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上科學知識點第1單元《微小世界》1、放大鏡的鏡片特點:中央厚、邊緣薄,是透明的。人們把放大鏡的鏡片也叫凸透鏡。2、放大鏡放大倍數與鏡片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也越大。3、用透鏡組合而成的顯微鏡叫做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一兩千倍。4、人們發明的更先進的觀察儀器電子顯微鏡,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約200萬倍。5、顯微鏡的主要結構: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安放:右手握鏡壁,左手托鏡座,向著光擺放。對光:調節反光鏡,能見亮光圈。上片:玻片臺上放,壓片夾夾住,對準通光孔。調焦:看物鏡,向下轉,看目鏡,向上,清晰像,再微調。觀察:慢慢移動物體,左眼觀察標本,邊觀察邊記錄。7、蝴蝶觸角—棒狀 蠶蛾觸角—羽狀 天牛觸角—鞭狀 蝗蟲觸角—絲狀8、放大倍數越大,圖像越大,視野(范圍大小)越小。9、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方法:滴—撕—展—蓋—染—吸10、細胞的特點:細胞像一個個小房子,有規律的排布,每一個細胞中都有一個小黑點—細胞核。11、第一個發現細胞的人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12、大量研究事實說明,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13、葉肉細胞:內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葉片表皮: 表皮細胞,起保護作用。保衛細胞:兩個保衛細胞形成一個氣孔,是氧氣、二氧化碳和水汽的通道。紅細胞:最先發現血液紅細胞的科學家是簡·施旺麥丹,它的作用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14、自然界的大多數生物都是由多細胞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們只有一個細胞,稱為單細胞生物。比如草履蟲、眼蟲、喇叭蟲、變形蟲、太陽蟲、細菌等,就是一個細胞。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蟲、變形蟲、水蚤、鐘形蟲、線蟲、新月藻、衣藻等。荷蘭的安東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顯微鏡下發現微生物的人。17、科學家發現疾病的元兇是細菌和病毒(微生物),發過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是第一個把微生物和疾病聯系起來的人。病毒也是一種微生物,病毒的結構很簡單,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跡象。免疫學之父:愛德華·琴納。19、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費萊明發現了青霉素,使千萬人免于肺炎等疾病侵染致死。第2單元《地球的運動》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地殼厚度大約17千米,地幔厚度大約2900千米,地核半徑約為3500千米。地殼外面都大氣層包圍。地球上海洋和陸地的面積比為7:3。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先決條件:、地球不發光;、地球不透明。5、起地球晝夜變化的可能性:、地球不動,太陽圍繞地球轉(周期太長);、太陽不動,地球圍繞太陽轉(周期過長);、太陽不動,地球自轉(只有晝夜交替,無四季交替),④、太陽不動,地球圍繞太陽轉并且自轉(符合實際)。5、托勒密的“地心說”理論:、認為地球是球體。、地球處于宇宙的中心,且靜止不動。、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圍繞地球轉,并且 每天都做一次圓周運動,因為人們每天看到這些日月星辰都在有規律的東升西落。6、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認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在運動,并且24小時自轉一圈、太陽是不動的,而且處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7、我們看到的方向和我們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8、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或逆時針),也就意味著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夏季,太陽高度高,影子短,太陽直射,溫度高。冬季,太陽高度低,影子長,太陽斜射,溫度低。圭表由圭和表組成,是中國古代測量正午時刻的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公轉就是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公轉周期是一年。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14、四季變化產生的原因:(1)、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2)、地軸始終是傾斜的。15、如圖所示(見教材86頁):當地球公轉到A、B、C、D4個方位時,太陽的照射情況季節是怎樣的?當轉到位置A時,直射點在赤道,北半球陽光斜射,是春分;南半球陽光斜射,是秋分;當轉到位置B時,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半球陽光直射,是夏至;南半球陽光斜射,是冬至;當轉到位置C時,直射點在赤道,北半球陽光斜射,是秋分;南半球陽光斜射,是春分。當轉到位置D時,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北半球陽光斜射,是冬至;南半球陽光直射,是夏至。第3單元《工具和技術》工具能使我們更省力或更加方便地完成某個任務。像滑滑梯那樣傾斜放置的裝置可以稱為“斜面”。利用斜面,從上往下運輸物品,不用力。利用斜面,從下往上運輸物品,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5、生活中常見的斜面有:滑滑梯、刀、斧、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盤山公路、橋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設計、運河、水壩、水渠、水溝等。像下圖中這樣的一根撬棍就可以變成一個杠桿。杠桿和斜面一樣,都是一種簡單機械。7、支點:支撐杠桿,是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用力點:在杠桿上施加動力的位置。阻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8、L1: 動力距;L2: 阻力距。當L1〉L2時;省力杠桿,如撬棍。當L1=L2時;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如天平,蹺蹺板。當L1<L2時;費力杠桿,如鑷子。9、杠桿好比是人類功能強大的機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樣增大了力的效果,有的像打撈網那樣擴展了力的作用范圍,有的像鋤頭那樣改變了力的作用方向。10、輪子可以讓運輸更加省力、快捷、。11、車輪是一種輪軸,由半徑較大的輪和半徑較小的軸組成。12、常見的輪軸有:輪子、水龍頭、滑輪、扳手等。14、大多數金屬不僅堅硬耐用,更難得的是它們的可塑性強。人們可以將金屬熔化、拉伸、彎曲和再成形,制造出復雜精密的工具。15、解剖剪能方便快捷的剪開物體。它的刀刃短,很鋒利,而且它的前段很尖,控制精準,有利于做很細致的任務。16、剪刀是一種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桿的結構特點。鋒利的刀刃和錐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繞著中間的轉軸轉動,可以看做是杠桿。17、我們把文字、圖畫印在紙上的技術就是印刷術。宋代時畢昇創造發明了活字印刷術。18、印刷的步驟:檢字、刷墨、拓印、 晾制。印刷術的出現使書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為可能。19、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從人工拓印到用蒸汽做動力的及其印刷,從大型印刷機到家庭打印機,每一次的變化,都讓知識的普及和交流更為快捷有效。20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21、信息傳遞方式:書籍、烽火臺、信鴿、驛站、郵箱、收音機、電話、電視、網絡等。第4單元《能量》1、能量有多種表現形式,如聲、光、電、熱、磁等。2、在我們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中,能量的表現形式雖然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可以轉化為一種新的能量形式--機械能。機械能可以使物體運動起來。3、功率:電器工作時,單位時間內(小時)耗電量的大小。功率的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4、功率是1000瓦的電器,工作1小時,耗電量就是1度。5、一種電器一天的耗電量=輸入功率×每天用電時間÷10006、現在大多數的小汽車、卡車、船舶、飛機的燃料都來源于石油這種不可再生的能源。一輛汽車大概只有20%的燃料用于驅動車輛,剩下的燃料主要轉換成了熱量和聲能,散發到環境中去了。燃油汽車發動機排出的氣體對植物、動物、建筑物危害很大,對地球的環境造成污染。7、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讓通電的導線靠近指南針,發現通電導線可以使指南針發生偏轉。9、磁鐵也具有“能量”,從磁懸浮列車、電磁起重機,到耳機、電磁爐,到處都是磁能的影子。其實,通過適當的裝置,生活中的大部分磁能都可以由電能轉換而來。10、像這樣由線圈和鐵芯組成的裝置叫做電磁鐵。11、影響電磁鐵的磁極方向的因素:(1)、電流的方向:(2)、線圈的纏繞方向。12、電磁鐵的能量轉化:電能轉化為磁能。13、電磁起重機通電時,電能轉化為磁能,可吸起鋼鐵;斷電時,磁能消失,鋼鐵就會落下。14、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1)、電流大小:電流越大,磁性越強。(2)、線圈匝數的多少: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3)、鐵芯粗細:鐵芯越粗,磁性越強。15、電動機的結構拆解出的結構 組成 作用后蓋 電刷 接通電流轉子 鐵芯、線圈、換向器 電力作用下轉動外殼 一對磁極相反的磁鐵 提供外部磁力16、電動機是利用電能產生動力的機器。雖然它們大小懸殊、結構各異,但是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用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動轉子轉動。17、太陽能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來源。18、當電動機被用來發電時,它就是發電機了。發明了發電機后,人們就能夠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規模的轉換成電能了。19、植物能夠利用太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太陽能被轉化成生物能,轉化的能量通過復雜的食物鏈逐級傳遞。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