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識點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建國初期的外交狀況:①新中國成立第一年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交,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②美國對中國政策: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3. 20世紀50年代外交成就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2021·湖南岳陽·八年級期末)“兩國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兩國力量懸殊,力量就是外交(即: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打破這種狀態的是提出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睦鄰友好政策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打破了弱國無外交的局面,C項正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開國大典時提出的, 睦鄰友好政策、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均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提出的,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2.(2021·廣東·雷州市第三中學八年級期末)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稱霸亞洲的外交政策C.聯蘇抗美的外交政策 D.與亞非國家結盟的外交政策【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項正確;新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之路,沒有稱霸亞洲的政策,排除B項;聯蘇抗美的外交政策與新中國的外交政策不符,排除C項;中國奉行的是不結盟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3.(2021·江蘇淮安·八年級期末)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是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求同存異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C項正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奉行的外交政策,排除A項;求同存異是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外交方針,排除B項;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是新時期對外開放格局,排除D項。故選C項。4.(2021·山東臨沂·八年級期末)2020年6月,100多人的印軍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趁夜越線,企圖把蠶食我方的領土變成既成事實。我邊防軍堅決捍衛國家政權,先禮后兵,越境的印軍,在被重創之后,倉皇逃跑。在這一事件中,印方公然違背的是當年雙方都同意的( )A.聯合公報的規定 B.聯合國大會的決議C.求同存異的方針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題干這一事件中,印方公然違背的是當年雙方都同意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項正確;題干這一事件與“聯合公報的規定、聯合國大會的決議”無關,排除AB項;1955年中國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排除C項。故選D項。5.(2021·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雙語學校八年級期末)習近平主席說:“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將……更多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是:( )A.“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B.“一帶一路”的提出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中國智慧、首次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外交形勢異常復雜,1953年12月,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促進了巨力和平事業的發展,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智慧,C項正確;“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是在1955年, “一帶一路”的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十八大以后才提出,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知識點二.加強同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時間、事件:1955年萬隆會議;2、地點:印度尼西亞萬隆 ; 3、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中國代表團的貢獻: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4、作用: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5、萬隆精神: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6、求同存異的“同”是指:都曾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都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和爭取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異”是指:與會各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知識拓展】1、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新中國的建立取得了民族獨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②國際原因: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促使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外交順應了時代潮流,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③決策者的作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因勢利導,對外交政策進行重大調整)④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會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于新中國的了解,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挑戰。(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倡導,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6.(2021·陜西榆林·八年級期末)20世紀,美國就某會議指出:“中國共產黨可能會把會議當作宣傳場所,可能會制造出一種共產黨和非共產黨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團結的表象,以及亞洲和非洲的非共產黨國家與西方不在一個陣營的表象。”該“會議”指的是( )A.古田會議 B.中共十二大 C.萬隆會議 D.中共十七大【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可能會把會議當作宣傳場所,可能會制造出一種共產黨和非共產黨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團結的表象,以及亞洲和非洲的非共產黨國家與西方不在一個陣營的表象”及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會議是萬隆會議,萬隆會議的召開,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1955年,亞洲和非洲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舉行亞非會議,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由于帝國主義的破壞和與會各國間矛盾錯綜復雜,會議出現尖銳分歧,周恩來及時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改變了會議的航向,推動會議取得圓滿成功。C項正確;古田會議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會議,中共十二大是中國共產黨的大會,沒有其他國家參加,排除AB項;中共十七大召開的時間是21世紀,排除D項。故選C項。7.(2021·河北承德·八年級期末)在1955年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淋漓盡致地發揮其高超的外交藝術。在演講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這次會議指的是哪次國際會議(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 C.第26屆聯大 D.雅爾塔會議【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55年召開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B項正確;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排除A項;1971年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26屆聯大,排除C項;雅爾塔會議時間為1945年,排除D項。故選B項。8.(2021·遼寧阜新·八年級期末)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既沒有去刻意爭取對共產主義的支持,也沒有發表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論。但他達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許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個心懷善意、通情達理而真摯誠懇的人,并相當成功地使人相信了新中國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周恩來的人格魅力 B.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C.倡導“求同存異”的方針 D.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亞非國際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因此周恩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倡導“求同存異”的方針,C項正確;周恩來的人格魅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排除B項;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排除D項。故選C項。9.(2021·福建泉州·八年級期末)“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內涵之一,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這一理念在我國現代外交史上的“實踐”是( )A.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B.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C.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體現了以和為貴的外交理念,C項正確;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體現,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體現了我國發展道路的科學性,“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體現了新中國清除西方殖民勢力、主張平等外交的外交原則,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10.(2021·云南昭通·八年級期末)“君子和而不同”,這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意思是“和諧但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巧妙運用這一智慧,為促進會議成功召開而提出了(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C.“和平與發展”的戰略 D.各國之間互不干涉內政【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得到廣泛的贊同。B項正確;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A項;1985年,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主題的科學論斷,排除C項;互不干涉內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之一,排除D項。故選B項。*********************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識點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建國初期的外交狀況:①新中國成立第一年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交,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②美國對中國政策: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3. 20世紀50年代外交成就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2021·湖南岳陽·八年級期末)“兩國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兩國力量懸殊,力量就是外交(即: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打破這種狀態的是提出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睦鄰友好政策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2021·廣東·雷州市第三中學八年級期末)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稱霸亞洲的外交政策C.聯蘇抗美的外交政策 D.與亞非國家結盟的外交政策3.(2021·江蘇淮安·八年級期末)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是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求同存異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4.(2021·山東臨沂·八年級期末)2020年6月,100多人的印軍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趁夜越線,企圖把蠶食我方的領土變成既成事實。我邊防軍堅決捍衛國家政權,先禮后兵,越境的印軍,在被重創之后,倉皇逃跑。在這一事件中,印方公然違背的是當年雙方都同意的( )A.聯合公報的規定 B.聯合國大會的決議C.求同存異的方針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5.(2021·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雙語學校八年級期末)習近平主席說:“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將……更多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是:( )A.“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B.“一帶一路”的提出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知識點二.加強同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時間、事件:1955年萬隆會議;2、地點:印度尼西亞萬隆 ; 3、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中國代表團的貢獻: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4、作用: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5、萬隆精神: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6、求同存異的“同”是指:都曾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都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和爭取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異”是指:與會各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知識拓展】1、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新中國的建立取得了民族獨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②國際原因: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促使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外交順應了時代潮流,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③決策者的作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因勢利導,對外交政策進行重大調整)④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會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于新中國的了解,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挑戰。(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倡導,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6.(2021·陜西榆林·八年級期末)20世紀,美國就某會議指出:“中國共產黨可能會把會議當作宣傳場所,可能會制造出一種共產黨和非共產黨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團結的表象,以及亞洲和非洲的非共產黨國家與西方不在一個陣營的表象。”該“會議”指的是( )A.古田會議 B.中共十二大 C.萬隆會議 D.中共十七大7.(2021·河北承德·八年級期末)在1955年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淋漓盡致地發揮其高超的外交藝術。在演講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這次會議指的是哪次國際會議(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 C.第26屆聯大 D.雅爾塔會議8.(2021·遼寧阜新·八年級期末)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既沒有去刻意爭取對共產主義的支持,也沒有發表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論。但他達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許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個心懷善意、通情達理而真摯誠懇的人,并相當成功地使人相信了新中國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周恩來的人格魅力 B.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C.倡導“求同存異”的方針 D.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9.(2021·福建泉州·八年級期末)“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內涵之一,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這一理念在我國現代外交史上的“實踐”是( )A.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B.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C.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10.(2021·云南昭通·八年級期末)“君子和而不同”,這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意思是“和諧但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巧妙運用這一智慧,為促進會議成功召開而提出了(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C.“和平與發展”的戰略 D.各國之間互不干涉內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背)-【背誦清單+對點訓練】(學生版).docx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背)-【背誦清單+對點訓練】(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