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呼吸系統》教學設計一、課標分析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之一。近年來生物科學研究成果已經迅速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我們進行生物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為人類服務。因此生物科學應該向著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七年級下冊整個單元介紹的就是“生物圈中的人”。本單元從人的(除生殖系統之外)的各大系統一一進行介紹,地位在整個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二、教材分析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人從生物圈中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營養物質和呼吸系統獲得的氧氣需要經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產生的廢物也需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呼吸系統是本單元的第二章內容,在消化系統之后,循環系統之前。編者進行如此安排匠心獨具。人的各種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七年級上冊我們介紹過細胞獲得能量的方式就是進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有機物和氧氣,因此本單元在此背景下先介紹消化系統后介紹呼吸系統。具體到本節課是介紹有關消化系統組成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只有理解了呼吸系統的組成才能更好的生活,達到課程目標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目的。 三、學生分析在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模式化的過程,甚至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不管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還是沒興趣,都得坐在書桌前把課本一遍又遍地看,這也是一個讓孩子產生倦意的起因.如何使學生愛上學習是每個老師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因此我們應該嘗試不斷創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課堂上引進一些新鮮事物激發孩子的興趣,或者是用激將法、危機意識促進學生學習等等。就本節課而言,學生在此之前已經了解了細胞進行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了解到呼吸作用需要的原材料中必須有氧氣,那么氧氣怎樣到達組織細胞呢?本節課將具體介紹該內容,可以通過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引發學生的共鳴和學習興趣。四、教學目標、重難點及課前準備(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說出呼吸道的組成及功能;肺泡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呼吸運動的原理。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二)重、難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呼吸運動(三)課前準備呼吸系統的模型,呼吸系統組成模式圖五、學習過程導入:請同學們像游泳憋氣一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體會憋氣之后的感覺,看看最長能多久不呼吸,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呼吸的重要性。(設計意圖:從學生實際出發聯系生活實踐引發學生興趣)a)、自主學習:(一)、初步感知學習目標明確任務(二)、自主學習過程中,邊學習邊記錄批注。重點內容用~標注,定義用----標注,有疑問處用?標注,并且在空白處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三)、自己制造一張檢測試卷,寫出你認為的易考點。自我檢測:同桌或前后桌交換檢測卷,看一下自己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程度;(本環節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所學內容,整體認知把握重點,自主測試卷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快樂中學習)b)、互助討論對疑惑的解決過程(一)、生生合作,同桌或小組對自學時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解決,注意一定要從課本上找出依據,如果沒有依據只是猜測,一定要用***標注出來;(二)、師生合作,如果組內有問題討論不出要舉手向老師咨詢,老師記錄下比較重要的、常出現的問題。(一個好漢三個幫,正確結論不可能由單槍匹馬總結出來,同學老師的討論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c)、精講點撥學生把小組討論沒有解決的比較有難度和代表性的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并解決經典問題(問題設置必須層層遞進,引發學生深入思考)1、為什么用鼻子呼吸比用嘴呼吸好?2、從鼻子的基本內部結構說明。3、肺泡的結構與它的什么功能相適應?4、從周圍密布的毛細血管說起。5、課本實驗中的筒和氣球分別表示什么?看看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于呼吸系統哪一部分相似。6、吸氣過程是如何發生的?(總結重點 板書 讓學生補充,更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肋間肌、膈肌( )-------------胸腔( )-------------胸腔的容積( )------------肺( )-----------肺內氣壓( )外界氣壓----------氣體向( )流呼氣過程是如何發生的?肋間肌、膈肌( )-------------胸腔( )-------------胸腔的容積( )------------肺( )-----------肺內氣壓( )外界氣壓----------氣體向( )流d)、課堂總結及延伸(本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復習所學內容,并及時進行整合,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的消化道,結合今天講的呼吸道,找一下它們的重合的部分在哪里?為什么有“食不言 寢不語”的說法?提示:從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兩部分的重合部分來說明。六、課后反思由于本節內容有承前部分,如消化系統,也有啟后部分,如如何進行氣體交換,內容很少但是外延很豐富,在教學中,沒有合理把握時間,課堂無效時間較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完全照顧到,未做好因材施教;教師講授內容過多過細,剝奪了學生一部分自我思考的領域,此問題于我而言時常存在,應盡快改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