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9課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標分解〗新課標 解讀:發現問題+重難、點問題 解決問題:史料實證 + 歷史解釋10.2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 認識鄧小平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意義;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認清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1、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指導性及其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 2、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指導意義。 1、通過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程,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指導性及其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 2、通過梳理教材、史料研究,形成思維導圖,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指導意義〖時空定位〗〖必備知識〗自主預習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含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發展歷程:理論 時間 解決問題 地位鄧小平理論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闡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寫入黨章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 加深了對什么事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寫入黨章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寫入黨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18年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其載入國家根本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思想文化領域教育發展國防和軍隊改革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對外交往:a、理念: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b、外交成就:①新型國際關系②全球伙伴關系③大國關系④周邊國家⑤非洲國家⑥歐洲、拉美全球參與①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②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概念闡釋〗理解記憶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全方位外交: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形成了“提倡新安全觀,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大旗”等一系列外交新思路。主要內容是反對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各國的合作與發展,繁榮人類和社會的經濟,維護我們自己的國家安全與穩定,為我們國家的內政提供堅強的外交保障,維護國家主權,內政和領土完整,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為我們的繼續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為改革和建設提供堅實的外交基礎。3、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問題探究〗理論 時間 解決問題 地位鄧小平理論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寫入黨章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 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18年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其載入國家根本法根據教材P175第一子目,將材料一表格補充完整。2011至2017年中美日國內生產總值柱狀圖“復興號”與“和諧號”相會的一瞬間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 港珠澳大橋根據材料一圖片資料,說一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表現結合近年來中國取得的科技成就,談談科技創新在引領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請列舉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實例。〖知識框架〗〖對點訓練〗1.2020年6月,“嫦娥四號”團隊4位成員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閱讀下表,結合所學,思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空間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的原因年份 成就1984年 成功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1992年 “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火箭發射成功1999年 第一艘“神舟號”飛船發射與回收試驗成功2003年 成功發射“神舟5號”載人宇宙飛船2007年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發射成功2011年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①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辛努力②“向科學進軍”熱潮的掀起③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科教興國”戰略奠定理論基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右表說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在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時,著力于通過年份 文件名稱1989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97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200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5 《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2005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A.加強政治制度建設 B.發揮輿論監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機制 D.完善相關法制體系3.鄧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該講話的意義在于( )A.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B.標志著鄧小平理論體系的完全形成C.開辟新時期新道路的宣言書 D.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4.中國共產黨分別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開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下表是對這四次大會政治報告中出現的前10個高頻詞的次數統計。其中與黨的十二大相對應的一組是( )高頻詞 會議 社會 主義 階級 革命 經濟 建設 發展 人民 國家 中國 領導①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②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③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④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A.① B.② C.③ D.④5.下表所示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進出口貿易額統計》(略表),它反映了(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中國對中亞出口額(億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中國對中亞進口額(億美元) 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①中國對中亞國家的進出口額呈上升趨勢②世界銀行主導下的金融合作產生積極效果③結伴而不結盟關系下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彰顯活力④中國與中亞國家和地區的多邊貿易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1949年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出境多限于公務。80年代中國出境旅游興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東南亞擴大到世界各地,據統計2017年出境游超過1億人次。這一變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國( )A.進出口貿易增長 B.改革開放成效顯著C.公務出境人數減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7.1984年10月,鄧小平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鄧小平得出上述論斷,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體現了國與國一律平等的理念 B.開創了中蘇兩國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分歧 D.推動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8.人們的穿著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裝開始成為社會時尚是在( )A.新中國成立初期 B.“大躍進”時期C.“文革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9.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試圖對“世界史·中國夢”這一主題進行探究,經過查閱資料、分析比較和討論總結,大家認識到:“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它符合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與人類的進步緊密相連。因此,“中國夢”( )①有別于近代主要西方國家的大國之夢 ②同冷戰時期蘇聯的大國之夢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 ④意味著中國對人類的貢獻將越來越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講道:“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拿中國來說,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面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們封閉了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個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據《鄧小平文選》(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1978年相比,鄧小平在1988年對科學技術的論述有何新內容,并說明其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鄧小平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貢獻。參考答案1——9:CDCBC BADC10.(1)新內容: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視高科技。背景:已實行改革開放;科技水平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巨大。(2)貢獻:科技領域中的撥亂反正,推動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振興和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強調科技的地位和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