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課程標準】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教學重點】重慶談判、解放戰爭主要進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意義。【教學難點】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覆滅的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厩榫硨搿?br/>沁園春 毛澤東 (1936年2月)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知識結構】解放戰爭,亦稱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抗共衛國戡亂戰爭”;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解放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①爭取和平民主階段:1945.8~1946.6(政治斗爭)②戰略防御階段:1946.6~1947.6(軍事斗爭)③戰略反攻階段:1947.6~1948.9(軍事斗爭)④戰略決戰和奪取全國勝利階段:1948.9~1949.10(軍事斗爭,短暫政治斗爭)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和平建國的愿望1945年8月,《新華日報》上發表了一封讀者來信:中國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沒有享受過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敵人的侵略,一面不斷內戰, ……我們對于戰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饑餓的人等飯吃那樣急迫……我們反對內戰,不管用什么法律來解釋,我們還是要反對,如果內戰,全國人民都要遭受無窮的損害……在中國人民面前擺著兩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F在日本帝國主義還沒有被打敗。即使把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了,也還是有這樣兩個前途?;蛘呤且粋€獨立、自主、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就是說,光明的中國,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國;或者是另一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就是說,一個老中國。一個新中國還是一個老中國,兩個前途,仍然存在于中國人民的面前,存在于中國共產黨面前,存在于我們這次代表大會的面前。——毛澤東《兩個中國之命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和平來臨時,美國對華政策面臨下列三種可能的選擇:(一)完全擺脫;(二)大規模的在軍事方面加以干涉,援助國民黨擊毀共產黨;(三)一方面援助國民黨盡可能擴大地在中國確立其權利;一方面努力使雙方得以妥協,以避免內政。——《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信》,根據國務院檔案編輯;《美國與中國的關系:著重1944—1949年時期》(上)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翻印,第8頁思考1:閱讀這段材料,思考民主黨派的建國主張。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創造自由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已經絕無保障中國前途的唯一途徑是消滅國內國一切束縛他們自由自主的勢力,以為有順著中國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國方可由率敗轉為興盛,軟弱變為強有力。20世紀的真知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創造,只有自主的國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國家才有力量,最先實行民主,絕無從實現統一。——中國民主促進會對時局的宣言,1946年1月1日2.重慶談判(1945.8.29~10.10,43天)1945年8月蔣介石連續三次電邀中共領袖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毛澤東也有多次復電。蔣介石邀請電 毛澤東復電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8月14日) 未寒電悉。朱德總司令本日午有一電給你,陳述敝方意見,待你表示意見后,我將考慮和你會見的問題。(8月16日)查此次受降辦法,系由盟軍總部所規定,……自未便以朱總司令之一電,破壞我對盟軍共同之信守?!卦亳Y電奉邀,務懇惠諾為感。(8月20日) 從中央社新聞電中,得讀先生復電,茲為團結大計,特先派周恩來同志前來進謁,希予接洽為懇。(8月22日)承派周恩來先生來渝洽商,至為欣慰。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與先生面商,時機迫切,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 (8月23日) 甚感盛意。鄙人亟愿與先生會見,共商和平建國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進謁,弟亦準備隨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復。(8月24日)3.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1.10~1.31)二、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①濫發紙幣:②官僚資本的壓榨:③一黨專政獨裁:思考2:思考抗戰勝利后,國統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以1946年冬爆發的抗議美軍暴行運動為標志,一個以反對美蔣為中心的聲勢浩大的愛國民主運動,在國統區迅速興起,這一運動以學生為先鋒,核心示范提高反內戰,反正逐漸發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概念闡釋]第二條戰線是指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成功運用和影響下,國民黨統治區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以及其他階層人民群眾廣泛參加的,以反對國民黨政權的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民主運動。愛國民主斗爭是從1946年冬北平學生抗議美軍暴行開始的,上海學生提出“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口號后,發展為全國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相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反對國民黨軍隊的軍事斗爭戰線而言,這是第二條戰線。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有力的配合了人民解放軍戰場上的軍事斗爭,對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全面內戰1.爆發:2.戰略防御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約430萬人,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只有127萬人,其中野戰軍61萬人。雙方總兵力的對比為3.4: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①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②1947年3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3.戰略反攻①戰略反攻:②土地改革:4.戰略決戰①遼沈戰役:②淮海戰役:③平津戰役:5.奪取全國勝利①1949年春,七屆二中全會②政治斗爭——國共北平和談:1949.4.1~4.20。③軍事斗爭——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6.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1)國民黨:思考3:結合具體史實,思考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統治覆滅的原因中國共產黨:7.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意義【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有評論說道:……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毛澤東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后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于是同意先打錦州。該評論針對的戰役是A.淮海戰役 B.遼沈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2.三大戰役的勝利,最主要的戰略意義在于A.解放北平 B.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C.直接威脅了南京和武漢 D.使華北華東東北解放區連成一片3.曾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旅政治委員劉華清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寫到:“這是一個月白風清之夜,也正是中國共產黨26周年生日前夜。在打過黃河去,向黨的生日獻禮的口號中,我旅指戰員有序地登船”。該軍事行動A.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B.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C.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D.使全國獲得了完全的解放4.解放戰爭時期,與“1947年6月”“晉冀魯豫解放軍”“揭開戰略反攻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是A.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平津戰5.《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1945 年 10 月 10 日)中部分內容:一、關于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一致認為: 和平建國的新階段,即將開始,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 五、關于黨派合法問題,中共方面提出:政府應承認國民黨、共產黨及一切黨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黨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為憲政常軌,今可即行承認。關于這次會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會談是在抗戰取得勝利后進行的B.會談紀要反映了當時國內和平民主的政治焦點C.這次會談是中共為了爭取和平民主而進行的一次努力D.這次會談解決了雙方所有的矛盾與分歧6.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理解正確的是①中國人民徹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②完全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③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④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7.“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澤東詩中的這幾句話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平型關大捷 B.抗日戰爭的勝利 C.渡江戰役和南京解放 D.開國大典8.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制定了“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實行“耕者有其田”的綱領;針對資產階級的兩面性,黨采取了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即照顧其利益,又督促其不斷進步,充分發揮其作為革命動力之一的作用。由此可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之一是A.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大力支持 B.多黨合作的愛國民主統一戰線開始建立C.土地革命戰爭的成果得到鞏固 D.中國共產黨制定切合中國實際的方針策略9.1949年是解放戰爭勝利的年份。下列關于解放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正確的是A.“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振奮了信心B.“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C.“耕者有其田”在全國實現提供了經濟上的保障D.“百萬雄師過大江”后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0.徐州撤退時,國民黨軍各部競相丟棄輜重,唯恐漏入包圍圈。某少尉直截了當地說:“不準備便衣才是傻子啦,你認為突過江南就有辦法了嗎?中央政府都已準備搬家了啦!”上述情形最有可能發生于A.1947年末 B.1948年初 C.1948年7月 D.1949年初11.費正清在《觀察中國》中說:“中國的革命正是由這樣兩種夢想推動著:一是愛國主義者想看到一個新中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地位,消除社會差別。”中國近代最接近這兩個夢想的實現是在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12.據統計,某一時期,國民政府龐大的軍費完全靠中央銀行墊支,也就是靠無限發行紙幣解決。惡性通貨膨脹不僅導致民眾生活水準的下降,更令投資者望而生畏。這一現象A.使官僚資本開始控制國家命脈 B.阻礙金圓券政策的推行C.推動民營企業紛紛遷往解放區 D.導致民族工業走向崩潰13.1949年4月,國共兩黨代表在北平舉行談判,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此次戰役,結束了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該戰役是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渡江戰役 D.平津戰役14.中國歷史上年號和紀元方式的變化往往與統治者的變化、政權的興替息息相關,而從年號和紀元方式的使用上也能為我們歷史研究中的年代確定、判斷使用者的政治立場提供依據。2015屆學生查找一份發生于“民國三十八年”大事件的歷史資料,以下現象不應該出現在資料上的是A.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B.北平和平解放C.百萬雄師過大江 D.開國大典15.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在于A.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 B.推翻了蔣介石在大陸的反動統治C.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D.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二、非選擇題1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當人們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不管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還是其他許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國內的居民還是海外的華僑,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聚結成一個整體去抵抗外來的侵略者。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誰能夠領導人民抵抗外來的侵略,把祖國從危難中拯救出來,誰就能夠取得人民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則,就會被人民所拋棄。這是理解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鑰匙。中國人民正是在實際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引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請選擇闡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從而使中華民族“聚結成一個整體”的標志,列舉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來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簡述抗日戰爭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鑰匙”指的是什么?從這一視角概括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經驗。扼要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對國內外民族解放運動的意義。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49年7月30日,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給杜魯門總統的信中寫道:中華民國政府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援助不夠,我們派往現場的觀察員報告說,在至關重要的1948年,國民黨軍隊從未由于缺乏武器彈藥吃過一次敗仗。國民黨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極大削弱,實際上乃是戰爭初期我們派駐重慶的觀察員所見到的那種腐敗現象。國民黨軍隊不是被打敗的,他們是自己瓦解的。從中國的力量對比來看,我國政府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建立和平。為了使雙方作出讓步,國民黨必須建立自己的議會,這樣,中國政府才能名副其實地成為全中國的政府,各黨派才能在政府的憲法范圍內發揮作用。這些條件一項也未實現。中國的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援助是無意義的。——摘編自(美)約翰·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回憶錄》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艾奇遜關于國民黨政權失敗的認識進行評述。(要求:表述成文,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試卷第1頁,總3頁參考答案1.B【詳解】由材料“林彪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后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于是同意先打錦州。”涉及長春、錦州等信息可以得出所述戰爭為遼沈戰役,故B正確;ACD均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2.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消滅國民黨軍隊150萬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故B項正確;解放北平指平津戰役,排除A項;直接威脅了南京和武漢指千里躍進大別山,排除C項;使華北華東東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指平津戰役,排除D項。故選B3.A【詳解】據材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26周年生日前夜。在打過黃河去,向黨的生日獻禮的口號中,我旅指戰員有序地登船”可知,當時是1947年,要打過黃河向黨的生日獻禮;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A正確;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是1949年的渡江戰役,與材料不符,B錯誤;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C錯誤;1950年西藏的和平解放,使全國獲得了完全的解放,D不符題意。4.A【詳解】1947年,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A正確;遼沈、淮海和平津戰役是三大戰役,不符合材料主旨,B、C和D錯誤。5.D【詳解】材料中的會談紀要是抗日戰爭后重慶談判時期提出,重慶談判并沒有消除國共兩黨所有的矛盾和分歧,D符合題意;重慶談判是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進行的會談,材料中“關于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反映出當時國內和平民主的政治焦點,重慶談判是中國共產黨為了和平與民主進行的努力,A、B和C不符合題意,排除。6.A【詳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只是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沒有徹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比如地主階級還沒有完全在中國消失,資產階級的私有制經濟還沒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①排除;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統治,中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②③④符合題意,A正確;B、C和D錯誤。7.C【詳解】“百萬雄師過大江”可知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的渡江戰役,C正確;A是1937年的抗日戰爭時期;B是1945年,與材料主旨不符合;D是新中國成立。8.D【詳解】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針對中國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方針政策,體現了正成為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D符合題意;據材料“針對資產階級的兩面性,黨采取了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即照顧其利益,又督促其不斷進步,充分發揮其作為革命動力之一的作用”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而不是強調其對革命的大力支持,A不是材料主旨;多黨合作的愛國民主統一戰線建立于新中國成立前后,B與材料時間不符;C不是材料主旨。9.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勝利原因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等等。由此可知,A正確;“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故B錯誤;“耕者有其田”在解放區實現,提供了經濟上的保障,故C錯誤;三大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故D錯誤。10.D【詳解】根據材料“徐州撤退時”“你認為突過江南就有辦法了嗎?中央政府都已準備搬家了啦”可知,這里指的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失敗的場景,此戰役結束時間是1949年1月10日,選項D正確;1947年末、1948年初、1948年7月淮海戰役尚未開始,排除A、B、C。11.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學者所述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獲得民主解放兩大目標,特別是使社會底層的農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這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最接近勝利是在解放戰爭時出現,故D項正確;1927年國民革命最終失敗,不符合題意,故A項錯誤;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各有側重,也沒有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勝利,故BC兩項錯誤。12.D【詳解】本題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材料反映的是國民黨統治后期惡性通貨膨脹的推行,導致民族工業走向崩潰,D項正確;選項A錯在“開始”,排除;國民政府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的結果是金圓券的推行,選項B排除;選項C不符合史實,排除。13.C【詳解】1949年4月,國共兩黨代表在北平舉行談判破裂后,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于1949年4月發動渡江戰役,同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垮臺,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最后勝利,故C符合題意;三大戰役指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故ABD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故選C。14.A【詳解】“民國三十八年”是公元1949年,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1947年,故答案為A項;其他三項均發生在1949年,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15.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連續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B選項錯誤,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推翻了蔣介石在大陸的反動統治;D選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16.選擇闡述①: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在“反掃蕩”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動力。選擇闡述②:民心。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奴役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詳解】如果選擇闡述①,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來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主要是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在“反掃蕩”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動力。如果選擇闡述②,根據“誰能夠領導人民抵抗外來的侵略,把祖國從危難中拯救出來,誰就能夠取得人民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則,就會被人民所拋棄”可知“鑰匙”指的是民心。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奴役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17.觀點:層次二:觀點明確、合理。層次一:觀點較為明確、合理。闡釋:評述應結合史實,主要包括以下角度:①國民黨失去民心: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官僚資本巧取豪奪,民不聊生;偽國民大會召開和偽憲法頒布,專制獨裁,喪失政治信譽。②共產黨贏得民心:在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農民實現政治、經濟翻身;在政治上堅持和平、民主、團結,贏得各界人士支持。【詳解】首先閱讀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把握,材料的主要內容是愛奇遜對國共雙方在內戰中得失民心的評價。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對提煉的觀點進行闡述,可對國共雙方分別評述。對國民黨失民心進行評述時,可用國民黨濫發紙幣,官僚資本擴張,召開偽國民大會,頒布偽憲法,專制獨裁,不講信譽,一意發動內戰,軍隊腐敗等史實來說明;對共產黨得民心進行評述時,可用共產黨堅持和平民主建國,與各民主黨派親密合作,推行土地改革獲得農民支持等史實說明。注意邏輯清晰,史論結合。最后對闡述進行總結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