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背記要點與突破練習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探索----2021--2022學年(下)八年級歷史期末復習全能沖刺(部編版)(一)背記要點中國現代史概述一.中國現代史: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歷史。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二、歷史分期(1)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1956—1966)(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4)徘徊時期(1976年—1978年)(5)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8—至今)三、總體特征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大轉變: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②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四大制度:①社會主義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④“一國兩制”四個時期:①過渡時期;②探索時期; ③“文化大革命”時期;④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四、中國現代史考點網絡五、中國現代史的發展趨勢(1)政治上: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政治協商會議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一系列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等,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2)經濟上: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3年)→三大改造時期(1953~1956年底)→社會主義十年探索時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徘徊時期(1976~1978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1978年至今)。(3)對外關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外交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4)科技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重要考點解析考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第一屆政協的意義?《共同綱領》的作用?意義: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重要準備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用: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2、新中國成立的標志?時間?意義?標志:開國大典時間:1949年10月1日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考點二:鞏固新中國1、鞏固新生政權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措施?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軍事上:抗美援朝經濟上:土地改革2、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意義?時間:1951年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3、抗美援朝的目的?起止時間?司令員?參戰部隊?重要戰役、英雄人物、被譽為? 意義?抗美援朝精神?目的:保家衛國起止時間:1950—1953年司令員:彭德懷參戰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英雄人物:邱少云、黃繼光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4、土地改革起止時間?根本原因?頒布文件(法律依據)?內容?意義(政治、經濟)?時間:1950—1952年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內容:把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意義:政治上: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新生政權。經濟上: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5、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權變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前后土地私有制沒有改變。考點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探索1、“一五”計劃起止時間?基本任務?主要成就?意義?起止時間:1953—1957年基本任務:優先發展重工業。主要成就: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武漢長江大橋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新中國工業化起點(我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標志?標志:一五計劃的完成。3、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時間、通過哪次會議制定、性質、意義?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時間:1954年會議:第一屆全國人大性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意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三大改造的起止時間?內容?起止時間:1953年—1956年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5、農業和手工業改造形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式、政策?農業的改造形式: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的改造形式: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式:公私合營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政策:贖買政策。6、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 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20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標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變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8、中共八大時間、內容、意義?時間:1956年內容:正確分析了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意義: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9、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失誤(挫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時間?危害(結果)?教訓(啟示)?挫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時間:1958年。危害: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教訓:經濟建設必須立足于本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0、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涌現出的模范人物?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成就?建設成就體現出的共同精神?模范人物:“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兩彈元勛”鄧稼先、“解放軍好戰士”雷鋒。成就: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創業精神11、文化大革命冤案?影響(危害)?教訓(啟示)?冤案:劉少奇被迫害致死。危害: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啟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二)突破練習一、選擇題1.新中國成立后,“人民”這個詞語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人民解放軍”、“人民英雄紀念碑”到“人民幣”,乃至我們六盤水市的“人民路”、“人民廣場”等,這表明我國A.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 B.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C.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D.已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2.下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黨構成狀況,這說明了A.開國大典的意義 B.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3.某次重大慶祝活動中,藏族群眾代表邊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國家而言,它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族群眾而言,它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這次活動紀念的是A.設置宣政院 B.設置駐藏大臣C.西藏和平解放 D.青藏公路建設通車4.20世紀50年代,影片《英雄兒女》主題曲歌詞:“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詞中的“人民戰士”和“虎豹”分別指的是A.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 B.八路軍、日軍C.紅軍、聯合國軍 D.人民志愿軍、聯合國軍5.學者金沖及認為:“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奧秘在于中共在鄉村中領導廣大貧苦農民,把幾千年沒能解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根鏟除。”此處強調的是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C.作戰指揮的正確性 D.政策宣傳的合法性6.土地改革后,遼寧金縣只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 1949年增長26.9%。據此可知土地改革A.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B.改變中國工業落后面貌C.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7.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兩者的共同作用是A.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B.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C.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D.實現了土地公有的目標8.下圖是1952年和1957年我國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示意圖,導致圖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個五年計劃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9.《人民日報》在某篇文章中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項權利,這是中國開天辟地的第一次。”這些“代表們”參加的是A.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B.中共七大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0.下面的組圖為1956年1月拍攝的照片。它反映了當時我國進行的A.土地改革運動 B.全行業公私合營C.人民公社運動 D.農業合作化運動11.毛澤東說:“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獲得解放,這就為大大發展工業和農業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這段話體現出三大改造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A.使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B.使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C.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發展D.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12.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他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泥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被人民稱為“黨的好干部”,他是A.王進喜 B.焦裕祿 C.雷鋒 D.孔繁森13.下邊是一份建國后的舊報紙,該版面報道了湖北省麻城縣早稻“豐收”盛況。它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是A.三大改造運動 B.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開始14.當時的報紙上宣傳:“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形象地反映了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的失誤。你認為造成這些失誤的原因是①中共八大的召開 ②由于朝鮮戰爭的影響③急于求成 ④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15.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河南林縣人民經過幾年苦戰,開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紅旗渠,徹底告別“水缺貴如油"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跡。這體現了林縣人民A.防風治沙的決心 B.助人為樂的品格C.國際主義的視野 D.艱苦奮斗的精神16.1959年至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為克服困難,中共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B.出現了物價飛漲的局面C.迅速改變了經濟落后的面貌 D.到1968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17. “文化大革命”中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以下認識正確的有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動亂和災難②這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③避免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④這是“右”傾錯誤長期發展的結果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材料題18.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將數千年來的封建壓迫,100多年來的帝國主義侵略,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一齊被中國人民葬入墳墓,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過去了,從此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民族復興的新時代。(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時代”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材料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局勢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國共產黨最終確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簽訂了《十七條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按照協議,進藏部隊先后進駐西藏各個國防重鎮,結束了西藏邊境線上長期有邊無防的歷史。根據中央“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共西藏工委和駐藏部隊實行生產自給,解決軍需民用,大力興建公路、機場、水利、工廠、農場等,先后組織13批1000多人次到內地參觀訪問,增進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系。這些舉措大大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西藏內部的團結,為西藏與全國一起共同發展進步創造了基本前提。——摘編自黃慧《歷史抉擇奠定發展進步基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材料三(3)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人文追求。上面歌詞中“跨過鴨綠江”的是哪一支英勇之師?他們跨過鴨綠江的目的是什么?(4)這只英勇之師展示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有哪些?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根據我們最近在華東及中南一些鄉村的調查材料來看……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仍然是很嚴重的。這就是我們民族被侵略被壓迫、窮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們國家民主化、工業化、獨立、統一及富強的基本障礙。——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材料二 1950年6月3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正式頒布土地改革法令。該法令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這就是我們要實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這個基本理由與基本目的可以駁倒一切反對土地改革、對土地改革懷疑以及為地主階級辯護等所根據的各種理由。材料三 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和農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摘自八年級下冊歷史書(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方面的什么問題?(2)材料二中頒布土地改革的法令在哪些地區施行?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施行的目的和法律依據分別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距今多少年?它的完成有怎樣的歷史意義?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951年,中國現代化工業在工農業生產總值中占26.65%,重工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只占35.5%。材料二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1)材料一、二反映了當時中國的什么現狀?(2分)(2)為改變上述現狀,我國政府作出了什么決定?這一決定中發展的重點是什么?(4分)(3)這個決定的結果如何?(2分)材料三 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4)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計劃期間主要重工業部門分布在哪里?試舉兩例說明。(2分)(5)“一五”計劃期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說明了什么?(2分)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的哪一歷史事件?材料二 下圖是一本連環畫的封面,該連環畫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故事。(2)根據材料二,指出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方式。材料三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報喜(3)材料三中的圖片與材料二反映的是同一重大歷史事件,請你寫出這一事件的名稱。這一歷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義?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1)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其召開具有怎樣的意義?(2分)材料二 觀察下面兩幅圖,回答問題。(2)材料二兩幅圖反映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兩次重大失誤,分別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4分)(3)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人物,請列舉一例,并說明你從他身上學到了哪些可貴品質?(2分)(4)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2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背記要點與突破練習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探索----2021--2022學年(下)八年級歷史期末復習全能沖刺(部編版)(一)背記要點中國現代史概述一.中國現代史: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歷史。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二、歷史分期(1)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1956—1966)(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4)徘徊時期(1976年—1978年)(5)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8—至今)三、總體特征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大轉變: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②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四大制度:①社會主義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④“一國兩制”四個時期:①過渡時期;②探索時期; ③“文化大革命”時期;④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四、中國現代史考點網絡五、中國現代史的發展趨勢(1)政治上: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政治協商會議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一系列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等,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2)經濟上: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3年)→三大改造時期(1953~1956年底)→社會主義十年探索時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徘徊時期(1976~1978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1978年至今)。(3)對外關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外交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4)科技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重要考點解析考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第一屆政協的意義?《共同綱領》的作用?意義: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重要準備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用: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2、新中國成立的標志?時間?意義?標志:開國大典時間:1949年10月1日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考點二:鞏固新中國1、鞏固新生政權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措施?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軍事上:抗美援朝經濟上:土地改革2、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意義?時間:1951年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3、抗美援朝的目的?起止時間?司令員?參戰部隊?重要戰役、英雄人物、被譽為? 意義?抗美援朝精神?目的:保家衛國起止時間:1950—1953年司令員:彭德懷參戰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英雄人物:邱少云、黃繼光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4、土地改革起止時間?根本原因?頒布文件(法律依據)?內容?意義(政治、經濟)?時間:1950—1952年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內容:把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意義:政治上: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新生政權。經濟上: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5、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權變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前后土地私有制沒有改變。考點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探索1、“一五”計劃起止時間?基本任務?主要成就?意義?起止時間:1953—1957年基本任務:優先發展重工業。主要成就: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武漢長江大橋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新中國工業化起點(我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標志?標志:一五計劃的完成。3、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時間、通過哪次會議制定、性質、意義?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時間:1954年會議:第一屆全國人大性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意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三大改造的起止時間?內容?起止時間:1953年—1956年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5、農業和手工業改造形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式、政策?農業的改造形式: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的改造形式: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式:公私合營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政策:贖買政策。6、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 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20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標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變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8、中共八大時間、內容、意義?時間:1956年內容:正確分析了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意義: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9、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失誤(挫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時間?危害(結果)?教訓(啟示)?挫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時間:1958年。危害: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教訓:經濟建設必須立足于本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0、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涌現出的模范人物?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成就?建設成就體現出的共同精神?模范人物:“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兩彈元勛”鄧稼先、“解放軍好戰士”雷鋒。成就: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創業精神11、文化大革命冤案?影響(危害)?教訓(啟示)?冤案:劉少奇被迫害致死。危害: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啟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二)突破練習一、選擇題1.新中國成立后,“人民”這個詞語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人民解放軍”、“人民英雄紀念碑”到“人民幣”,乃至我們六盤水市的“人民路”、“人民廣場”等,這表明我國A.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 B.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C.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D.已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人民解放軍”“人民幣”“人民路”“人民廣場”可知,反映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真正成為獨自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A正確;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是在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后,B錯誤;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C錯誤;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D錯誤。綜上故選A。2.下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黨構成狀況,這說明了A.開國大典的意義 B.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圖表“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黨構成狀況”可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選舉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產黨為主體,與其他民主黨派共同組成,反映出新中國實行的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確;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在開國大典前召開,排除A;1954年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上,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確立的,排除D。故選B。3.某次重大慶祝活動中,藏族群眾代表邊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國家而言,它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族群眾而言,它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這次活動紀念的是A.設置宣政院 B.設置駐藏大臣C.西藏和平解放 D.青藏公路建設通車【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故C正確;宣政院是元朝時期設置的,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故排除A項;駐藏大臣是在清朝時期設置的,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故排除B項;青藏公路建設通車有利于西藏的經濟文化發展,故排除D項。故選C。4.20世紀50年代,影片《英雄兒女》主題曲歌詞:“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詞中的“人民戰士”和“虎豹”分別指的是A.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 B.八路軍、日軍C.紅軍、聯合國軍 D.人民志愿軍、聯合國軍【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中“20世紀50年代”可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抗擊侵略朝鮮的聯合國軍的抗美援朝戰爭,D項符合題意;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是解放戰爭時期,A項不符合題意;八路軍和日軍是抗日戰爭時期,B項不符合題意;紅軍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軍隊名稱,C項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5.學者金沖及認為:“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奧秘在于中共在鄉村中領導廣大貧苦農民,把幾千年沒能解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根鏟除。”此處強調的是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C.作戰指揮的正確性 D.政策宣傳的合法性【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奧秘在于中共在鄉村中領導廣大貧苦農民,把幾千年沒能解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根鏟除。”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參軍參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證,B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選B。6.土地改革后,遼寧金縣只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 1949年增長26.9%。據此可知土地改革A.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B.改變中國工業落后面貌C.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答案】C【詳解】據題干“土地改革后,遼寧金縣只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可知,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C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A排除;改變中國工業落后面貌表述與史實不符,B排除;土地改革沒有直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D排除。故選擇C。7.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兩者的共同作用是A.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B.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C.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D.實現了土地公有的目標【答案】C【詳解】考查點:土地改革。解題思路: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使農民獲得土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故C符合題意;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與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不符,排除A;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與《中國土地法大綱》不符,排除B;實現了土地公有的目標與《中國土地法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都不符,排除D。故選C。8.下圖是1952年和1957年我國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示意圖,導致圖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個五年計劃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1952年和1957年我國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1953年——1957年的我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商業。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都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A正確;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開始于1958年,排除BC;文化大革命開始于1966年,排除D。故選A。9.《人民日報》在某篇文章中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項權利,這是中國開天辟地的第一次。”這些“代表們”參加的是A.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B.中共七大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人民有了各項權利,這是中國開天辟地的第一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代表們”參加的是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故D符合題意;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會代表主要是各民主黨派和少數地方代表,故A不符合題意;中共七大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會議,故B不符合題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也是屬于黨內會議,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0.下面的組圖為1956年1月拍攝的照片。它反映了當時我國進行的A.土地改革運動 B.全行業公私合營C.人民公社運動 D.農業合作化運動【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方式是實行公私合營,“天津盛錫福帽廠掛牌儀式”反映的還是公私合營。1956年,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達到高潮,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故B符合題意;土地改革運動 、人民公社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與圖片信息不符,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1.毛澤東說:“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獲得解放,這就為大大發展工業和農業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這段話體現出三大改造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A.使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B.使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C.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發展D.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必然使生產力大大獲得解放,這就為大大發展工業和農業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可見這段話體現出三大改造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C正確;A只對應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B只對應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而且也不是題干的主旨,排除;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但不是題干強調的三大改造對經濟發展的意義,D排除。故選C。12.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他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泥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被人民稱為“黨的好干部”,他是A.王進喜 B.焦裕祿 C.雷鋒 D.孔繁森【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焦裕祿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故B符合題意;進喜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玉門解放后成為一名新中國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故A不符合題意;雷鋒出生于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故C不符合題意;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13.下邊是一份建國后的舊報紙,該版面報道了湖北省麻城縣早稻“豐收”盛況。它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是A.三大改造運動 B.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開始【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信息“早稻畝產三萬多斤”可知,此內容反映的是一種浮夸風,結合所學可知,大躍進發生在1958年,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的失誤,主要標志是瞎指揮、高指標、浮夸風和共產風,故B符合題意;三大改造運動、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文化大革命”開始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14.當時的報紙上宣傳:“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形象地反映了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的失誤。你認為造成這些失誤的原因是①中共八大的召開 ②由于朝鮮戰爭的影響③急于求成 ④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中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結合課本所學,“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是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的現象,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改變工業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使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③④符合題意,C正確;中共八大對國內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確,①錯誤;朝鮮戰爭發生在1950——195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②錯誤;ABD排除;故選C。15.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河南林縣人民經過幾年苦戰,開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紅旗渠,徹底告別“水缺貴如油"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跡。這體現了林縣人民A.防風治沙的決心 B.助人為樂的品格C.國際主義的視野 D.艱苦奮斗的精神【答案】D【詳解】本題通過林縣人民開鑿太行山,修筑紅旗渠的事件體現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A材料中并未涉及防風固沙相關信息故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助人為樂,故排除;C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國人民通過艱苦奮斗的精神取得的成就無法體現國際主義的視野,故本題正確選項為D。16.1959年至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為克服困難,中共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B.出現了物價飛漲的局面C.迅速改變了經濟落后的面貌 D.到1968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9年至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出現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局面,為克服困難,中共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故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17. “文化大革命”中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以下認識正確的有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動亂和災難②這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③避免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④這是“右”傾錯誤長期發展的結果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文化大革命”中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這場動亂和災難,造成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這是左傾錯誤長期發展的結果,故A符合題意,D不符合題意。避免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是左傾觀點,故BC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材料題18.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將數千年來的封建壓迫,100多年來的帝國主義侵略,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一齊被中國人民葬入墳墓,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過去了,從此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民族復興的新時代。(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時代”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材料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局勢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國共產黨最終確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簽訂了《十七條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按照協議,進藏部隊先后進駐西藏各個國防重鎮,結束了西藏邊境線上長期有邊無防的歷史。根據中央“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共西藏工委和駐藏部隊實行生產自給,解決軍需民用,大力興建公路、機場、水利、工廠、農場等,先后組織13批1000多人次到內地參觀訪問,增進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系。這些舉措大大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西藏內部的團結,為西藏與全國一起共同發展進步創造了基本前提。——摘編自黃慧《歷史抉擇奠定發展進步基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材料三(3)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人文追求。上面歌詞中“跨過鴨綠江”的是哪一支英勇之師?他們跨過鴨綠江的目的是什么?(4)這只英勇之師展示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有哪些?【答案】(1)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圍繞題意,言之有理亦可給分。(2)滿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維護了祖國的安全,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答出一點或意思相近即可)(3)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國際主義精神(答出任意兩點或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材料一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根據“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過去了”得出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根據“從此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得出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2)根據“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大大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概括得出滿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根據“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西藏內部的團結,為西藏與全國一起共同發展進步創造了基本前提”,概括得出得出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維護了祖國的安全,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3)根據所學可知,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有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忠誠、國際主義精神等。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根據我們最近在華東及中南一些鄉村的調查材料來看……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仍然是很嚴重的。這就是我們民族被侵略被壓迫、窮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們國家民主化、工業化、獨立、統一及富強的基本障礙。——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材料二 1950年6月3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正式頒布土地改革法令。該法令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這就是我們要實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這個基本理由與基本目的可以駁倒一切反對土地改革、對土地改革懷疑以及為地主階級辯護等所根據的各種理由。材料三 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和農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摘自八年級下冊歷史書(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方面的什么問題?(2)材料二中頒布土地改革的法令在哪些地區施行?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施行的目的和法律依據分別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距今多少年?它的完成有怎樣的歷史意義?【答案】(1)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新解放區。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3)69年。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解析】(1)根據材料“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仍然是很嚴重的。這就是我們民族被侵略被壓迫、窮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們國家民主化、工業化、獨立、統一及富強的基本障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方面存在著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的問題。(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決定在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根據材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這就是我們要實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可知,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使在1952年完成。今年是2021年。2021-1952=69.這次土地改革完成距今有69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951年,中國現代化工業在工農業生產總值中占26.65%,重工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只占35.5%。材料二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1)材料一、二反映了當時中國的什么現狀?(2分)(2)為改變上述現狀,我國政府作出了什么決定?這一決定中發展的重點是什么?(4分)(3)這個決定的結果如何?(2分)材料三 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4)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計劃期間主要重工業部門分布在哪里?試舉兩例說明。(2分)(5)“一五”計劃期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說明了什么?(2分)【答案】(1)工業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2)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3)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4)東北。如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答出任意兩項即可)(5)說明我國開始改變工業的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詳解】(1)依據材料一“1951年,中國現代化工業在工農業生產總值中占26.65%,重工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只占35.5%”的信息以及材料二“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現狀是工業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改變上述現狀,我國政府作出的決定是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這一決定中發展的重點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4)依據材料三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計劃期間主要重工業部門分布在東北;如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5)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說明我國開始改變工業的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的哪一歷史事件?材料二 下圖是一本連環畫的封面,該連環畫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故事。(2)根據材料二,指出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方式。材料三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報喜(3)材料三中的圖片與材料二反映的是同一重大歷史事件,請你寫出這一事件的名稱。這一歷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義?【答案】(1)土地改革。(2)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3)事件:三大改造。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詳解】(1)根據所學和材料一圖片可知,這是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2)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可知,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3)根據所學和材料三圖片可知,這是1953年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意義重大,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1)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其召開具有怎樣的意義?(2分)材料二 觀察下面兩幅圖,回答問題。(2)材料二兩幅圖反映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兩次重大失誤,分別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4分)(3)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人物,請列舉一例,并說明你從他身上學到了哪些可貴品質?(2分)(4)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1)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3)王進喜,艱苦創業精神(或雷鋒、焦裕祿,為人民服務)。(4)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詳解】(1)依據課本所學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大會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主要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2)依據材料二兩幅圖片,據圖一“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描述不切實際,夸大其詞。是“大躍進”是浮夸風的表現;圖二“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大家圍在一起的吃飯,可知反映人民公社化時期的現象。結合課本所學,“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兩次重大失誤。(3)依據課本所學可知,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人物,艱苦創業的石油工人王進喜被譽為“鐵人”,為人民服務的雷鋒是“解放軍好戰士”,焦裕祿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他們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的模范人物。體現了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創業精神。(4)依據課本所學可知,由于黨和人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1958年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這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了空前的經濟困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背記要點與突破練習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探索——2021--2022學年(下)期末復習全能沖刺(原卷版).doc 背記要點與突破練習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探索——2021--2022學年(下)期末復習全能沖刺(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