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目標:1.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2. 描述眼球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視覺產生的過程。3. 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4.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教學重點:1. 眼球的結構2. 視覺產生的過程。教學難點: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教學方法指導法、討論法、講授法、練習法。學法指導通過明確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重點閱讀眼球結構;通過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理解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和視覺形成的過程。教學過程:1、 創設情境 游戲導入邀請三位同學玩一個“勇敢者”的游戲:老師帶來三個神秘的盒子,下面我們邀請三位“勇士”用不同的方式判斷盒子里面裝了什么東西。(老師說出游戲的規則,同學們按照規則進行。)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動一:人體對外界環境感知的器官1.剛才我們對“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參與?學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等。2.我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還有哪些感覺和器官參與?請舉例說明。(可參考課本P78第一節第一段,進行分析)學生分析回答:嗅覺、味覺、熱覺、觸覺、痛覺等,鼻子、舌、皮膚等器官教師小結:是的,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腦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我們才產生了各種感覺。而據科學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大多是來自視覺。視覺的形成當然離不開眼睛,眼睛的結構是怎樣的呢?互動二:眼球的結構1.觀察課本P79人眼球結構示意圖,完成導學案的“任務一”2、多媒體出示眼球結構說出各部分的名稱。3、請同學們利用3分鐘的時間熟悉眼球的結構,然后通過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結構,并說出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教師強調:(并展示圖)我們俗話說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白眼球——鞏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內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現了藍眼、褐眼等。4、多媒體展示不同光線下瞳孔的變化并拉下窗簾或先觀察一位同學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過一會松手,實地觀察瞳孔的變化教師強調:光線強時瞳孔小,光線暗時瞳孔大5、其實人的眼球就相當于一部照相機,多媒體展示并討論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互動三:視覺的形成過程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光線從外界進入眼球到達視網膜的途徑是怎樣的?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組呈現分析結果,進行展示解說,其他組進行補充。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教師強調: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2.視網膜上成像后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么呢?學生結合課本P80圖解決這一疑難。教師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產生了視覺。3.有一個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幫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嗎?學生分析,教師點撥:根據視覺的形成過程。互動四:近視的成因及預防1.大家看一看我們班有多少位同學戴眼鏡?他們戴的都是什么眼鏡?學生統計并做出判斷:近視鏡 那么近視是怎么形成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P81內容,結合圖分析近視的成因。多媒體展示近視的成因及矯正:教師強調: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后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這時無論你怎么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需佩戴凹透鏡,凹透鏡可以發散光線,然后再經過角膜、瞳孔等結構,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簡單提示老花眼的成因)2.請幾位近視眼的同學談一談近視心得,讓其他同學引以為鑒。教師指出大部分同學的近視都是由于過度用眼,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不注意用眼衛生造成的,開始階段都是假性近視,進行適當的矯正應該是能恢復正常視力的。3.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P82圖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學生熟記“三要”、“四不看”,并應用到生活中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