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滿分秘籍】陸、海、空軍的建設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2.海軍: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又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3.空軍: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輝煌戰績。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二、導彈部隊的發展1.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火箭軍)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2.任務: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三、新時代強軍之路1.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2.軍種和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五大戰區,即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3.新格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4.意義: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背景:(1)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2)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2.過程:(1)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2)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五、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概況: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2.成果: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六、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原因:中國國力的增強及國際地位的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2.概況: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七、中美、中日建交1.中美關系正常化(1)中美敵對: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2)出現轉機: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系出現轉機。(3)基辛格訪華: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4)尼克松訪華: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走向正常化。(5)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八、全方位外交1.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2.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3.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中國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滿分加練】1.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是( )A.南海艦隊 B.北洋艦隊 C.東海艦隊 D.華東軍區海軍2.科技,為戰略導彈部隊的騰飛插上了堅實的翅膀,每年上千項科技成果問世。“導彈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研制成功,使部隊測探技術一步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導彈控制系統”“電子化指揮系統”等重要系列成果,填補了不同型號導彈旅固定和機動作戰電子化指揮的空白,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成為中國軍隊中最現代化的一支部隊。材料主要說明的是( )A.人民軍隊捍衛了國家主權 B.導彈部隊是我國一支新型軍隊C.導彈部隊的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 D.科技強軍的重要性3.1975 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戰略偵察手段,可以為中國的戰略導彈確定目標,并能監視別國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該報道旨在強調中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 )A.沖擊了兩極格局 B.增加了國防實力 C.開創了航天科技 D.增強了民族自信4.針對當前烏克蘭局勢,中國根據烏克蘭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中國立場……中國關于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基本立場是一貫的。這說明中國在對外活動中( )A.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 B.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與其他國家互相尊重 D.以聯合國為中心展開外交活動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開展活動,沖破美國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擴大對外交往的有利武器……它不僅成為我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漸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和平和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提出于( )A.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時 B.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時C.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 D.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6.歷史解釋是在史事的敘述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對萬隆會議的表述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 B.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C.周恩來在會議中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D.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7.如下圖是1972年毛澤東會見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的歷史照片。促使日本同中國建立處交關系的直接原因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C.中美關系正常化 D.中美建立外交關系8.“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意味著各方對中國地位的確認以及中國走向國際社會的重要節點,尤其是增強了聯合國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使聯合國這一最重要的全球性國際多邊組織名至實歸、名副其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指的是( )A.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中美、中日正式建交 D.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9.2001年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同年中國成功加入WTO。2017年3月,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首次載入安理會決議,同時,中國倡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各國發展政策戰略對接、推進互聯互通務實合作,促進世界共同發展。這些體現了我國外交呈現的新特點是( )A.奉行結盟外交政策 B.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C.積極開展全方位多邊外交活動 D.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0.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屬于這一時期外交成就的是( )A.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B.承辦上海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C.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1.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用獨特的方式在世界刮起一股“外交旋風”,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這體現了( )A.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B.中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C.中國同歐美國家正式建交 D.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12.2022年3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視頻通話。習近平強調,中美要相互尊重、和平互助、避免對抗,雙方在各層級各領域要加強溝通對話。中美避免對抗的依據有( )A.中國已能夠主宰世界事務 B.中美兩國根本利益是一致的C.經濟全球化與世界格局多極化 D.中美合作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歷程 主要表現從“小米加步槍” “南昌起義”使中國大地誕生了一支真正屬于人民的軍隊。當時武器裝備只是一些大刀,長矛和少量的火槍、步槍。進入“飛機坦克加大炮”階段 開國大典上,毛澤東檢閱了陸海空部隊,當時海空部隊陣容還不整齊。 建國之初面臨著熱戰剛過冷戰又開的嚴峻國際環境,毛主席發出了“為建設強大的國防軍而奮斗”的號召。 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國慶閱兵式上,出現了新型的國產武器裝備,到60年代初期,中國已能獨立設計制造包括中輕型坦克、火炮等在內的諸多常規武器,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武器裝備體系。這只軍隊再也不是昨天的“小米加步槍,”而是進入了“飛機坦克加大炮”的嶄新階段。步入“兩彈一星”時代 中國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做出了研制原子彈、導彈等尖端武器的戰略決策。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后,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1966年,中國的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部隊成立。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兩彈一星”國防尖端科技攻關全面成功。這就使中國在6年代中期以后,逐漸實現了從常規武器到尖端武器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摘編自李大光《從大刀長矛到神五上天——看我軍現代化建設歷程》(1)材料表述了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建設經歷過兩次歷史性跨越,跨越各是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哪次跨越使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2)請說出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主要擔任什么任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提供了哪些保障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共同綱領》材料二:下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時期與美、蘇關系變化示意圖。材料三:這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外交路線的勝利,這是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即將派出自己的代表參加聯合國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同一切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站在一起,為維護各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為維護國際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的事業而共同奮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1971年10月29日)材料四:見下圖片(1)材料一中體現的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請從材料中概括出該政策實施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20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說出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勝利”指哪一歷史事件?請再舉出兩例七十年代初中國的外交成就?(4)材料四是近期中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說明了什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成立,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D項正確;南海艦隊、 東海艦隊均在建國后成立, 北洋艦隊是清政府的軍事力量,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導彈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研制成功,使部隊測探技術一步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導彈控制系統”“電子化指揮系統”等重要系列成果,填補了不同型號導彈旅固定和機動作戰電子化指揮的空白,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成為中國軍隊中最現代化的一支部隊”可得出科技強軍的重要性,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人民軍隊捍衛了國家主權,排除A項;導彈部隊是我國一支新型軍隊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導彈部隊的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戰略偵察手段,可以為中國的戰略導彈確定目標,并能監視別國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可知,材料反映中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增加了國防實力,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沖擊了兩極格局,排除A項;開創了航天科技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增強了民族自信,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決定中國立場,B項正確;馬紹爾群島和臺灣當局建交,我國對這樣的國家要批評它們的外交政策,排除AC兩項;我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中心開展外交活動,在聯合國的框架內進行外交,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這標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D項正確;1954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中日關系正常化,這都發生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之后,排除ABC項。故選D項。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歷史解釋是在史事的敘述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如對歷史事件的定性,對歷史事件的評價等,因此選項中“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是對萬隆會議意義的解釋,屬于歷史解釋,D項正確;“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是對萬隆會議客觀史實的闡述,不是歷史解釋,排除A項;“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是對客觀歷史事件的闡述,沒有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周恩來在會議中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表述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闡述,屬于歷史史實,而不是歷史解釋,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C解析:1972年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長期追隨美國,采取敵視中國的政策,并與臺灣保持“外交關系”。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2月訪華,避開了日本政府,對日本來說這是“越頂外交”,震撼了日本,這使日本長期追隨美國敵視中國的對華政策走進了死胡同。在這種形勢下,有政治遠見并勇于行動的田中角榮出任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針,C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A項;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在1971年,排除B項;中美建立外交關系是在1979年,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意味著各方對中國地位的確認以及中國走向國際社會的重要節點,尤其是增強了聯合國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使聯合國這一最重要的全球性國際多邊組織名至實歸、名副其實,B項正確;全球性國際多邊組織只能和聯合國有關,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中國還沒有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正式建交是邦交成就從而和聯合王國無關,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是中國的外交成就,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所述,我國積極參加亞太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區域性,中國倡議通過“一帶一路”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這些體現了改革開放后我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活動,加強和各個國家的聯系,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C項正確;中國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排除A項;BD項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故選C項。10.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承辦上海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2001年,發生在改革開放時期,B項正確;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發生在1955年,排除A項;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是在1972年,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都發生在1971年,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D解析:題干中外交成就的取得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排除A項;中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同歐美國家正式建交,排除C項。故選D項。12.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中美要相互尊重、和平互助、避免對抗,C項正確;中國不主宰世界,排除A項;中美在維護本國利益基礎上加強溝通對話,排除B項;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1)跨越:從“小米加步槍”到“飛機坦克加大炮”;從“飛機坦克加大炮”到“兩彈一星”。世界先進水平:從“飛機坦克加大炮”到“兩彈一星”。(2)任務:核反擊任務。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對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向科技創產國家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依據材料“不是昨天的‘小米加步槍’而是進入了‘飛機坦克加大炮’的嶄新階段”可得出:從“小米加步槍”到“飛機坦克加大炮”;依據材料“步入“兩彈一星”時代”可得出從“飛機坦克加大炮”到“兩彈一星”。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使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從“飛機坦克加大炮”到“兩彈一星”的跨越。(2)依據所學可知,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主要核反擊任務;依據所學可知,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提供的保障有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對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向科技創產國家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4.答案:(1)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意義:保障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的完整,加強與各國友好合作,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2)變化:由敵對(一邊倒反美)到開始實現正常化(聯美制蘇);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抗蘇聯的威脅;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冷戰中處于劣勢(3)事件: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舉例:尼克松訪華;中日建交(4)說明: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形成全方位外交解析:(1)政策:根據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可得出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意義:根據材料一“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可得出意義是保障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的完整,加強與各國友好合作,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2)變化:根據材料二可得出20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關系由敵對(一邊倒反美)到開始實現正常化(聯美制蘇)。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是因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抗蘇聯的威脅;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冷戰中處于劣勢(3)事件:根據材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即將派出自己的代表參加聯合國的工作”可得出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舉例: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七十年代初中國的外交成就還有尼克松訪華;中日建交。(4)根據材料四“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召開、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的召開可得出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形成全方位外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