短暫,但是我深刻的體會到:要想上好45分鐘的課,必須花費一定的功夫去準備,包括研究教材和學生,查閱和收集資料、準備探究實驗的材料,并能預見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同樣要上好一堂生物課,關鍵還在于創新,創新源于生活,源于思考,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還需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