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生物下冊《用藥和急救》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學會區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學習掌握一些安全用藥的常識。 3、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教學重點: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教學難點: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搜集藥品的使用說明書教學方法: 提問的方式,小組討論。教學過程:導入: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那有不生病的”,平日里你們自己或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感冒咳嗽、咽喉腫痛、腹泄、或手臂或小腿不小心被刀割傷你們都是怎么處理的呢? (學生根據自己經歷嘗試舉手回答)剛才有同學們說了,有一些小毛病一般都不去醫院,而是爸媽直接給吃幾片藥就好了,即節省時間又能及時治病,不耽誤工作和學習,但是你自己知道該用什么藥嗎?父母直接充當醫生需要他們具備什么知識基礎呢?所有的父母選擇的藥物都能治好你們的病嗎?(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其實父母和我們自己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醫學常識,能夠對輕微病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用藥,否則,冒然用藥就可能出事故,那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何種藥治何種病呢?是不是任何藥物都能在藥店購買到呢?(生分組討論回答;答案可能會出現多種)一、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1、學生分析小活動: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些常用藥:草珊瑚含片、板藍根沖劑、抗病毒沖劑、阿莫西林、牛黃解毒片、速效救心丸、……它們都是用來干什么用的?(生分組討論嘗試回答)這些藥物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買到?生討論答出:醫院、藥店、醫藥超市等。2、了解什么是非處方藥上述這些藥我們可以不用醫師開藥方,直接去買到,按照說明書使用即可,這一類藥稱為非處方藥,簡稱OTC,非處方藥用于治療一些消費者容易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癥。比如,同學們有時覺得自己在發燒、流鼻涕等癥狀,就判斷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購買一些感冒藥,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生,也體現了非處方藥的優越性,質量穩定,療效好,使用方便。3、處方藥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疾病,僅憑我們所掌握的一些醫學常識,不能夠做出病情判斷,也不能決定用何種藥物,這時我會怎么辦?需要醫生給我們開出藥方,然后按照藥方去抓藥,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這類藥和我們剛才學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稱為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并按照醫囑服用藥物。4、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這兩個名詞對大多數同學來講還比較陌生,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采用這種方法來管理藥房和藥品,這也是我國國家藥品管理的要求和趨勢,現在正規藥房都必須要用這兩個名稱,因此也要求大家具備一定的醫學常識,能夠正確閱讀使用說明書才能更好的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責。二、資料分析了解藥品1、現在我們來看課本82頁資料分析:新速效感冒片說明書和牛黃解毒片說明書。學生小組討論:資料分析的討論題1、2、3、4。討論完成后,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各有討論的結果。2、對照同學們搜集的藥品說明書,尋找在藥物說明書上有沒有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癥、用法和用量、藥片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批號等。教師補充講解:生產批號:國產的藥物生產批號一般有6-8位數字組成,前兩位為生產年份,緊接后二位表示生產月份,最后2-4位表示該藥是第幾批;有效期是指藥品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保證藥品質量的期限。一般來說藥品的有效期為1-5年,沒有規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來算,失效期指藥品在規定的儲存條件下,其質量不符合國家認可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能繼續使用的日期。舉例:1、批號為960521,有效期為2年,表示該藥是1996年5月生產的第21批藥,則該藥可使用至1998年5月31日。2、“有效期為1998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8年7月31日。3、“失效期為1998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8年6月30日。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常識也是安全用藥的必備,我們購買了非處方藥必須嚴格認真閱讀說明書,按照要求進行服用,而處方藥則必須在醫師的具體指導下方可使用。三、家庭小藥箱的配備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突發性的出現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這時候如果家中早已準備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備一個科學的家庭藥箱或旅行藥箱,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現在請你設計一個家庭藥箱,在設計時,你首先要考慮家庭中常備的藥物有哪些?家庭成員中是否有特殊情況,這些藥物的保存方法你了解嗎?如何將這些藥物擺放?學生進行小組設計,設計完成后小組交流。學生總結課堂所學內容,小組討論總結盡管我們能設計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小藥箱,我們還要能夠對其進行合理使用,但一定要注意經常檢查自己小藥箱,所備用的藥物如果過期、霉變就即使處理決不能使用。購買藥品時要適量否則易造成浪費。四、課堂練習:暑假期間你的家人準備去云南旅游,隨行還有患高血壓的奶奶, 為確保全家旅途愉快,平安順利,請你設計一個旅行小藥箱。對于旅行小藥箱的設計,應該請每個同學都自己設計一個,同學們設計的小藥箱要結合自己家里的實際情況尋找合適方案。各小組商議設計, 班內展示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掌握幾種常見的急救方法。2.學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的具體操作方法。3.分清外出血的三種情況,學會對出血進行初步的止血處理。4.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在緊急情況下冷靜謹慎處理問題的能力。關心、幫助他人的優秀思想品德,提高自我素質。 教學重點:掌握幾種常見的急救方法。教學難點:1.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的操作方法。 2.根據外出血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止血處理的方法。 教具準備:(1)幾個急救場面的視頻資料(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操作的教學課件(3)外出血處理的教學課件。模擬出血包扎材料紗布、繃帶、膠布、創可貼等 教學過程:導入: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發生一些危急情況或意外傷害。例如,當你夏天游泳時,發現有人溺水;當你踢足球或打籃球時不小心摔倒,發生了骨折或外傷出血;或是你發現有人因煤氣中毒而昏迷不醒,這時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引起同學們思考嘗試回答。一、“120”緊急呼救:1、播放一個急救視頻同學們觀看記憶2、同學們觀看視頻后能準確回答問題問:當你發現有人受傷時,要撥打的急救電話是多少?撥打時應該說明哪些情況?“120”,并強調應說明地點、癥狀及姓名等情況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1、 引入新知:電話撥通后,急救車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達,在這段時間內,應采取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播放一段關于溺水者急救的視頻)2、 當有人因溺水而停止呼吸時,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進行急救,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對口吹氣法。問:進行人工呼吸時,應該如何操作?每分鐘吹氣多少次才合適?怎樣判斷人工呼吸有效?學生小組討論時,適時提出問題或補充,如:為什么要捏緊被病人的鼻孔?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對表述最佳的一組進行表揚溺水者急救方法:①、使病人仰臥、頭后仰,將病人的衣領解開,腰帶放松②、清除病人口鼻內的異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暢。③、救護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頜,另一只手捏緊被病人的鼻孔(為了避免氣體從鼻腔漏出),然后深吸一口氣,對著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頻率:每分鐘吹氣的次數是15~20次,與人的呼吸頻率相同。 若被搶救者的胸廓能夠隨著每次吹氣而略有隆起,并且氣體能從口部排出,則證明人工呼吸有效。 3、 如果病人同時心跳停止,則應同時做人工胸外心臟擠壓。問:人工胸外心臟擠壓的操作要領是什么?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幾次心臟擠壓?怎樣判斷搶救有效?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各小組展示答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完整答案)人工胸外心臟擠壓法:1、擠壓時救護者需站在病人的左側,雙手疊放在一起,有節奏地、帶有沖擊性地用力向下按壓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2、頻率:擠壓心臟次數也應與人的正常心率一致,應為60~100次/分,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擠壓心臟4-5次3、若病人出現自主呼吸,頸動脈有搏動,并且臉色逐漸轉為紅潤時,則證明搶救有效。三、出血處理1、播放一段外出血處理的課件視頻2、閱讀課本P85“出血和止血”,完成下面表格:血管名稱 血液顏色 出血現象 止血措施毛細血管出血 靜脈出血 動脈出血 (如果自已有親身經歷的出血處理事例,更具說服力)3、小活動: 假定一位同學上臂受傷出血(用彩筆畫傷口位置),請另一名同學前來救護包扎,并講明怎樣判斷包扎位置?(近心端或遠心端) 日常生活中小傷口創可貼正確用法同學演示 課堂練習: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奪走了不少學生的生命。人們在驚恐地震無情的同時,也反映出個別學校存在著地震應急安全教育的缺失。假如你是一名救災現場的志愿者,遇到下列現實問題,你能正確解答嗎?(1)如果發現某人上臂肱動脈受傷出血,應在病人受傷血管的 (近心端、遠心端)止血;(2)當遇到緊急情況,病人生命垂危時,需要對病人進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原理是用人工方法使病人的 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逐步恢復呼吸功能。 教學反思:“用藥和 急救”一節是人教版八年級的《生物學》下冊第八單元第二章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活潑新穎,本節課能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密切聯系日常的用藥實際,識別一些藥品說明,例如,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如何識別過期藥等等。這些都是對提高學生的健康生活有幫助的。另外是通過介紹急救的一些方法,使學生在遇到意外情況時處事不驚,采取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措施。同時能夠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道德情感。 通過本課的學習只有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生物,才會有生活中處處用生物的可能。才可能實現利用所學指導生活提升健康的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