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教學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能說出男女體細胞及生殖細胞中含有的染色體類型。 3.能解釋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男、女染色體排序圖,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前調查學校性別的比例,以及課上“模擬生男生女的實驗”培養學生數據記錄、統計、分析能力;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合作能力。情感教育 1.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能科學的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樹立男女平等的意識。 3.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二、內容分析:1教材分析:《人的性別遺傳》這節內容來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第四節。由于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生男生女的奧秘又是一個十分敏感而重要的生物學問題,因此,八年級的學生對此有濃厚的興趣。學生以前學習過“人的生殖和發育”、“生物的遺傳”以及“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等知識,這對學習本課內容會有幫助,但學生沒有學減數分裂等知識,所以有些內容不宜講得過深。另外,社會上一些人,尤其是農村地區年齡較大的人,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部分學生有可能受到來自社會或家庭的影響,也有這樣的想法,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讓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對待生男生女的問題。2教學重點: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難點: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3課前準備:(1)提前一周布置讓學生調查本班、本年級和本學校的男女生比例。有條件的小組上網查閱我國人口普查的相關資料。(2)圍棋子、紙盒等。三、學情分析:初中學生對生男生女的奧秘有濃厚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個積極因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但生男生女又與很多社會問題有關,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培養相關的技能和習慣,更重要的是要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四、設計思路首先,分析吃透教材,確立目標本節內容在之前三節學習的基礎上,從染色體入手,先解釋了學生關注的人類性別差異原因,然后讓學生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道理并科學的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因此,本節所要解決的問題有①人的性別差異是由什么決定的?②男女體細胞中的染色體以及精子和卵細胞中的染色體的類型有何區別?③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據此我確定了三個知識目標。同時,教學不僅要滿足學生對“人的性別遺傳”的知識需求,還要通過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探究、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觀念,并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其次,設計探究活動,實現目標我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調查性別比例”的活動,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探究生男生女的實驗”。這些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開展探究學習,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最后,開展合作競爭,鞏固目標分組合作學習是探究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之一。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分組,做到優勢互補,集眾人的智慧,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把競爭引進課堂,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展示活動探究的結果,回答鞏固練習,在小組間展開競爭。這樣更易鞏固目標。 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及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考查及設計意圖情境導入3′復習提問2′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10′二、生男生女機會均等20′課堂小結2′鞏固練習5′課外延伸3′ 向學生介紹社會上因母親生女孩而遭家庭成員冷落甚至摧殘的現象。有人認為生了女孩就全是女方的責任,這種思想對嗎?那么,人類為什么會有男女之別?生女孩完全是母親的事嗎?1、生物體的性狀是由什么控制的?2、什么是基因?基因、DNA、染色體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出示男、女體細胞染色體排序圖和問題提綱:(1)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對染色體中,哪一對有差別?這對染色體的差別可能與什么有關? (2)兩幅圖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體,哪幅是女性的染色體? (3)圖中哪條是X染色體,哪條是Y染色體,二者在形態上有何區別? (4)就性染色體來說,在男性產生的精子和女性產生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精子和卵細胞各有幾種類型? 教師在讓學生自學、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正確地解決以上問題。導語:在農村很多人把生男生女的責任都推卸到婦女身上,這樣對嗎?安排學生完成教材上的圖解。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指導學生設計模擬隨機受精實驗驗證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先讓學生設計方案,教師給予鼓勵和肯定。然后,師生確定選用圍棋進行模擬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探究過程。請學生匯報課前調查所在班級、年級、學校男女生人數的比例,并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問:思考一下你們的課前調查結果。男女比例1:1有什么意義?有人做性別鑒定,根據個人的意愿來決定要男孩和女孩,這樣做對嗎?對社會有什么影響?我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生育觀念?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出示練習題我國的男女性別比偏高,并且出現逐年加大的趨勢。同時出示相關資料,你認為其中的原因有哪些?這樣會對社會產生什么危害? 學生聆聽,猜測。回答問題。1、生物體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2、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基因、DNA、染色體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染色體包括DNA,DNA上有基因。仔細觀察、分析,小組內相互交流,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啟發、補充下,逐漸解決問題。 發現并表述出1—22號染色體在形態、大小上男女基本上相同。但沒有標號的那對差異較大。并大膽猜測這對染色體可能與性別有關。 閱讀教材37頁的文字敘述,逐漸認識X染色體和Y染色體,從而能區分出兩幅圖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體,哪幅是女性的染色體。總結:人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知道精子和卵細胞中都只能含有一條性染色體。精子有兩種類型:含X染色體的或含Y染色體的。卵細胞只有一種:含X染色體的。 完成教材上的圖解。設計實驗方案,分組進行模擬實驗。實驗設計: 1、課前教師可以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圍棋棋子分別表示含X染色體的精子(如黑子)和含Y染色體的精子(如白子);用代表含X染色體精子的棋子代表卵細胞(如黑子)。然后分裝在兩個紙盒中,其中一個紙盒內的棋子代表精子(數量要多,但黑白比例應為1:1),另一紙盒內的棋子表示卵(都是黑子)。 2、將裝有不同棋子的紙盒分給小組,然后要求學生模擬隨機受精過程,一個同學從裝有“精子”的紙盒隨機摸出一粒“精子”,另一個同學從裝有“卵”的紙盒摸出一粒“卵”,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內含有性染色體的種類(或男或女),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3、討論結果得出結論。匯報課前調查所在班級、年級、學校男女生人數及計算得出的男女生比例。發現調查的人數越多,男、女生比例越接近于1:1。結合課前調查,思考,分析,交流。總結知識和學習方法。獨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討論造成我國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原因(如重男輕女,性別歧視等)及其危害。 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來構建、學習新知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并自然引出下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出示課件或圖片,設計問題提綱,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主動去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并掌握學習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填圖,使學生掌握男女性別決定的方式,并從理論上了解生男生女的奧秘。同時,為學習生男生女機會均等做輔墊。讓學生通過實驗,使抽象問題直觀化,有助于學生形象的理解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這種游戲式的探究學習,寓樂于學,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分析、歸納等能力。達到順利突破難點的目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和計算,運用數據,從實踐層面證實生男生女機會均等。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觀念,確立男女平等和正確的生育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歸納能力和習慣。檢測和鞏固學習效果通過探討、交流,從而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板書設計: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男性:XY 女性:XX二、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精子 受精卵 X XX 女男性:XY Y XY 男 卵細胞女性:XX X XY 男 X XX 女六、、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新課,較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接著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掌握了基礎知識、落實了教學重點。并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課前學生的調查活動和課中游戲式的模擬探究實驗。既使學生對難點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又能讓學生寓樂于學,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同時適當滲透了思想教育,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但在課堂教學時,由于教學設計安排比較緊湊,再加上學生較活躍,因此教師要組織好課堂紀律,否則容易拖堂,影響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