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 課題 第一章 第二節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學目標 1.闡述消化概念及形式,模擬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2.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并完成唾液對淀粉消化作用實驗,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3.通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 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模擬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項目及要求 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并完成探究唾液、牙齒和舌的作用的實驗,了解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過程。項目設置意圖 通過課前預習及課上討論,設計完善探究唾液、牙齒和舌的作用的實驗報告。在實驗室完成探究唾液、牙齒和舌的作用的實驗,總結三者的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過程。教學過程(項目實施——交流展示——評價激勵)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項目準備】1.學生課前通過預習課本和查閱相關資料,完成探究唾液、牙齒和舌的作用的實驗報告,以待課上討論。2.學生在家體會大口快吃饅頭和細嚼慢咽饅頭的區別,以待課上討論。3.查找齲齒資料,并打印。導入:假期中大家都吃了各種各樣的美食,食物消化后為我們每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食物的消化從口腔開始的。通過設計并完成實驗,研究唾液、牙齒和舌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并指導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調控】1.指導學生討論并完善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2.表揚課前認真完成實驗報告的同學。3.指導學生小組討論:(1)在實驗過程中如何保持了實驗設計的原則:對照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避免偶然性原則。(2)指導學生之間相互補充 、質疑、糾錯等。【指導調控】1.指導學生完成小組的實驗并分析實驗現象。2.指導學生做實驗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處理辦法:試管破碎后立刻報告老師,換新試管;水溫不夠時可以續添熱水;唾液替代物可以適量多加,這樣試驗反應會更充分。3.指導做實驗失敗的小組,認真分析實驗可能失敗的原因。【歸納總結】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經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牙齒咀嚼作用:將食物由大變小。舌的攪拌作用:使反應更加充分。【拓展提升】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再次認識了舌、牙齒等在消化中的作用,要做到細嚼慢咽。但是,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稍微慢下來似乎成為了一種奢侈,狼吞虎咽成為了進食的習慣,但是,為了我們的生活,為了我們的健康,請慢下來吧! 【自主完成】1.結合課本P10《探究竟.探究》和P11《探究竟.實驗》及所查閱的資料,設計實驗,并完善實驗報告。由于研究對象較多,所以進行了分組:1-3組探究唾液作用,4-6組探究牙齒作用,7-9組探究舌的作用。2.同學親自體會大口快吃饅頭和細嚼慢咽饅頭的區別。3.查找齲齒形成的原因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預防。【小組合作】結合課前自己的實驗方案,小組討論,確定本組最佳方案,完善實驗報告(注意探究實驗的原則)。【交流展示】1.小組代表攜帶完善好的實驗報告,結合投影描述方案。其它同學認真聆聽,進行糾錯和補充。探究唾液作用: 探究牙齒作用:探究舌的作用:【小組合作】請小組同學分別合作完成實驗現象并分析實驗結論。【交流展示】探究唾液作用:唾液組:不變藍。 對照組:變藍。分析現象: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完全分解成為了麥芽糖,所以滴加碘液不變藍。對照組中沒有唾液淀粉酶,所以會變藍。牙齒組:不變藍。 對照組:部分變藍。分析現象:講過牙齒咀嚼后,唾液淀粉酶充分和饅頭碎屑中的淀粉接觸,分解淀粉為麥芽糖,所以不變藍。對照組,不充分部分變藍。舌攪拌組:不變藍。 對照組:部分變藍。分析現象:經過舌的攪拌后唾液淀粉酶充分和淀粉充分接觸,分解淀粉為麥芽糖,所以不變藍。對照組,不充分部分變藍。【交流展示】1.講解齲齒形成的原因:食物在細菌作用下發酵,酸性物質破壞牙釉質。2.告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齲齒:養成早晚刷牙和飯后漱口習慣,定期檢查牙齒等。【鞏固練習】見項目書P7《評價激勵》。作業布置 完成本節項目書《評價激勵》。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