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教分材析本節內容出自河少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的身體與健康地生活》第三章《健肺強腎 精力充沛》中的第二節,是在學生學習了人體的營養、呼吸、物質的運輸之后,針對人體內廢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章和本冊中都是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因此學好本節課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并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關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學生掌握過多的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是通過觀察、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并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根據血漿、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較,推測腎小球、腎小管、腎小囊壁的作用,從而解決尿是如何形成的這一教學難點。二、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是聰明、好動、思維敏捷,對事物充滿好奇,而且通過上學期的生物教學,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已有了較大的改善,具備一定的學習技能。不過,因受其年齡等各方面的限制,七年級的學生多半主動學習能力還較差,學生的歸納小結和自學能力等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因此,可以根據其特點通過動畫、圖片等將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點呈現出來,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說出尿液的形成過程和排出過程。(2)說出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3)說出排泄的概念和途徑。(4)關注人體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2、能力目標(1)在人體產生的代謝廢物和排出的主要途徑的學習中,學習用分析、歸納總結的方法。(2)利用比較法探究血液、原尿、終尿三者成分的不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腎單位的結構和功能的學習,建立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2)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尿液的形成難點:腎單位的結構與尿液形成的關系,尿液形成過程中的物質變化。五、教法與學法1、教法:多媒體教學,探究解決法,講授法等。2、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法六、課前準備課件制作7、課時安排1課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學過程一、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體生命活動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它們經血液循環運送到全身各部分組織細胞中,其中一部分成為構成細胞新物質的原料,另一部分則在氧氣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被運送到肺經氣體交換排出體外(期待學生回答: 二氧化碳———氣體———(肺)呼吸系統——排出體外)那么,細胞中的物質在轉化和分解過程中,除產生二氧化碳外,還會產生哪些代謝廢物呢?它們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人體外的呢?(期待學生回答,關于泌尿系統的名稱。)下面請同學們預習課本61~63頁,仔細觀察圖3-17和3-18.二、講授新課:排尿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正常尿液的顏色(淺黃色,深淺與攝入的水量多少有關);少量尿液放置的時間足夠長的話容器中會留下白色粉末狀物質或印跡——無機鹽;我們會聞到尿液有異常的氣味——(解釋尿中含有易揮發的酸如尿酸,尿素等物質);放置過程中蒸發的——水。【過渡】那么人體內的尿液是在哪里形成的呢?(期待學生回答并板書:腎臟。然后出示泌尿系統圖解,指圖大致講解一下腎臟一對,位于人體腹腔后面的脊柱兩側,俗稱“腰子”。)【活動一】出示課件:腎臟及結構注意觀察腎臟的外形,認識皮質、髓質、腎盂。【過渡】為什么皮質的顏色深,髓質的顔色淺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了解腎臟內部的細微結構。【活動二】觀察腎單位結構【講述】腎臟是由許多個腎單位(板書)構成,每個腎臟大約有100多萬個腎單位。尿液就是在腎單位中形成的。出示腎單位的課件,師生一起回憶: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強調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引導學生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管壁薄,血流速度慢,易于物質交換),在外面包著它的結構是腎小囊,很薄,內層緊貼著腎小球(引導學生明確這種結構特點有利于物質交換),內外兩層之間有一囊腔。腎小球、腎小囊合稱為腎小體,主要分布于腎臟的皮質部分。與腎小囊相連的是腎小管,它彎曲細長,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主要分布于腎臟的髓質部分(引導學生明確腎小管壁薄且長,外面包繞著大量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也有利于物質交換)。大量的腎小管匯集成一些較大的管道通入腎盂。(簡要回應上面的問題,為什么腎臟的皮質與髓質的顏色深淺不同。)【過渡】那么,尿液在腎單位里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活動三】探究尿液的形成出示課件 學生分析血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含量表,提示學生那種成分是關鍵的。表1 血漿和原尿主要成分比較 (g/100ml)血漿 原尿水 90~93 97蛋白質 7~8 微量葡萄糖 0.1 0.1尿素 0.03 0.03尿酸 0.004 0.004無機鹽 0.90 0.90【學生討論一】血漿和原尿在組成成分上有什么異同?(學生回答)推測這種變化最早可能發生在腎單位的什么結構部位?(期待學生回答,要求說明推測的理由:腎小球濾過作用)通過舉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篩子篩東西,比篩孔大的留在了篩子上面,相當于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漏下去的就是濾過到腎小囊腔中的物質)和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過渡】那么,血液通過腎小球濾過作用形成的原尿與尿液相比,有什么不同了呢?(引導學生明確如果要弄清這個問題怎么辦?——分析腎小囊中液體的組成成分)表2 原尿和尿液主要成分比較(g/100ml)原尿 尿液水 97 95蛋白質 微量 0葡萄糖 0.1 0尿素 0.03 1.8尿酸 0.004 0.05無機鹽 0.90 1.10【學生討論二】腎小囊中的原尿和尿液在組成成分上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推測這種液體(腎小囊中的液體)到尿液的變化可能發生在腎單位的什么結構部位?(期待學生回答,要求說明推測的理由:腎小管重吸收作用。同時指出這種液體稱為原尿,與此對應最后排出人體外的尿液也稱為終尿,)播放尿液形成課件,要求學生寫出尿液形成過程(期待學生回答后出示課件:血液(血漿) 腎小球濾過作用原尿 腎小管重吸收作用 尿液(終尿)。【過渡】尿液又是怎樣排出人體外的呢?【活動四】出示泌尿系統圖,簡介泌尿系統的其他組成部分及作用后,要求學生說出尿液的排出途徑(期待學生回答后出示課件:腎臟 形成 尿液— 輸尿管 — 膀胱(暫時貯存)— 尿道 —人體外)【過渡】在人體中,血液每時每刻都在流動,也就是說尿液一直在形成。【學生討論三】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而尿液的排出卻是間歇的,為什么呢?(期待學生回答出膀胱的作用)【過渡】那么排尿對于人體來說有什么意義呢?【活動五】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找到排尿的意義,并找出關鍵詞,以幫助學生記憶。【過渡】病人去醫院看病時,醫生有時候會讓患者化驗尿液。如果尿液中有些物質的量超過正常值時, 我們知道腎臟的什么部位出現病變了嗎?【學生討論四】1.某患者尿液中出現血細胞和蛋白質時,腎單位的什么結構出現病變?2.某患者尿液中出現葡萄糖,腎單位什么結構出現病變?(期待學生說出答案及理由)【活動六】問題與思考:夏天,不慎流到嘴里的汗液有什么味?被汗液浸濕的深色衣服晾干后,上面會留有“汗斑”?(期待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并引導學生說出排泄的概念)【過渡】學到這里,人體代謝廢物排出的途徑有哪些呢?【活動七】找學生閱讀人體排出廢物的三條途徑有哪些?【過渡】我們學習了人體排泄的三條途徑,那么人體排便屬于排泄嗎?通過幫助學生回憶糞便的形成過程引導出排遺的概念,明確告訴學生排便屬于排遺。三、結束語通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同學們要知道尿液的形成過程,學會區分血漿、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熟記尿液排除的過程,認識到泌尿系統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記住排泄的概念及排泄的三條途徑,并與前面所學過的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聯系起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四、當堂檢測1下列人體生理活動,不屬于排泄的是( )A.糞便的排出 B.尿液的排出C.呼吸排出二氧化碳 D.汗液的排出2.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 )A.腎小球 B.腎小囊 C.腎小管 D.腎單位3.在腎小球內流動的液體是( )A.原尿 B.尿液 C.血液 D.汗液4.對原尿中的成分有重吸收作用的結構是( )A.入球小動脈 B.腎小球 C.腎小囊 D.腎小管5.健康人的尿液與原尿比較,沒有的成分是( )A.尿素 B.水 C.葡萄糖 D.無機鹽6. 王大爺到醫院做尿常規檢查時,在尿液中發現了血細胞和蛋白質,其發生病變的部位最可能是( )A.腎小球 B.腎小囊 C.腎小管 D.膀胱7.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1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原因是( )A.膀胱有貯尿作用 B.腎小管的重吸收C.汗液排出部分水和無機鹽 D.腎小球的濾過作用五、板書設計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尿的形成腎小球 腎小囊 腎小管血漿 原尿 尿液①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②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二)、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尿的排出1、腎臟(形成尿液)、輸尿管、膀胱(暫時貯存尿液)、尿道2、排尿的意義(三)、排泄1、概念2、途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