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學習目標
素養考向 概念聚焦
1.從“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五四運動爆發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 2.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影響 3.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史實,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 4.掌握國民革命的史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巴黎和會、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共產黨早期組織、“紅船精神”;革命統一戰線、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國民革命、廣州國民政府、東征、北伐
學習過程
知識梳理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運動
(1)背景
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加劇國內階級矛盾。
②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③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④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⑤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火索)
(2)過程
開始時間 中心 主力 方式 口號 影響
第一 階段 5月 4日 北京 學生 罷課游行 示威 “外爭國權,內除國賊” 學生愛國運動迅速推向全國
第二 階段 6月 5日 上海 工人 工人罷工、 商人罷市 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性質
①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②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
③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5)意義
①它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②它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③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概念闡釋〕
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由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以五四運動為開端,是因為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成為主力軍,無產階級成為領導階級,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廣泛傳播:從十月革命后開始。
(2)宣傳中心:北京與上海。
(3)表現
①在《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②1920年3月,李大釗又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把一批經歷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
③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④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
(4)意義: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條件
(1)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2)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
(3)國際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4)組織條件:1920年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2.誕生: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進行的。
3.誕生的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1)首先確定了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2)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3)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
4.意義
(1)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
(2)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3)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4)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概念闡釋〕
“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圖解歷史〕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1)條件
①中國共產黨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②經歷了革命挫折的孫中山期望和中國共產黨合作。
③共產國際的幫助。
(2)過程
①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
②實現的標志:1924年1月,在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實際上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特別提示]正確認識第一次國共合作
(1)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國民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
(2)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3)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國民革命的旗幟,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2.國民革命
(1)條件: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2)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
(3)發展: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通過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
(4)高潮: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1927年2月,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5)成就: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
(6)結局:失敗
①標志: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失敗。
②原因
A.客觀上:敵人力量強大;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
B.主觀上: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實踐經驗,黨的主要領導人犯了“右”傾錯誤。
(7)教訓: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概念闡釋〕
國民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其高潮是北伐戰爭。
考點探究
主題  從“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角度
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大致經歷了如下過程:
時間 人物 載體 內容或發行情況
1898年 上海廣學會 《泰西民法志》 提到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
1899年 傳教士李提摩太 《萬國公報》 提到馬克思的名字
1903年 馬君武 《譯書匯編》 以唯物論解釋歷史、以階級斗爭為例
1906年 朱執信 《民報》 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學說
1912年 同盟會會員 《民生日報》 全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部分
1918年 李大釗 《言治》季刊 介紹歌頌十月革命
1918年 李大釗、陳獨秀 《每周評論》 第一次刊載《共產黨宣言》摘譯
1919年 李大釗 《晨報·副刊》 開辟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
1919 李大釗 《新青年》 編輯了《馬克思研究專號》
1919年 李大釗 北京大學 開設講壇介紹馬克思主義
——節選自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近代卷)》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加以解釋。
[提示](從背景、特點、影響三方面加以解釋)
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救亡運動高漲;“西學東漸”,西方思想傳入;先進國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十月革命的爆發;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推動。
特點:時間早;介紹人的成分多元化;主要通過報刊或期刊作為載體;從零星介紹到系統專題研究介紹;從介紹思想到介紹革命實踐;從介紹學術思想到社會改造思想。
影響:促進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促使李大釗、陳獨秀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社會主義者;有助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和發展,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拓展]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必然性與方式
(1)必然性
①理論條件:馬克思主義具有高度的先進性、科學性和革命性,征服了廣大進步青年。
②階級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
③外部條件:十月革命的勝利,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出路。
④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
⑤先進知識分子的作用:李大釗發表文章并號召知識分子到工農群眾中去做宣傳和組織工作,培植革命力量。
(2)傳播方式
①發表文章,翻譯著作,如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②與反馬克思主義陣營論戰,如問題與主義之爭。
③創建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有計劃地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影響
(1)特點
①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
②馬克思主義宣傳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③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傳播的。
(2)影響
①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②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③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典例講解
1.(2021·湖南高考·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 B )
A.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B.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11月”“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對中西文化進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加認同馬克思主義,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故B項正確;材料內容不涉及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講中國人反思中西文化,故C項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新式標點成為時尚,故D項錯誤。
2.(2021·全國高考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時稱:“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此所以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他意在強調 ( C )
A.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B.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
C.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
D.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
[解析] 由材料“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可知,蔡和森認為無產階級革命易發生于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的地方,而中國也和農業國俄羅斯一樣,是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的地方,因此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故選C項;蔡和森只是強調無產階級革命更容易發生于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的地方,其并沒有完全否定社會革命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可能,排除A項;英美法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不等于全世界的無產階級,B項屬于過度解讀,排除;材料沒有提及革命道路的問題,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
3.(2020·山東高考·7)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掀起了“平民教育運動”。下圖為1919年4月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成員許德珩對一群小商人、人力車夫和店員演說的內容摘錄。這反映出知識界已初步認識到 ( C )
兄弟……這回談話的題目是“勤勞與知識”,……各位勞動的精神,我們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點知識,做個有知識的勞動家,莫終日做那些有錢人的機器、富貴人家的牛馬,這是我們所盼望的。
A.平民階層貧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傳播必須與勞工運動相結合
C.覺醒民眾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D.團結工農是革命的當務之急
[解析] 根據材料“若是再能求點知識,做個有知識的勞動家,莫終日做那些有錢人的機器、富貴人家的牛馬,這是我們所盼望的”可知,這反映出此時知識界已初步認識到覺醒民眾,促進其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故選C項;近代中國平民階層貧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并非“平民教育運動”的背景,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與材料主旨“平民教育運動”不符,排除B項;根據材料“若是再能求點知識,做個有知識的勞動家,莫終日做那些有錢人的機器、富貴人家的牛馬,這是我們所盼望的”可知,這反映出此時知識界已初步認識到覺醒民眾是革命的當務之急,并非“團結工農”,排除D項。
4.(2020·江蘇高考·9)下圖為《勞動音》創刊號的封面《革命火種》。該刊物封面上是一個火炬照耀下的錘子、鐵鎬、齒輪、禾苗、稻穗所組成的圖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緊握的拳頭。該封面內容 ( B )
A.表明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
B.寓意著工農大眾團結起來
C.明確反映出黨的中心任務
D.為國共合作營造輿論氛圍
[解析] 《勞動音》創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錘子、鐵鎬、齒輪代表工人階級,禾苗、稻穗象征著農民階級,火炬、拳頭意在鼓勵工農大眾團結起來同反動統治者進行斗爭,故選B項;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最早向中國人介紹馬克思及其學說,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排除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項。
5.(2021·廣東高考·7)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 D )
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
C.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
[解析] 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孫中山提出社會革命來解決民生問題,“免得再蹈覆轍”,故D項正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故A項錯誤;“均貧富”不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項錯誤;聯合蘇俄的政策依據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故C項錯誤。
6.(2021·廣東高考·8)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 A )
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
C.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
[解析] 根據“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認識到中國現階段的國情,認識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受到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的壓迫,因此要調整策略,開展國民革命運動,A項正確;B項是在國民革命失敗后,排除;材料沒有強調要統一認識,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要聯合開展國民革命,而不是擴大階級基礎,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台北县| 鹤壁市| 冕宁县| 咸宁市| 绥宁县| 南江县| 商丘市| 兰考县| 滕州市| 平乐县| 武安市| 区。| 潼关县| 阿合奇县| 汽车| 梓潼县| 桐柏县| 务川| 收藏| 寿宁县| 平舆县| 娄烦县| 文化| 武义县| 梁山县| 民县| 高邮市| 泸水县| 麻城市| 崇明县| 伊金霍洛旗| 凤凰县| 临高县| 清流县| 宁明县| 阿克陶县| 沈阳市| 枣强县| 旌德县| 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