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五年級上知識梳理第一單元 光1.通常我們把那些正在發光并且自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如太陽、正亮著的熒光燈、螢火蟲等。2.只有在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后,才能讓我們看到光源或物體。3.夜視儀可以在“黑暗”的環境中,將人眼看不見的光轉換成電子信號,讓我們看到物體。4.盡管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體,但可以借助夜視儀拓寬人的視野并看清目標。5.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現象是由光的直線傳播造成的。6.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同物體時,會發生通過、部分通過和不通過等現象。7.光能透過一些透明的物體,如玻璃;光能部分透過一些比較薄的物體,如紙巾;光不能透過不透明的物體。8.光照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時,光的去路被阻擋了,不能繼續傳播,就形成了影子。影子始終出現在背光的一面。9.日食:當月球運行至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某個部位時,會部分或全部遮擋住太陽光,我們從地球上就能觀測到日食。月食: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中時,就會發生月食。10.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光垂直照射的情況下傳播方向不會發生變化,光傾斜照射的情況下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11.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的路線發生的變化,叫作光的折射現象。12.折射能夠改變光的傳播方向進而改變我們所看到的現象。13.棱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14.棱鏡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傳播線路的光學元件。15.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其他物體發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顏色。16.當白光進入棱鏡時,由于不同顏色的光發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樣,就出現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顏色的光。17.紅、綠、藍為三基色,人眼對這三種顏色最為敏感。18. 三基色原理:大多數的顏色可以通過紅、綠、藍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產生。同樣,絕大多數單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紅、綠、藍三種色光。19.光在沿直線的傳播過程中,如果碰到物體,就有一部分光線從物體表面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20.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形成反射現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21.與鏡面反射相同,任何物體都能反射光,只不過是光在物體表面的反射情況有所不同。我們能夠看到物體就是因為它們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22.在光線與鏡面的交點處,畫一條垂直鏡面的虛線,入射光線與虛線的夾角等于反射光線與虛線的夾角。這兩個夾角稱為入射角和反射角,垂直鏡面的虛線稱為法線。23.科學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計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24.測量月球與地球的距離、照明燈上裝燈罩、教室的墻壁涂成白色、醫生的鏡、汽車后視鏡等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25.潛望鏡利用了光的反射規律。26.潛望鏡上下各有一面傾斜45°角的平面鏡。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潛望鏡上面的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鏡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從低處看見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第二單元 地球表面的變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復雜多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的。2.常見的陸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3.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同的,地形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還表示地勢高低。4.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5.組成地殼的巖石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6.玄武巖、浮石、花崗巖都是巖漿巖;礫巖、砂巖、頁巖都是沉積巖;大理巖、板巖都是變質巖。7.地殼在不斷地運動,地球內部的巖漿在不停地涌動,有時會通過地震和火山噴發讓我們感受到。8.地殼的運動常常會使巖層發生彎曲變形。9.制作地球結構模型時需要按照原型各部分數據成比例縮小。10.地震的模擬實驗中,兩半連接的小盒代表地殼中的兩個板塊,鋪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巖層,拉開或擠壓模擬巖層受到的作用力。11.組成地球巖石圈的六大板塊在不停地運動,它們相互碰撞、彼此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地殼或巖石圈會發生機械變形、變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皺、斷裂等。12.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成因。地震的發生會使地面斷裂、隆起、引起山體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等。地震對地表的影響是劇烈、迅速的。13.地震自救四大常識:(1)大地震時不要急;(2)人多先找藏身處;(3)遠離危險區;(4)被埋要保存體力。14.火山噴發是由于地殼運動而產生的,是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之一。高溫高壓、地殼中薄弱地帶、巖漿中的大量氣體都是火山噴發中的重要因素。火山噴發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形成裂縫、產生熔巖噴涌、形成小山等。15.火山噴發對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弊: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如燒毀森林、房屋,掩埋農田和城市,污染空氣,導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利:落在火山周圍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莊稼生長得更好;火山地熱是一種清潔能源,加熱后的水能作為熱源被人們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巖還是筑路的好材料。16.敘爾特塞火山島、長白山天池都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17.火山噴發的模擬實驗中,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醬代表巖漿,酒精燈代表地殼深處高溫狀態。18.地震和火山屬于地球內部力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9.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對改變地形起著緩慢的作用,例如空氣流動形成的風。20.用砂紙打磨巖石可以模擬風卷起的沙子不斷磨蝕巖石的過程。21.與地震和火山噴發相比,風的作用對地形地貌的影響是緩慢的。22.大風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塊巖石破碎后形成的細小的沙、土搬運到遠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礫石,這便形成了戈壁灘。被帶走的沙子在風或流水速度減小時沉積下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沙漠。23.雨水降落到地面會侵蝕土地,改變地表形態,還會造成水土流失。24.模擬降雨實驗中,為了便于觀察現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帶有顏色的沙子。25.風和水的作用都屬于外力對地形地貌的改變,過程比較緩慢。26.地球上的水會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水流從高處流向低處,河水中夾雜的顆粒不斷沖擊河岸,會磨削、溶蝕河底和河岸,加深和拓寬河床。27.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時,河水所攜帶的泥沙會大量堆積下來,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這種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做三角洲。28.我國長江三角洲就是千萬年來,由長江河水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表面的千溝萬壑是流水侵蝕形成的。29.地球內部力量如地殼運動產生的力,與外部因素如風、水等,都會影響地球表面的形態。30.地面的巖石、沙土在水、風、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壞和搬走的現象叫作侵蝕。31.斜坡上有無植被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32.植物對侵蝕的影響模擬實驗中。泥土代表地球上的地形,覆蓋在表面的植物代表地球上覆蓋地形的植物,噴壺噴出的水代表降雨。實驗中要兩邊的“地形”、“降雨量”、“降雨”的高度都要相同。33.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緊土壤,減少土地中松散物質的產生,由此減緩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減少水土流失,因此我們要保護植物。第三單元 計量時間1.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而形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2.古人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方位變化的規律發明了日晷,利用日影長度變化發明了天文儀器:圭表。3.太陽的運動和太陽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可以用來計時。4.日晷或圭表的使用受天氣和黑夜影響。5.在一定條件下(粗細均勻、沒有風等外在干擾因素),燃香和蠟燭的長度變化基本是勻速的,從而可以用于粗略地計時。6.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徑不變,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時間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變,水流的速度不變。由此可利用水流來計時。7.在塑料瓶里裝一定量的水,隨著瓶內水位的下降,水流速度越來越慢。我們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8.水鐘的優點:不受天氣和黑夜的影響。缺點:水流速度不均勻,冬天天冷水會結冰,水容易蒸發導致水鐘變干。除了水,還可以借助沙的流動性來計時。(沙漏)11.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①容器形狀不規則;②受水或泄水的容器太粗,導致水位變化不明顯,誤差大;③沒有保持水位不變。12.同一個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相同,這就是擺的等時性。根據這一特性,人們制作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變小。13.一個簡單的擺是由擺繩和擺錘構成的。拿一根繩,上端固定,下端掛一個小重物,可以做成一個簡單的擺。要讓擺自由擺動,同時幅度不要太大。擺在擺動過程中,幅度越來越小。14.不同的擺在一定時間內擺動的次數各不相同。15.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無關。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擺繩越短擺動速度越快,擺繩越長擺動速度越慢。可以通過調節擺繩長度的方法來調節擺的快慢。機械擺鐘里的鐘擺每分鐘擺動60次。16.當今計時最精確的是原子鐘。17.計時工具的設計運用了物體運動周期性變化的規律。18.可以利用計量時間來測量天體間的距離、推測出天體間的運動規律、確定大海中船的位置等。19.石英晶體受到電池電力影響時,和音叉一樣會產生有規律的振動。20.我們知道的計時工具有:日晷、圭表、一炷香、蠟燭、水鐘、沙漏、水運儀象臺、擺鐘、手表、秒表、電子表、手機、網頁計時器等。第四單元 健康生活1.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對我們的一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非常重要。2.除了身體健康,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等方面。3.影響青少年生長發育的因素一般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睡眠時間、體育鍛煉、學習壓力以及周圍環境等。4.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聲等不良環境也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5.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好的心態、保護周圍環境都是健康生長所需的條件。6.骨、關節和肌肉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它們互相配合,使人體進行各種運動。7.人體內共有200多塊骨頭,它們相互連接構成了人體的支架--骨骼。骨骼可以使我們身體進行各種各樣的運動,同時還具有支撐身體、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8.骨與骨之間可以活動的連接叫關節。不同地方的關節,活動的方式不同,如肘關節和肩關節。9.人體共有600多塊肌肉。肌肉附著在骨骼上,肌肉的收縮帶動骨骼運動。10.青少年時期是人體骨骼和肌肉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我們要加強體育鍛煉,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注意保持脊柱和身體部位均衡負重,全面均衡地攝取營養等。11.經常參加運動,身體可以變得更加強壯,柔韌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會增強。12.食物中的營養和我們吸入的氧氣,進入我們的血液后都將通過心臟、血管等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維持身體的生命活動。13.心臟的跳動推動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將血液中的氧氣和養料運輸到身體各處,也將攜帶的二氧化碳和廢物運輸到肺等器官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14.心臟收縮,推動血液進入血管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血液由血管流回心臟。15.同樣跳動1分鐘后,愛運動的同學恢復正常心跳所需的時間比不愛運動的同學要短。由此可見,經常鍛煉身體可以使我們的心臟更加強健。16.心臟在兩次跳動的間隙都有短暫的休息。在身體休息狀態下,特別是睡眠的時候,氧氣的需要量減少,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也會減少,心臟會得到較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與良好的睡眠,會讓心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們的健康。17.腦位于顱腔內,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等部分。18.腦與脊髓相連。腦和脊髓聯系著的神經分布到體的各個部分。19.大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腦的不同區域控制著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20.腦需要適當的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是大腦保持活力的前提。21.大腦控制著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現象,如運動、語言、視覺、記憶、思維、情緒等;小腦具有協調運動和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腦干負責人體許多基本生命活動,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22.我們的腦柔軟而又脆弱,需要顱骨來保護,平時也要注意不要讓腦受到劇烈撞擊。23.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它總是在不斷地發送和接收信息。這些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需要通過身體的聯絡員——神經系統來完成。24.神經系統由腦、脊髓以及與其相連并遍布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所組成。全身各系統、器官和細胞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25.人體有能夠感知各種環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膚等。26.當人體受到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時,都會由傳入神經將信號傳到神經中樞,神經中樞做出相應的指令并通過傳出神經使身體做出反應。27.情緒是人從事某種活動時產生的心理狀態;如高興、憤怒、驚奇、悲傷等。28.壓力易引發焦慮、抑郁、憤怒、暴躁等不良情緒和行為表現。29.長期的壓力會損害身體健康,不僅可能讓你感覺頭疼、胃疼、睡不好覺,還會使你不能集中注意力,難以學會新東西,因此我們要學會管理壓力。30.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減輕肌肉緊張,還能幫助你擁有更好的睡眠,這都有利于減輕壓力。31.健康的行為才能保護好我們的身體,健康快樂地生活。32.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一個系統出現問題,會導致其他系統也出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