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導學案【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1) 識記真理的含義,真理的基本屬性。(2) 理解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條件性。(3) 列舉生活實例,根據有關原理,論證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分析說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真理論的內容,形成正確區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正確地對待真理和謬誤,堅持真理反對謬誤。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學習重點】1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2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課前延伸案】一.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的含義:2.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的條件性(為什么)2.真理的具體性(為什么)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原理內容:(1)認識具有反復性1)從認識的主體看:2)從認識的客體看:(2)認識具有無限性1)從認識的對象看:2)從認識的主體看:3)從認識的基礎看: (3)認識具有上升性2.方法論要求:【課內探究案】探究活動一:判斷并說明1.真理是因為“有用”而“真”。( )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說明真理不具有客觀性。( )3.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所以真理是絕對的、永恒的。( )4.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才能完成 ( )5. 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無限發展的過程 ( )6. 認識具有上升性 ,所以,真理不斷被推翻,從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 )探究活動二:讀材料,揭本質幾年前,人們不知道黃萬里是誰。即便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對這個名字也陌生得很。但是,人們都知道黃河,也大都知道黃河上有一座三門峽水庫——那是一項巨大的失敗工程。黃萬里就因此出名。從1952年開始,中國從蘇聯聘請專家為治理黃河擬定計劃,遺憾的是所請的專家為水工專家,他們精通水壩業務,但未必了解黃河。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水利水文學專家黃萬里曾說,蘇聯雖有建水電站的經驗,但黃河跟蘇聯的河流不一樣,黃河有泥沙——這正是黃河日后成為災難的根源。 在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上,三門峽工程的“主上派”與只有黃萬里一人的“反上派”展開激烈爭論。黃萬里認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陸的自然作用,建壩攔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此壩修后將淤沒田地,造成城市災害。黃萬里關于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預見,從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被驗證了。三門峽水庫1960年9月建成,從第二年起,潼關以上黃河、渭河大淤成災,兩岸受災農田80萬畝,一個縣城被迫遷走,西安受到嚴重威脅。到了50年后的今天,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日益惡化,下游河水已所剩無幾。從1972年,黃河開始斷流,至20世紀90年代,黃河已每年平均斷流100多天。(1)黃河上適合不適合建造三門峽工程,黃萬里與蘇聯專家的意見截然不同,體現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2)蘇聯專家把建造水電站的經驗照搬到三門峽,但導致工程的失敗,說明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探究活動三: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重要的思想資源,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孟子·盡心下》“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唐太宗《貞觀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夫曰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后有軍,君末也,民本也。” ——譚嗣同《仁學》專家點評:傳統民本思想在歷史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具有時代局限性,統治階級運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民”。“堅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04年3月10日)專家點評: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揚棄,是立足中國發展時間,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突出的,其內涵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的深入而不斷豐富。結合材料,說明從民本思想到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是如何體現人類認識過程的。【鞏固練習】1.右邊漫畫說明( )①真理是無條件的 ②真理是有條件的③真理是具體的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 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國富”到“民富”的轉變。黨對發展觀、公平觀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表明( )A.真理會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不斷改變B.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C.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不止一個D.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是相對的3.歷史學家通常認為,在審視復雜歷史問題時不能輕率地下結論。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認識主體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總是不同的②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③復雜歷史問題本質的暴露和展現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④人們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受所處社會實踐水平的限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應對氣候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學家指出,燃燒煤炭和石油產生的二氧化碳將導致地球變暖。隨后,人類為防止地球變暖進行了漫長的探究和實踐。時至200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1 ppm為百萬分之一)升至390 ppm,然而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仍然認識不一。人類對氣候的認識,哥本哈根會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材料體現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復雜的和不斷運動變化著的,人的認識是無止境的②認識總是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③認識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往復過程,人的認識具有規律性④本質的暴露和展開有個過程,人的認識永遠不能達到真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 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②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③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6.黑格爾說:“真理是在漫長地發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這說明真理 ( )①在認識過程中不斷被推翻 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 ③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④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長期以來,GDP都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伴隨著GDP的推廣應用,其自身的缺陷和負面效應同樣遭到非議。比如,不能全面準確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容易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問題;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社會財富的積累,更無法反映社會分配公平;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所造成的消耗和破壞;無法反映公眾的幸福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等等。目前,我國進入了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深水區,針對這一形勢,“十二五”規劃,轉變了唯GDP的政績觀念,弱化對GDP等經濟指標的考核,提出降低經濟增速預期指標,提升居民收入預期指標。請運用求索真理的歷程的有關知識談談你對上述轉變的認識。第六課第二框參考答案【課內探究案】探究二(1)從蘇聯聘請的專家為水工專家,他們精通水壩業務,但卻不了解黃河。黃萬里是中國水利水文專家,了解黃河的實際情況,他對黃河的認識與實際是相符合的,是真理性認識。這說明,對同一個客觀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認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蘇聯專家將在蘇聯建水電站的經驗用于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上,忽略了黃河跟蘇聯河流的區別,違反了黃河的自然規律,以至日后災害不斷。這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超出了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真理便會變成謬誤。探究三①認識受各種條件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從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譚嗣同對民本思想的演變,直至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提出,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②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從“民貴君輕”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內涵不斷變化,“以人為本”的內涵也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體現了認識的無限性。③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以人為本”就是對民本思想的超越和發展,體現了認識的上升性。【鞏固練習】BBDAC C7.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在實踐的基礎上轉變政績觀念體現了這一點。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GDP的認識實現了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我們對GDP的認識也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發展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