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七單元 酸堿復習授課時間 2013 年3月 日 授課人課標要求:知識目標:1、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回顧,加深對酸堿概念的理解,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鞏固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加深對某些反應的認識。使學生能對所學知識在頭腦中進行有效組織,加深記憶,隨時提取。3、將酸與堿的通性加以對比,能更好的記憶與識別其特點,并加深對此內容的掌握。促進本章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促進理解知識間的聯系。能力目標:通過酸與堿的復習,分析對比其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通過實驗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總結和歸納能力,并掌握學習的一些規律,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教育,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德育目標:讓學生感受到化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化學。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酸和堿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更加努力的學好化學。教學重點: 酸與堿的通性的對比與掌握。教學難點:從CO2與NaOH是否反應的探究過程中,提升實驗的設計思維水平。教學方法 : 對比與講練相結合 實驗與探究相結合[教材分析]: 第七章的知識對歷屆學生來講,都感到比較難。無論是從它們的物理性質還是從化學性質上來講都比較易混淆,更主要的是化學反應以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不知遵循哪些規律。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通過這節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本節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酸與堿的性質及反應規律的進一步掌握。從而對鹽的學習打好基礎。酸與堿的知識,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酸與堿是學生即熟悉又陌生的物質。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通過對比,教師講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參與、表現及成功的欲望。同時由個別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來引導全體學生,探究、創新、思考以新帶舊、以舊促新,再次激發興趣。此節教學的重點是酸堿通性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獲取和掌握知識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使學到的知識得以應用。所以在教學最后應用知識環節,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以達到使學生學有所用的目的。教學過程:【引言】:酸堿是初中化學重要的化合物,它的知識點貫穿初中化學全冊,這節課我們將對酸堿的重點知識進行歸納小結。【復習提問】什么叫酸 學生答:能舉出常見的幾種酸嗎 【設問】那么什么是堿 再舉出常見的幾種堿。教材中主要介紹了兩酸和兩堿。請同學們在《學案》上完成第一欄的填寫。即常見酸堿的化學式和其中的電離方程式。【思考】酸溶液中共同含有的是什么?堿溶液中共同含有的又是什么?為什么酸又有不同的酸呢?硫酸、鹽酸的主要不同是什么?【學生答】酸根離子的不同。而它們中的酸根離子不同,又使它們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如H2SO4、鹽酸分別可與BaCl2、AgNO3產生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探究】酸根離子的不同,使得它們成為不同的酸,不同的酸就有不同的特性。【開放探究】出示開放性題目,讓學生進一步用對比方法練習。【練習】你能舉出幾種鑒別濃硫酸和濃鹽酸的方法 請分組討論,看那個小組的同學做得最好。【學生回答】分小組討論,選代表回答。突出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方法。【教師講評】出示學生討論結果 物 1、打開瓶塞,瓶口有白霧的是濃HCl,另一種為濃H2SO4理 2、取少量試液加入水中稀釋,能放出大量熱的為濃H2SO4方 3、稱量同體積的濃H2SO4,濃HCl,質量較重的為濃H2SO4面: 4、將等質量的濃H2SO4、濃HCl同時置于空氣中,變重的為濃H2SO4 化 5、各取少量,分別涂在白紙(木條、棉布)上,使其變黑的學 是濃H2SO4,另一種為濃HCl方 6、各取少量,稀釋后分別滴入兩支盛有BaCl2溶液的試管中面 產生白色沉淀的原溶液是濃H2SO4,另一種為濃HCl 【提問與拓展】這幾種酸共同的組成元素是什么?在水溶液中的都能電離出什么離子?顯什么性?其水溶液的PH值又為何?由于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從而表現出在其化學性質上的相似性。我們又把它稱之為——酸的通性。也就是說相似性,酸具有通性是H+體現出來的。【互相交流】請同學們回顧酸的通性。1、酸可以和酸堿指示劑反應。可以使紫色石蕊變紅色,使無色酚酞不變色。(個別學生回答,老師板書)【接著追問】:堿能不能和酸堿指示劑發生反應呢?【提問】堿中共同的離子是什么? OH-其水溶液又顯什么性? 堿性。PH值又如何? > 7【結論】表現在其化學性質上共同的性質是:相似性【強調】指的是可溶性的堿。【過渡】那么:第二點性質又如何呢? 學生齊答。【回顧】在此我們學習了金屬活動順序表,那么有怎樣的規律呢 (齊背)【學生歸納】排在( H )前邊的金屬能夠置換出酸中的氫,而排在其后邊的金屬則不和酸發生反應。這里的酸指的是鹽酸和稀硫酸。常用的有——Mg、Al、Fe、Zn【提問】請同學們寫出:將一枚生銹的鐵釘放入適量的稀硫酸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一學生板演,其它同學在《學案》上完成。【講評與拓展】這是酸和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生成了鹽和水。如果將適量改為足量呢?還會發生什么反應?工業生產中常利用此反應來做什么 ?(清洗鐵制品表面的鐵銹)【強調】酸——鹽酸和稀硫酸的量要適度。【講解】酸和金屬性氧化物能生成鹽和水。那么堿又對應的能與誰反應呢?【回答】堿能和一些非金屬氧化物發生反應生成鹽和水。一名學生板演,寫出其堿與酸性氧化物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析討論】對于Ca(OH)2 和CO2的反應我們能夠看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了。而 NaOH與CO2的反應是否發生了呢?能否舉例說明堿和CO2發生了反應,簡要說出操作、現象和結論。【學生舉例】: 充滿CO2的塑料瓶倒入濃NaOH后變癟……等。【圖示】通過觀察現象來間接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⑴請根據上圖實驗裝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將可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填入下表中:所選裝置 操作方法 實驗現象A 將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水中 試管內的液面略有上升B 將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氫氧化鈉溶液中 C 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燒瓶 D 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錐形瓶 E 將膠頭滴管中氫氧化鈉溶液擠入燒瓶 F 將分液漏斗中氫氧化鈉溶液注入集氣瓶中 ⑵若再分別向A、B裝置的燒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鈣溶液,將會看到的現象是: A ;B: 【總結】堿與一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常見的與堿反應的氧化物有:CO2 SO2 。【提問】酸還能和誰反應呢?【回答】和堿發生反應。【反問】堿又能和誰發生反應? 和酸。【提問】生成的產物又是什么?你的眼晴能看到現象嗎?能否設計實驗證明此反應確實是發生了。此反應的的類型?在實際生活中有何意義?【實驗設計】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能通過清晰可見的現象,驗證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的反應,并能控制它們在恰好完全反應時停止實驗。【共同探究】多個學生描述其操作 現象 結論.【學生歸納】中和反應的應用: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2、處理工廠的廢水 H2SO4 +Ca(OH)2===CaSO4+H2O3、用于醫藥(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 H2OHCl + NaHCO3===NaCl + CO2 ↑+ H2O【提問】寫出鑒定硫酸,檢驗鹽酸的化學反應原理。---學生板演,其它學生在《學案》上完成。那么,酸是和誰反應呢?【學生回答】酸和鹽反應生成新的酸和新的鹽。HCl+AgNO3==AgCl↓+HNO3(檢驗C1-的方法)H2SO4+BaCl2====BaSO4↓ +2HCl(檢驗SO42―的方法)【過渡】對照酸的通性,我們起來回顧一下堿的通性。【回顧】堿和鹽反應生成新的堿和新的鹽。【強調】參加反應的堿和鹽都必須是可溶的,且生成物中要有一沉淀。反應才可以發生。【講解】堿從分類上來講,可以分為——可溶性的堿和不溶性的堿。堿的通性主要是對那類堿適用的?【學生答】------可溶性的堿而言。可溶性的堿又主要是指: KOH NaOH Ba(OH)2 NH3·H2O【對比歸納】來,我們一起伸出雙手,展開五指進行對照看: 大拇指——酸堿指示劑。食指———活潑的金屬(僅對酸而言)中指———氧化物(酸性或堿性)無名指———堿或酸小指———鹽(對堿而言,鹽必須可溶)酸由五個通性,就是我們的左手的五個手指;堿有四個通性,就是我們的右手去掉食指外的四指。【小結】酸中由于所含的酸根離子不同,堿中由于所含的金屬離子不同,從而具有不同的個性,由個性決定其特性。而又由于酸中都有H+ 離子和堿中都有 OH- 離子,又決定了它們的共性,由共性又決定了它們的通性。個性決定特性,由共性決定通性。【鞏固練習】1、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下列物質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是 ( )A、純凈水 B、食鹽C、生石灰 D、食醋2、可用于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溶液的試劑是 ( )A、氫氧化鈣溶液 B、鹽酸C、氯化鋇溶液 D、氯化鈉溶液3、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鹽酸和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滴入紫色石蕊后,溶液后顯得顏色是( ) A、無色 B、紅色 C、藍色 D、紫色4、選用下列試劑:①鎂粉;②氫氧化銅粉末;③氯化鋇溶液;④PH試紙;⑤濃碳酸鈉溶液;⑥無色酚酞試液;⑦氧化鐵粉末;⑧二氧化碳;⑨氫氧化鈉溶液; ⑩鹽酸,根據有關現象,可用多種方法鑒別石灰水和稀硫酸.(1)按表中要求,將試劑的序號填人空格為用于鑒別的實驗現象 與稀硫酸反應的試劑 與石灰水反應的試劑化學性質 有沉淀生成 有氣體生成 液體、試紙變色 固體反應物消失 (2)上述試劑中,不能用于鑒別的有 (填寫試劑序號)【布置作業】 完成學案及練習題 【探究活動】: 1.試設計家庭化學實驗證明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體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占0.03%,而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占4%。怎樣用實驗證明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調查報告:結合生活經驗,查閱資料,試寫出酸和堿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用途。4.討論:如何通過三種實驗的方法證明污水顯酸性?復習學案:酸和堿的比較一、常見的酸和堿:(寫化學式及其電離方程式)酸 堿化學式 電離方程式 化學式 電離方程式 二、酸和堿的通性: 酸的性質 堿的性質酸堿指示劑 紫色石蕊:無色酚酞: 紫色石蕊:無色酚酞:金屬(____反應) 酸 + 金屬 ===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反應) 酸+____氧化物= 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堿+ _氧化物 === 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堿(酸) (____反應) 酸+ 堿 =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堿 + 酸 == _______ +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鹽(____反應) 酸 + 鹽 ==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堿 + 鹽 == ______ +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