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態系統》教案(第1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什么是生態系統。 2理解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間的相互關系。 3理解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及營養級和消費者的關系。 4掌握簡單的食物網簡圖及相關的知識。能力目標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情感目標1、通過理解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相互關系及食物網,滲透普遍聯系的辨證觀點的教育;2、通過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滲透“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員”的觀點,從而對學生進行生態觀點的教育。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營養結構及營養級的知識。教學難點: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三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在食物鏈中后一營養級生物對前一營養級生物的積極作用。學法指導:學生應盡量聯系自已最熟知的一個具體生態系統,來分析、理解并掌握生態系統的營養 成分和作用,以及營養結構及其功能。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探究學習、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師生互動對話和生生合作討論、共 同探究有關生態系統的營養成分和營養結構的知識為主,以有關PPT課件為輔完成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比較和歸納出生態系統的營養成分,進而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教學過程組織教學導 言新課講授 鞏 固 練 習作 業 復習提問: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學生作答)導入新課:動畫導入,分別展示個體,種群,群落,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師問:什么叫生態系統? 生答:(略)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學生舉例,生態系統,導入生態系統的類型)二、生態系統的類型(圖片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問:生態系統有大有小,類型各異,但其結構是固定的。它的結構是怎么 樣的?(設趣導疑)三、生態系統的結構(重點)1、生態系統的成分【活動一】 展示池塘生態系統的示意圖,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1)非生物物質和能量 ①物質 ②能量 ③功能(2)生物成分①生產者 a生物類型(學生舉例) b功能 c同化類型 d功能判斷:所有的生物是否都屬于生產者?②消費者 a 概念 b同化類型 c生物類型 d功能判斷:所有的動物是否都屬于消費者?(此處學生討論,教師引出分解者的定義)③分解者 a概念及功能 b同化類型 c生物類型 判斷:所有的細菌是否都屬于分解者? (學生討論)歸納總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活動二】辨別生物屬于哪種成分(學生合作完成)(展示圖片,說出小小水晶球里存在的食物營養關系,導出營養結構)2、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鏈(圖片展示,導出營養級的概念,引導學生說出營養級和消費者的關系)【活動三】1、寫出完整的食物鏈,分析所屬成分和營養級。 2、思考題【活動四】下圖表示某草地生態系統,據圖回答問題(展示圖片)總結:書寫食物鏈的注意事項(圖片展示,上述圖片,引出食物網的概念)(2)食物網食物鏈和食物網都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 穩定性越高。四、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五、課堂小結(重點、難點)六、習題小練七、課后思考板書設計 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非生物物質和能量 二、類型 組成成分 生產者 三、生態系統的結構 消費者 分解者 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 復習提問,溫故知新啟發設問,學生歸納課件展示培養分析、歸納能力教師引導,學生總結1《生態系統》教案(第2課時)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2、舉例說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過程與方法 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設計并制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教學重點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學難點 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提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二、授新課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講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 是同種生物的種群密度的調控,這是在有限空間內比較普遍存在的種群變化規律;第二,是異種生物種群之間的數量調控,多出現于植物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常有食物鏈關系;第三,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調控。生態系統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并與周圍的環境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以內部生物群落為核心的,有著一定的承載力,因此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范圍的。〖旁欄思考題〗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因為遷入而增加,植物就會因為受到過度啃食而減少;而植物數量減少以后,反過來就會抑制動物的數量,從而保證了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平衡。〖講述〗在生態系統中關于正反饋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類死亡的尸體腐爛,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魚類的死亡。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不同的。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越復雜,結構越穩定,功能越健全,生產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高。因為物種的減少往往使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災害、外來物種入侵和其他干擾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種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中,擁有著生態功能相似而對環境反應不同的物種,并以此來保障整個生態系統可以因環境變化而調整自身以維持各項功能的發揮。因此,物種豐富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要比物種單一的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強。三、當堂反饋〖例1〗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其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 處在同一營養級的生物種類繁多 B、 能量可以通過其他食物鏈傳遞到頂級 B、 某營養級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營養級的生物替代 D、 能量流經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解析: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復雜,其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越大,因為營養結構越復雜,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如果某營養級的一些生物消失,就會由該營養級的其他生物來代替,用其他食物鏈來代替這一食物鏈,維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D屬于能量流動的特點,不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原因。答案:D四、課堂小結見本節板書內容。五、作業:創新課時P59-601、自然林區內的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發生蟲害,但在一些人工馬尾松林中卻常會發生嚴重的松毛蟲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 松毛蟲繁殖力強 B、馬尾松抗蟲害能力差 C、人工林營養結構簡單 D、當時氣候適宜松毛蟲生長2、下列各種生態系統種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自動調節能力最大的是( )A、 A、池塘生態系統 B、北極凍原生態系統C、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D、溫帶草原生態系統3、某牧草留種區,為了預防鳥啄食草籽,用網把留種區罩起來。后來發現,留種區草的種子幾乎被蟲吃光了。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蟲害過度繁殖 B、干旱缺水引起蟲害 C、食物鏈被破壞 D、害蟲產生變異新類型4、假定在一個由草原、鹿和狼組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把狼殺絕,鹿群的數量會( )A、迅速上升 B、緩慢上升C、保持相對穩定 D、先上升后下降又趨于穩定5、在某一湖泊中,由于水體富營養化,使得水體中藻類生物生長過剩,下列哪一種方法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大量減少這些藻類( ) A、大量引進肉食性魚類 B、 盡量捕撈植食性魚類 C、 大量引入捕食浮游生物的魚 D、完全除去捕食浮游動物的魚附:板書設計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越復雜,結構越穩定,功能越健全,生產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高。教學后記:-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北京版八年級下冊 第三節 生態系統(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 北京版八年級下冊 第三節 生態系統(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