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類三維目標1. 知識與技能(1) 了解魚的常見類型。(2) 探究魚的運動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魚的主要特征。(3) 了解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魚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小動物、平等對待小動物的情感態度。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1) 理解魚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2) 掌握魚燈的主要特征。2..教學難點: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時間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教師準備:(1)多媒體課件,有關水中生活的各種各樣的視頻資料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的活鯽魚,紗布等。學生準備:(1)預習教材,完成預習學案。(2)瓶裝家養觀賞魚或瓶裝市售小活鯽魚。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視頻:在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中,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教師提出問題:在視頻列舉的動物中,有哪些是有脊柱的?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展開魚的骨骼,讓學生明確脊柱的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回答:蚯蚓、蝸牛等動物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稱為無脊椎動物。魚、蛇、鳥、兔等動物的身體內部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脊椎動物。推進新課學習目標一:多種多樣的魚1. 常見的淡水魚教師利用多媒體提供四大家魚的介紹視頻,請學生觀看視頻:四大家魚指人工飼養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鰱魚又叫白鰱,在水域的上層活動,吃綠藻等浮游植物;鳙魚的頭部較大,俗稱“胖頭魚”,棲息在水域的中上層,吃原生動物、水蚤等浮游動物;草魚生活中水域的中下層和水草多的岸邊,主要以水草為食;青魚棲息在水域的底層,吃螺螄、蜆和蚌等軟體動物。這四種魚混合飼養能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增加魚的產量。小組看完視頻后分組思考問題:(1) 四大家魚分別在什么水層中?它們的食性有什么特點?(2) 鰱魚的鰭包括哪幾種?魚鰭的作用是什么?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以下結論:(1) 鰱魚在水域的上層,以硅藻、綠藻等浮游植物為食;鳙魚棲息在不的中上層,以水蚤等浮游動物為食;草魚生活在水的中上層和水草多的岸邊,主要以水草為食。青魚棲息在不域的中下層,主要以螺、蚌等軟體動物為食。(2) 鰱魚的鰭包括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在運動中,魚鰭起到協調平衡的作用。2..常見的海水魚教師進一步利用多媒體提供常見海水魚的圖片,并請同學們觀察圖片,思考以下問題:(1) 常見海水魚的特點是什么?(2) 舉例說明海水魚與水生生活相適應的特點。學生觀察圖片,并通過閱讀教材中關于幾種海水魚的介紹,明確答案:(1) 鯧魚身體呈菱形,頭小,背鰭和臀鰭較長,尾鰭呈叉形。鯊魚中有體形最大的魚類---鯨鯊,也有小型的侏儒---角鯊,還有猛的大白鯊。石斑魚分布于熱帶、亞熱帶暖水海域,頭較大,體色與四周巖石的顏色相似,有條紋和斑點。帶魚身體呈帶狀,口大,背鰭較長。比目魚棲息于海底,成魚的眼睛移到身體的同一側。(2) 比目魚成魚的眼睛移到身體的同一側,沒有眼睛的一側朝向海底,眼睛的這種著生方式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學習目標二:魚的主要特征1..魚的外形和運動教師給學生提供分組觀察用的活魚,學生首先觀察魚的外形和魚在水中的運動情況。思考問題:(1) 觀察魚的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2) 觀察魚是如何在水中完成運動的?學生分組實驗,通過觀察后回答問題:(1) 魚的外形大多呈流線型,這樣的體形有利于減少魚中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魚體表的鱗片上有滑滑的黏液,起保護身體的作用。(2) 魚中水中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教師點撥: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2..魚的呼吸取一條鯽魚,放在解剖盤中,輕輕掀起鰓蓋,觀察鰓的形態和顏色,并思考回答以下問題:(1) 鰓為什么是鮮紅色的?(2) 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后得出答案:(1) 魚鰓之所以呈鮮紅色,是因為鰓絲中密布毛細血管。(2) 魚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鰓絲中密布毛細血管,能和水進行氣體交換;鰓絲既多又細,能擴大與水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用鰓完成呼吸。將魚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觀察魚的呼吸,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1) 魚在呼吸時,魚的口和鰓蓋是同時張合還是交替張合?(2) 水流入魚口后,從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哪些變化?(3) 魚離開水后,很快會死亡,原因是什么?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后回答:(1) 魚在呼吸時,魚的口和鰓蓋后緣是交替張合的。(2) 水從魚口流進,經過鰓絲,從鰓蓋后緣排出體外。流入的水中溶解的氧氣會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從毛細血管滲出,排入水中,因此流出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溶解的氧氣減少。(3) 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所以魚離開水后,很快就會死亡。通過觀察與思考得出結論:鰓是魚的呼吸器官,鰓絲里密布毛細血管,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學習目標三: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沿海地區魚類養殖業的繁榮景象,請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以下問題:(1) 漁業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了什么?(2) 我國的漁業存在怎樣的問題?我國采取了怎樣的保護措施?對于問題(1),可以請各小組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兩點:①魚可以為人類提供優質的蛋白質,它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豐富;②魚已經深深融入了人類文化,如年畫中的“年年有余”,成語中的“竭澤而漁”等。對于問題(2)通過教師展示水污染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水污染對于魚類生存的威脅。同時展示過度捕撈的相關資料。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取代了。人類在向海洋進軍的過程中對海洋的索取越來越多。當人類的索取超過了海洋能夠負載的限度時,海洋的漁業資源就開始萎縮,最終走向滅絕的結果。近年來,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世界漁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很快,很多漁區產生了過量捕撈的現象。中國的舟山漁場曾經是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這里是北方寒冷海流和南方溫暖海流交匯的地方,各種魚類十分豐富,但由于當地漁民的過度捕撈,原來此地盛產的黃花魚幾乎滅絕了。學生分析資料,并結合教材中的介紹,回答問題(2)。我國漁業存在長期過度捕撈和水污染等問題,使魚類的生存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我國于1986年起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使我國漁業發展的重心從捕撈業轉到養殖業上;同時規定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課堂小結通過思考題完成本課小結:1..為什么在生長有較多藻類的池塘中常在黎明時出現魚“浮頭”現象?這種現象在太陽出來后會消失,這又是為什么?夜間,水體中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都在進行,水體中氧氣含量下降,由于水體缺氧,導致魚出現浮頭現象。2..海馬是魚嗎?為什么?海馬是魚。海馬有鰭,用鰓呼吸,有脊柱,而且終生生活中水中。學案設計學習目標1..了解魚類的常見類型。2 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3 了解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習導航一學習目標一:多種多樣的魚[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1..四大家魚分別生活在什么水層中?它們的食性有什么特點?2..鰱魚的鰭包括哪幾種?魚鰭的作用是什么?3..常見海洋魚類的特點是什么?學習目標二:魚的主要特征[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1..魚的體形對魚類適應水中生活有什么意義?2..魚是如何完成運動的?3. 魚的呼吸過程是怎樣的?學習目標三: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1..漁業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了什么?2..我國的漁業存在怎樣的問題?我國采取了怎樣的保護措施?學習檢測1. 下列選項不屬于四大家魚的是()A鯽魚 B青魚 C 草魚 D 鰱魚2..鯽魚的身體可分為()A 頭胸部和腹部 B 頭部、胸部和腹部C 頭部、軀干部、尾部 D 頭胸部和軀干部3..鯽魚在水中游泳的動力來自()A 尾部 B頭部 C 軀干部 D軀干部和尾4.魚的呼吸器官是()A. 肺 B.鰓 C.氣門 D.氣管5.人類的哪些活動會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A. 向水域中排放生活污水B. 向水域中排放各種工廠污染物C. 農田中農藥和化肥隨雨水流進水體D. 以上三項都是6..“水上大世界,動物添光彩”,下列只能生活中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動物是()A. 蚯蚓 B.草魚 C.青蛙 D.獵豹7..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動物有名無實,俗稱“魚”而不是魚。下列動物中真正屬于魚類的是()A. 中華鱘 B.鮑魚 C.墨魚 D.甲魚8.小河、池塘等自然野生品種的魚,身體背面和腹面體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意義?9.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你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