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時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課程標準】1.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2.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基礎知識必備與認知深化】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背景 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一五”計劃建設即將完成內容 主要矛盾 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 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意義 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①內容: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②影響: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2、探索中的初步失誤與調整(1)總路線的失誤①表現: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②結果:1959至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③評價: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2)國民經濟的調整①目的:克服困難。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②方針和策略A.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B.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C.1962年初召開七千人大會,深入總結經驗。③結果A.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B.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激發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歷史解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1)“大躍進”屬于生產力范疇,根源在于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后的國情。(2)人民公社化運動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根源在于生產關系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唯物史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經驗和教訓(1)要充分認識國情。(2)生產關系的變革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3)要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實際的關系。(4)國民經濟發展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不要急于求成。【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曲折探索材料一 1956年4-5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報告中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①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②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共)八大報告所闡述的一些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針,因為有“一五”計劃的經驗與教訓作借鑒,③所以比較適合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經濟工作的實際。--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共八大確立的正確路線及其形成背景。材料二 在整個過渡時期,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在某些范圍內表現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我國工業在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在鋼鐵和其他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使我國農業在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基礎上,迅速地超過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1958年5月)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改變中共八大路線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共八大路線“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的原因。材料三 過去我們經常把缺點、錯誤和成績,比之于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現在恐怕不能到處這樣套。……有些地區,缺點和錯誤不止是三個指頭。如果說這些地方的缺點和錯誤只是三個指頭,成績還有七個指頭,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是不能說服人的。……全國有一部分地區可以說缺點和錯誤是主要的,成績不是主要的。--1962年初劉少奇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中共中央為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采取了哪些措施?二、“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1)黨內的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左”傾錯誤。(2)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2.“文化大革命”的過程1966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1967年 “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1971年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1972年 周恩來批判極左思潮1975年 鄧小平主持整頓,經濟形勢有明顯好轉1976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3.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唯物史觀】“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危害危害:“文化大革命”動亂由思想文化領域、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1)對經濟建設的破壞①工農業遭受巨大損失。②使中國失去寶貴的發展機會,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對民主法制的破壞①全國處于無政府狀態,人民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任何保障。②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被破壞,社會秩序極端混亂。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破壞。④國家的法律形同虛設,人權被嚴重踐踏。⑤黨的各級組織遭到破壞,黨內政治生活無法正常進行。⑥“文化大革命”是對民主與法制的野蠻踐踏,使國家民主政治建設嚴重倒退。教訓(1)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發揚民主,依法治國。(最深刻教訓)(2)必須堅持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和專斷。(3)要正確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經濟建設(1)工業:從“一五”時期起到“四五”時期,我國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2)農業: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2.國防科技:我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3.教育衛生: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4.三線建設(1)三線建設是指自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2)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3)三線建設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5.外交成就(1)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2)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3)1972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成就的歷史意義(1)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的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這一時期形成的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不斷激勵著人們。(2)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歷史解釋】理解“中美關系的改善是兩國的共同要求”(1)從美國方面看: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另一方面,隨著美國經濟增長的趨緩,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2)從中國方面看,有三種考慮:一是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二是牽制和對付蘇聯的威脅;三是對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重要作用。【唯物史觀】中美關系正常化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1.對中國:(1)打破了長期以來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進了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2)加強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聯系,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3)有利于中國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快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對世界:(1)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有利于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2)有利于實現各國的共同繁榮,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二】中美關系正常化史料一 1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薩斯城重申他的意見,認為現在已有五個世界實力中心——西歐、日本、中國以及蘇聯和美國,在本世紀1/3時間里,這五支力量將成為決定未來的中心。——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在這個世紀,實行過去失敗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過時。”“在美蘇進行對抗的同時,美國可能需要在中國問題上為自己找個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尼克松史料二 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報》(1)“尼克松……認為現在已有五個世界實力中心”這句話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何種趨勢?(2)結合史料二,說明與《中美聯合公報》相比,《中美建交公報》在內容上有何發展。(3)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談談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的改善。【圖解史實】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認知深化】一、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失誤的原因及教訓1.失誤的原因(1)歷史傳統的影響。中國封建專制存在時間長,封建家長制思想很容易侵蝕黨的機體,致使民主法制觀念淡薄,易出現盲目服從。(2)急于改變我國落后狀況的主觀愿望與經濟發展的實際嚴重脫節。(3)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主要領導人對當時國內外階級斗爭的形勢估計過于嚴重,錯誤地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階級斗爭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4)國際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峙尖銳,使黨中央領導人意圖加速建設社會主義以便對抗資本主義。2.經驗教訓: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實際水平;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斗爭問題,防止階級斗爭擴大化;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堅持群眾路線。二、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對蘇聯經濟體制的借鑒、創新與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失誤借鑒 創新 失誤社會 經濟 制度 建立 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消滅私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首創公私合營的模式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工業化 建設 開展五年計劃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工業體系 正確處理了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系,關注民生問題 “大躍進”運動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經濟 結構 與體制 變多種所有制為單一的公有制,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注意克服蘇聯模式的弊端,注意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長期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經濟發展緩慢乃至停滯不前【高考真題體驗】1.(2021廣東卷·10) 1957年創辦于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A. 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 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C. 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 D. 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2. (2021 湖南卷·11) 如表所列活動時間 活動名 主要獲獎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 第一屆全國音樂周 《廣陵散》《陽關三疊》《嘉陵江號子》《祖國頌》《長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 第一次群眾性電影評獎 《董存瑞》《家》《為了和平》《平原游擊隊》《祝福》1957年12月 第一屆全國攝影藝術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有的反映祖國江山秀麗、欣欣向榮,還有的以人像、靜物、花卉及鳥、獸、魚、蟲等為題材A. 凸顯新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B. 推動“雙百”方針的提出C. 表明文藝領域出現“左”的傾向 D. 反映我國傳統文化仍占主流3.(2021浙江卷·15)2005年11月,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堪稱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會在北京召開。與會領導人鄭重宣示,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回顧歷史,下列項中,體現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史實有①1954年,日內瓦協議達成,結束法國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殖民戰爭②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與非洲民族獨立國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的不結盟運動誕生④阿爾及利亞等國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0·江蘇高考·13)下圖是創作于1964年的宣傳畫。該作品旨在( )A.宣傳黨開展合作化運動的方針政策B.表達農業服務國家工業建設的訴求C.倡導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風尚D.說明青年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5.(2018·全國Ⅲ卷·T30)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這反映了當時 ( )A.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圍繞組建新政權展開C.法制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D.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依法治國的全面實行6.(2017·全國卷Ⅱ·31)1977年,我國各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總規模達206萬人,2001年增長至719萬人。在此期間,高等職業教育和各種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學人數也有很大增長。由此可知( )A.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決B.高等教育實現了與生產勞動相結合C.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D.恢復統一高考制度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考模擬訓練】1.1957年,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區分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毛澤東做出這一論斷主要是為了( )A.加快實現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 B.堅持建設社會主義統一戰線C.調動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D.完善社會主義各項民主制度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報告中指出:“黨對于學術性質和藝術性質的問題,不應當依靠行政命令來實現自己的領導,而要提倡自由討論和自由競賽來推動科學和藝術的發展。”這一方針( )A.得到了持續穩定的有力貫徹 B.促成了科學文化的撥亂反正C.指明了文化發展的正確途徑 D.放棄了黨對文化領域的領導3.1956年,陳云在中共八大發言中提出,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這一發言體現出當時 ( )A.注重對經濟體制的探索 B.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消失C.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 D.社會主義改造尚不徹底4.下表是1956年3月前對部分省、市的各級先進工作者人數的統計。上海 北京 江蘇 新疆 西安 唐山5萬多 20 525 21 128 12 000 3 877 9 463上表中,各級先進工作者的涌現( )A.有利于推動國家工業化建設 B.顯示出經濟區域發展明顯失衡C.客觀上加速了國民經濟恢復 D.推動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進程5.下表能夠反映出 ( )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時間 年均增 長率 時間 年均 增長率1953-1957年 4.5% 1971-1975年 4.0%1958-1962年 4.3% 1976-1980年 5.1%1963-1965年 11.1% 1981-1985年 8.1%1966-1970年 3.9%A.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持續增長 B.兩次顯著增長均得益于生產關系調整C.社會動亂對經濟領域沖擊不大 D.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尤其突出6.1958年《紅旗》雜志轉述毛澤東的話說: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農商學兵”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這反映出當時黨和政府( )A.調整生產關系,忽視生產力水平 B.為實現一五計劃,改革社會基層組織C.加強民族凝聚力,應對美蘇爭霸 D.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客觀規律7.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政工程設計院提出十三陵水庫設計方案,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準了修建方案,1月12日修建總指揮部成立,1月21日破土動工,幾十萬人義務勞動,160天后這個大型水庫即告竣工。這反映出( )A.工業化建設的成效顯著 B.國家治理體系日益完善C.政府組織和動員力強大 D.基建設施發展非常迅速8.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指出:“中國和美國在七十年代初謀求和解,這是世界環境所決定的。”當時的“世界環境”是( )A.中國重返聯合國改變了美蘇對峙格局B.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已經出現D.中美蘇成為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力量9.20世紀50~70年代,人民生活雖有所改善,但是改善幅度不大,人們衣著樸素,食物比較簡單,城市住房總體上比較擁擠。這表明,這一時期我國( )A.經濟發展未向蘇聯看齊 B.城市化進程進一步放慢C.致力于實現國家工業化 D.中國人生活水平差距大10.1963~196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約11%;輕工業產值從404億元增加到703億元;燃料、原材料工業建設的步伐加快。上述變化反映了( )A.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改變 B.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C.合作化運動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D.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解決11.下圖是我國1965年的一幅宣傳畫,其下部寫著“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提倡適齡結婚,把青春獻給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這反映出當時我國( )A.社會各界建設熱情高漲 B.過渡時期總路線深得人心C.“左”傾錯誤的嚴重泛濫 D.農業機械化已經普及12.如圖是20世紀50—60年代中國糧食產量變化表,據數據可知 ( )A.1949—1952年上升的原因是“一五”計劃B.1952—1957年變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C.1958年后變化是由于“左”傾錯誤的嚴重泛濫D.1957—1958年變化是因為農業機械化已經普及13.據統計,到1965年,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商業機構從業人員由1957年的52 萬人減少到30.2萬人,減少41.9%。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財政形勢依然嚴峻 B.經濟結構發生變化C.產業結構趨于均衡 D.“八字”方針的推行14.下表是1975年江蘇省上半年工業生產情況的報告,表格中工業生產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原油 100萬噸 160萬噸 180萬噸 210萬噸發電量 8.7 億千瓦 15.3 億千瓦 17.5 億千瓦 20.8 億千瓦鐵路貨運量 250萬噸 410萬噸 474萬噸 481萬噸A.大辦工業、農業運動的開展 B.“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實施C.鄧小平全面整頓政策的推行 D.周恩來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政策的落實15.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線地區共完成基建投資1 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建投資總額的43.5%,全國近1 500家大型企業中,三線地區占到40%以上。這 ( )A.遵循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B.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C.促進國民經濟結構趨于合理 D.利于改善我國的工業布局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結合材料一,用史實說明新中國成立后是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材料二 1952年至1978年間我國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統計表1952年 1978年原煤產量 0.66億噸 6.2億噸鋼產量 135萬噸 3 178萬噸糧食產量 16 392萬噸 30 477萬噸在校學生數 5 444萬人 21 351萬人醫院、衛生院數 3 540個 64 421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整理(2)分析上表中1952年至1978年間國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義。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1952、1957年中國主要產品產量簡表材料二 毛澤東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期間講到:這十二年,恐怕還是對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錯誤占第二位。我們十二年,已經有了兩方面的經驗,這就更強了,而不是更弱了。——摘編自 《毛澤東年譜(1949—1976)》 第5卷,原文有改動根據以上材料,概括一個主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表述成文,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1949-1956年間的核心價值觀,既具有新民主主義的因素,又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并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因素逐漸增長。這一時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強調發展生產,提高國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1956-1966年間的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為人民服務。鐵人精神、鞍鋼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時代精神反映了這一時期核心價值觀的魅力。該時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榜樣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藝作品進行宣傳與普及。1978-1992年間,逐漸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精神文明、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價值觀,從而使社會核心價值觀回歸社會主義的正常軌道。這一時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五講四美”、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教育活動。1992年黨的十四大之后,隨著改革開放日益進入“深水區”,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漸趨復雜,黨和國家對原有的社會價值觀不斷進行重新整合和創新發展;直至黨的十八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時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采用了多樣化、綜合化、現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題教育、體驗式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現代媒體平臺運用等方式。——摘編自韋冬雪、陳元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變遷探要》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時代變遷與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變化”進行探究,自行擬定一個論題,并作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任選兩個時期的史實加以闡述,做到史實準確,史論結合)第19課時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參考答案【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曲折探索(1)正確路線:提出當前國內主要矛盾的論斷;指出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提出一些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形成背景: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完成(黨對國情作出了正確分析);吸取蘇聯建設的經驗教訓;總結和借鑒“一五”計劃的經驗與教訓。(2)表現: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兩個階級”和“兩條道路”的矛盾,改變了中共八大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論斷;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確立“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改變了中共八大的經濟建設方針。未能堅持下去的原因:理論和思想上,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剛剛起步,人們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建設實踐上,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且急于求成;黨內“左”傾思想的發展及影響;沒有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和影響;等等。(3)措施: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同時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1962年召開七千人大會,總結和糾正“大躍進”錯誤。【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二】中美關系正常化(1)20世紀7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依然存在,但同時呈現多極化趨勢。(2)美國從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含糊態度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明確立場,是一個進步。(3)體現了兩國領導人的遠見和卓識;國家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差異,國家利益是外交的重要考量;兩國關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高考真題體驗】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可知,由于帝國主義國家封鎖,我國對外貿易的渠道受阻。通過創辦廣交會,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實行的封鎖禁運,開辟一條與世界交往的通道,所以A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創辦廣交會是為了強化與蘇聯的經貿聯系,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所以C錯誤;不結盟運動與材料內容無關,所以D錯誤。2.【答案】A。【解析】從材料的作品名稱“《祖國頌》《長征大合唱》”“《家》《為了和平》《平原游擊隊》《祝福》”以及“有的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有的反映祖國江山秀麗、欣欣向榮,還有的以人像、靜物、花卉及鳥、獸、魚、蟲等為題材”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的贊美與歌頌,因此反映出這一時期的作品凸顯新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A正確;“雙百”方針1956年提出,排除B;材料不能體現“左”的傾向,排除C;材料有涉及到傳統文化,但不能說明以傳統文化為主,排除D。3.【答案】C。【解析】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六點建設性意見,推動了會議的進展,最終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緊張局勢,沒體現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故①錯誤;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與非洲民族獨立國家掀起建交高潮,是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體現,故②正確;不結盟運動(亞非拉)誕生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沒體現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故③錯誤;阿爾及利亞等國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體現,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4.【答案】C。【解析】分析圖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1964年正處于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跟前輩學習把青春獻給農業”的宣傳口號,表明該作品旨在倡導人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故C項正確;題干圖文信息不能體現合作化運動,故A項錯誤;圖中信息顯示“把青春獻給農業”,強調發展農業,但不能體現農業服務于工業建設,故B項錯誤;圖中信息強調“跟前輩學習”,但并不能表明青年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故D項錯誤。5.【答案】C。【解析】由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判斷,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結束后,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為保障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必須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劉少奇在中共八大上的政治報告,是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相適應的,故C項正確。“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出現在改革開放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選項;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組建新政權的任務已完成,時間不符合,排除B選項;我國依法治國的全面實行是在改革開放后,題干與政治體制改革無關,排除D選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高校在校生規模的擴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和要求,說明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故C項正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動態的、變化的,“需求得到了解決”敘述過于絕對,故排除A項;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僅是要與勞動相結合,更要有教育與科研的結合才能立足于國際先進水平,故排除B項;恢復高考制度只是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談不上普及,故排除D項。【高考模擬訓練】1.【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開始,1956年中共八大規定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即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因此毛澤東提出這一論斷主要是為了調動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故C項正確。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黨對于學術性質和藝術性質的問題,不應當依靠行政命令來實現自己的領導,而要提倡自由討論和自由競賽來推動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可知,中共八大主張文學藝術自由發展,反對政府對思想文化的干預,這種政策是有利于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的,C項符合題意;該方針在“文革”期間遭到巨大破壞,A項排除;該方針與促成了科學文化的撥亂反正無關,B項排除;放棄了黨對文化領域的領導的說法不符合史實,D項排除。3.【答案】選A。【解析】根據“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發言體現了當時注重對經濟體制的探索,故A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故B、D說法錯誤;材料未涉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的相關信息,排除C。4.【答案】A。【解析】題干中的時間點是“1956年”,正處于“一五”計劃期間,據此可知眾多的“各級先進工作者”被表彰,有利于引導更多的人去參加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故選A項;雖然各地被表彰的各級先進工作者的人數不一樣,但是這與經濟區域發展失衡沒有關系,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已基本完成,排除C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即1956年底,與題干中的“1956年3月前”不符,排除D項。5.【答案】選B。【解析】據表格內容可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的兩次明顯增長第一次是在1963-1965年,主要得益于“八字”方針的調整,第二次是在1981-1985年,主要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故B符合題意;“持續增長”的說法有誤,排除A;社會動亂對我國經濟領域沖擊非常大,排除C;D表格內容無法體現,排除。6.【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比合作社公有化程度更高、規模更大,這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但是超越了生產力水平,故A項正確;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故B項錯誤;材料和加強民族凝聚力無關,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故C項錯誤;大躍進追求高速度,忽視客觀規律,故D項錯誤。7.【答案】C。【解析】在“大躍進”運動中,十三陵水庫從設計到竣工,涉及部門廣、人員多,建設時間短,表明政府組織和動員力量強大,故選C項;水庫屬于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排除A項;題意與國家治理體系無關,排除B項;水庫建設的速度快不能代表整個基建設施發展非常迅速,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項。8.【答案】C。【解析】從材料時間“七十年代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歐共體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以及中國的發展,美、蘇兩極格局受到沖擊,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開始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故C項正確。中國重返聯合國只是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并沒有改變美蘇對峙格局,故A項錯誤;雖然中美關系有所緩和,但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并沒有消除,故B項錯誤;當時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力量依然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故D項錯誤。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50~70年代,人民生活改善不大,生活比較艱苦,主要是因為國家致力于工業化建設,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模仿蘇聯,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致力于工業化建設,城市化進程是加快而非放慢,故B項錯誤。這一時期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故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1958年開始,在經濟工作中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和嚴重的自然災害,給我國國民經濟造成了長達三年的嚴重困難局面。1960年冬,黨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系,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充實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和手工業品的生產,到1965年,原定的各項調整任務均順利完成,國民經濟取得了顯著成就,故B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此時期農業和輕工業等經濟部門的發展,并未反映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變化;C項錯誤,合作化運動開展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解決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11.【答案】選A。【解析】結合材料可知,1965年我國正值十年探索時期,提倡適齡結婚的宣傳畫體現了國家號召廣大青年男女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放在第一位的價值導向,從側面反映了社會各界建設熱情的高漲,故答案為A;B時間不符合,排除;宣傳畫的主題并不屬于“左”傾錯誤,排除C;圖片中雖然有機械化的信息,但不能說明當時我國農業機械化已經普及,排除D。12.【答案】選C。【解析】1949—1952年上升的原因是土地改革,故A錯誤;1952—1957年變化的原因是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的推行,故B錯誤;1958年后糧食產量逐漸下降,原因是“大躍進”使農業缺乏勞動力、人民公社化運動使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下降,即由于“左”傾錯誤的嚴重泛濫,故C正確;1957—1958年糧食產量的上升是因為中共八大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D錯誤。13.【答案】選D。【解析】材料不能體現財政形勢的信息,且財政形勢嚴峻不是商業機構從業人員調整的主要原因,故A錯誤;材料本身就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一種表現,故B錯誤;產業結構趨于均衡屬于結果,故C錯誤;根據材料“社會主義性質的商業機構從業人員由1957年的52 萬人減少到30.2萬人”,結合所學可知,這一現象是“八字方針”調整國民經濟比例的結果,故D正確。14.【答案】C。【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1975年上半年工業生產情況好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進行全面整頓,使我國經濟出現了復蘇的勢頭,C項正確。A項是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期間,排除;B項是1960年糾正“大躍進”“左”傾錯誤提出的,排除;D項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時間不符,排除。15.【答案】選D。【解析】依據材料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加大對西北、西南等三線地區的基建投資,這有利于改善我國的工業布局,故D正確。依據材料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具有強調經濟建設的高速度的特點,這就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故A錯誤。材料只是反映了政府加大對西北、西南等三線地區的基建投資,不能說明國家對經濟管理的加強,故B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加大對西北、西南等三線地區的基建投資,主要涉及的是改善工業布局,不是改善工業結構,故C錯誤。16.【答案】(1)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或1954年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施一五計劃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展,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2)原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黨和政府經濟建設經驗的積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外交環境的改善。意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解析】(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需要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如政治上:1954年9月,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經濟上:1953年依據過渡時期總路線,我國制定了“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初步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2)原因:據所學可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黨和政府經濟建設經驗的積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和外交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回答。意義:結合所學可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及理論準備等方面回答。17.【答案】主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闡釋: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基本好轉。1953 年,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到1957年底超額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由此全面展開。1953-1956 年進行了三大改造,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1956 年中共八大勝利召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蓬勃開展起來。中央領導人片面追求經濟建設中的高速度,提出了總路線,輕率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左”傾錯誤迅速發展,使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導致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1960年冬,黨中央提出“八字”方針調整國民經濟,國民經濟形勢好轉,取得了巨大成就。總之,1949—1961年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曲折中前進,成就是主要的。18.【解析】據材料“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可以得出,所述為不同時期我國社會核心價值教育的發展演變,可以從縱向來看,突出社會核心價值教育發展演變的時代性,即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時代背景的反映。依據材料所給的史實加以論證。也可以從社會核心價值教育的影響和作用方面確定主題,即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即可。答案說明論題切合“時代變遷與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變化”這一探究主題,體現時代與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之間的關系即可。如“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時代背景的反映”“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變化反映了新中國的歷史變遷”“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動社會的發展”等。闡述需要任選兩個時期,結合歷史事實,說明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時代特征的結晶與反映,服務于時代的發展需要,反過來通過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又推動了時代的發展進步。【答案】示例一論題: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時代背景的反映。(2分)闡述:1949-1956年間,即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正處于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關鍵時期;“一五”計劃的實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終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因此,該時期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核心價值觀教育也體現了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領域的社會特征。1978—1992年間,即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的撥亂反正,使社會發展從“文化大革命”的無序狀態重回正軌。這一時期經濟不斷發展,民主法治得以重建與完善,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尤其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所出現的新問題,如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傳入等,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這一時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體現了時代的要求。(8分)總之,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時代特征的結晶與反映,也服務于時代的發展需要。(2分)示例二論題: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步。(2分)闡述:1956-1966年間,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注重用文藝作品進行宣傳與普及,突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時代精神,展現榜樣示范性的作用。這些核心價值觀鼓舞和激勵了廣大工農群眾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面貌。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達到新水平。1992年,黨的十四大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通過現代化、綜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通過這些教育活動推動了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識和參與度不斷提高,基層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深入人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推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社會主義的新風尚正在形成。(8分)總之,不同時期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服務于時代的發展需要,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發展進步。(2分)(任選兩個階段,圍繞論題,論述清晰,符合史實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