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單元 化學與健康單元簡介:本單元是體現化學教育價值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要指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物質,知道一些化學物質對生命活動的價值,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科學的生活觀。學習目標:1.了解鈣、鐵、鋅等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2.知道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有機物對生命活動具有的意義。3.知道一氧化碳、甲醛,黃曲霉素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4.能從化學的視角理解營養是維持人體生命的先決條件,是保持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認識和處理有關飲食營養、衛生健康等生活問題,提高科學素養,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學習重難點重點: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的生理功能,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形成關心健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意識。難點: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學習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意圖一、單元知識網絡化:要求:學生在課前獨立建構本單元知識樹,使知識網絡化、系統化。復習引入:我們已經學完了化學與健康,看看你的小樹苗長勢如何。實物投影學生代表建構的知識樹,以組為單位相互檢查,找出不足,完善知識體系投影:單元知識結構 二、中考考點鏈接考點1、有機物投影:點撥: 是最簡單的有機物。考點2 、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投影:五、課堂內容總結:點撥: 、 、 、 、 是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素。投影:表1表2:考點3、化學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投影: 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有二十多種,其中含量較高的有 (前四位),微量元素有銅、鐵、鋅、鈷、硒、碘等。三、易混點解析投影:跟蹤練習1:人體攝入的主要物質有:①蛋白質②糖類③油脂④維生素⑤無機鹽⑥水⑦空氣等其中屬于有機物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⑥C.②⑤⑥⑦D.③④⑥⑦跟蹤練習2、下圖為某品牌牛奶的部分標簽,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第2到第4題用標簽中的序號回答)四、典例分析:投影:下列有關營養成分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敘述錯誤的是()A.缺鐵會患貧血癥。B.為預防佝僂病,過量補鈣。C.攝入淀粉量不足,會患低血糖。D.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補充維生素。五、暢談收獲六、檢測反饋(下附) 課前預習,獨立建構本單元知識體系觀看知識樹以組為單位,討論,補充完善各自的知識體系。根據投影回憶相關內;完成填空(搶答)。回憶關于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特別是六大營養素的相關內容,完成填空。回憶相關內容,積極搶答積極回憶,通過填空,鞏固基礎觀看投影,尋找知識共鳴。閱讀、思考、記憶練習,學以致用思考,歸納、理解練習練習思考,體會本章命題趨勢。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反饋練習 引導學生注意知識的整理、總結,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相互協作,使知識網絡更完善合理。加深對有機物概念、分類的理解。采用搶答的方式提高復習熱情和興趣再次復習,刺激學生加深記憶。通過對基礎知識的投影,幫助學生歸納,回顧,分類,便于記憶。物質的分類是重要的考點,對有機物的考察也是熱點之一,從用圖表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含碳物質與有機物的區別,簡單易懂。對有機物性質的考察難度不大,但要求學生要準確把握,認真記憶。跟蹤練習的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更易調動學生的興趣。中考的熱點仍是圍繞生活,貼近社會,此處正是為了使學生明確這一點而設計的,幫助學生學會回顧,總結。及時查缺補漏附:反饋練習題1.下列物質中,不能提供動物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是( )A.葡萄糖 B.油脂 C.蛋白質 D.水2.小明經常不吃早餐,出現較嚴重的低血糖癥狀時應及時補充的食物是( )A.雞蛋 B.蔬菜 C.葡萄糖水 D.米飯3.“吃得營養,吃出健康”是人們普遍的飲食追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每天都應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 B.油脂會使人發胖,故禁食油脂C.糖類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 D.過多攝入微量元素不利4.利用化學知識對下列說法進行判斷,其中正確的是( )A.咀嚼米飯時會出現甜味,這一過程屬于物理變化B.綠色植物合成葡萄糖的過程中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C.要提高澄清石灰水的溶質質量分數,可以升高該溶液的溫度D.向雞蛋清中加入飽和硫酸銨溶液出現白色沉淀是化學變化5.化學是造福人類的科學。在農業生產、醫療保健、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請用所學過的化學知識解答下列問題。(1)化肥為保持糧食豐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常用化肥有:①尿素[CO(NH2)2] ;②硝酸鉀KNO3;③硝酸銨NH4NO3等。上述化肥中屬于復合肥的是 (填序號),硝酸銨溶解于水后溶液溫度明顯 (填“升高”或“降低”) 。(2)低血糖患者每天都應注意攝入一定量含淀粉的食物,以使血液中維持一定濃度的葡萄糖。請你列舉兩種富含淀粉的食物 、 。教學反思:復習課的目的是對已學知識整合和梳理,使學生進一步鞏固雙基,將凌亂的,分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形成網絡,構建框架圖,同時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好以下2個環節:一是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設想解決問題的途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二是集體討論,組織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學會利用知識解決問題,運用問題提升知識的學習方法。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