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源遠流長的發酵技術【教材分析】本章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現代生物技術的基礎,內容主要涉及的是身邊的發酵技術和工業化的發酵產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關于身邊的發酵技術,教材安排了多個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實踐活動,如制酸奶、釀米酒、蒸饅頭、作泡菜、制作沼氣發酵裝置等。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還會對制作發酵食品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前面已經學習了微生物的種類和與人類的關系,如何進一步認識利用微生物而開發的生物技術產品,體會生物科學知識和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是本節教學的關鍵。這節雖然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教學目標】1.嘗試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2.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3.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4.了解祖國的傳統工藝。【教學重點】1. 認識發酵現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說出發酵技術的應用。2. 了解發酵的過程。【教學難點】制作酒釀的過程。【教學準備】實驗器材,發酵產品。【教學過程】導入:通過面包、饅頭、醋、醬油等常見的食品來說起,這些食品都是發酵食物,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發酵呢?新授:一、發酵技術與食品生產1. 了解中國早期的發酵技術:我國人民在距今8000年至4500年間就已經發明了制曲釀酒工藝,在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制醬和醋。在宋代,已經開始采用老的曲子——“曲母”來開始接種,以釀酒。2. 了解發酵的概念:發酵是指某些微生物在無氧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呼吸方式。3. 了解現代發酵技術: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細菌、真菌和微生物),了解常見的發酵產品。發酵食品:(1)酵母菌:制作饅頭或面包(2)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3)醋酸菌:制作醋(4)霉菌:制作醬、甜酒4. 演示實驗:準備面粉和水活成面團,把面團平分成兩份,一份加入適量的鮮酵母,一份不加。將面團裝入燒杯中,并用記號筆在外做記號,過一段時間,觀察面團高度的變化。二、釀制酒釀實驗目的:嘗試應用發酵技術釀制酒釀教師準備:蒸熟的糯米飯并把溫度冷卻到室溫左右,酒曲學生準備:清潔的容器(帶有蓋的杯子)一個,清潔的筷子和勺子,毛巾一條,課前洗凈雙手,指導:1. 學生6人一組,討論有關實驗的裝置和步驟2. 去適量糯米,并迅速均勻地攪拌酒曲和微熱的糯米,然后壓實糯米飯,中間挖一下凹坑,并加入適量礦泉水。3. 蓋實容器,并用毛巾包裹容器,放置在溫暖的地方。注意:1. 學生在操作時一定要保持清潔。2. 酒曲與糯米的調配比例要適當。3. 2周內,不能隨意打開容器,以防止其他細菌和真菌的污染。指導學生完成釀制酒釀的過程,并注意在實驗各步驟中的注意事項。三、發酵技術與日常生活1.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4頁,了解發酵技術的其他應用。了解:果酒暴露在空氣中為什么會變酸?水果放久了為什么會產生酒味?總結:你能舉出自己身邊的發酵產品嗎?2. 發酵并不只能用在食品上,通過閱讀來了解發酵的其他應用方面?食品、醫藥、化工產品、飼料【板書設計】第一節 源遠流長的發酵技術一、概念——發酵技術與食品生產1、概念2、舉例二、發酵技術1、概念2、應用【教學反思】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考慮到讓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以探究學習為突破,從活動入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2、通過實現師生互動,通過對日常生活事例和發酵技術的討論學習,學生對發酵中應用的微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知道如果消滅了微生物,人類需要的發酵產品就無法生產出來。3、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