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材版本 魯教版 課時名稱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單元背景 單元學習概述本節是前兩節內容的綜合和深入,學生學習了生物的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遺傳的實質是基因的遺傳,因此新課前進行了新舊知識的鏈接,為學習新內容做好鋪墊,然后又利用多媒體直觀地觀看染色體、基因在親子之間的傳遞,生殖細胞是基因在親子代傳遞的橋梁,最后利用課本觀察與思考切入主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的欲望。課時設計說明 在教學中注重構件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需要,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受益。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動腦、互相協作、互相研究,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學情分析 對孟德爾的雜交試驗,指導學生閱讀科學家的故事,結合試驗,以問題推進方式,分析試驗結果,逐步得出結論。第一步由豌豆雜交試驗,初步認識基因的顯性和隱性與相對性狀之間的關系。第二步分析二代自交實驗,理解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規律,分析基因組合表現出來的不同性狀的原因,激發學生用類比法理解能否卷舌上升理論高度。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 舉例說出什么是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2、 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3、 舉例說出相對性狀與基因的顯隱性之間的關系。4、 說明近親結婚的危害。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語言的歸納概括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態度和運用科學方法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認同優生優育,禁止近親結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1.掌握相對性狀與基因的關系2.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教學難點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教學過程(可續行)學習活動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學評價及技術應用溫故 1.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位于染色體上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2.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3.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要減少一半,而且是每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或卵細胞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5.子代的每對染色體都是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所以子代具有父母雙方的遺傳特性。 結合已有知識,回答問題。 溫故、回答問題,多注重學習的方式更能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官,輔助達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夯實能力。知新: 在生殖過程中,如果精子和卵細胞也像體細胞一樣有23對染色體,結果會怎樣呢 觀察與思考:直觀了解染色體基因變化然后去掉染色體,只看成對基因在親子間的傳遞 1. 上圖中第一列細胞形成第二列細胞的生殖過程中,成對染色體如何變化?2. 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軟的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如何變化?3. 與第一列細胞中的染色體相比,受精卵中的染色體形態有何變化?是否所有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這樣的呢?(自學課本29頁)細胞學家鮑維里和動物學家亨金的研究表明了:1.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 染色體都要減少 一半 2. 每對染色體中各有 一條 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重點內容之一,畫書,理解并識記)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使傳種接代正常,使染色體數目能穩定地遺傳下去。探究:小組合作,在磁力片上擺放磁條(代表染色體),演示兩對染色體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過程。小結:1.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 基因 的傳遞。在有性生殖過程中, 精子 和 卵細胞 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2.形成生殖細胞時,要進行特殊的分裂,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 減半 。而且不是任意一半,是 每對 染色體中各有 1條 進入生殖細胞。3.人正常的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那么生殖細胞中有 23條 染色體。 先觀察,后小組討論共同補充完善。全班交流,總結一對染色體的傳遞規律。自學29頁回答問題根據任務要求,同桌互助完成拼圖。進一步完善,總結出兩對染色體的傳遞規律。 由一對染色體到兩對染色體,突出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臺階式學習過程。實驗探究 解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基因是染色體上能夠控制生物體性狀的DNA片段。成對的基因決定性狀。不同的基因決定不同性狀。 銜接知識點進一步探究 學習了遺傳規律,我們回過來看本節開始提出的問題: 生殖細胞 受精卵父方AA A Aa母方aa a父親卷舌,母親不能卷舌,孩子Aa控制能否卷舌?(能)為什么?小結本課內容 通過音樂故事了解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過程。小組合作,在磁力片上擺放磁條,演示染色體和基因在整個豌豆實驗中的傳遞過程。小組代表展示小組內的作品成果。 通過分析實驗圖,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活學活用,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孟德爾的實驗解釋。板書設計 親代—精子+卵細胞—子代 性狀 遺傳 相似性課后反思點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