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Ⅰ、課程標準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Ⅱ、素養目標1.通過對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學習,認識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原理,通過對英、美、法、德等國政體的學習和比較,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培養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近代西方國家政體確立有關文獻資料的學習,培養閱讀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相關概念的學習,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Ⅲ、重點難點1.重點: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內容。2.難點: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與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關系。Ⅳ、時空坐標Ⅴ、基礎知識與關鍵能力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原因: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2)時間: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3)過程①經過兩次內戰,議會獲勝,處死國王。②隨后,英國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③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4)結果: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5)影響:“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2.美國獨立戰爭(1)原因:北美13塊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的民族矛盾。(2)時間:1775—1783年(3)根本任務:結束殖民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4)進程(5)性質: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6)意義: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為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創造條件;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為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提供了先例。3.法國大革命(1)原因經濟方面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政治方面 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階級方面 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思想方面 啟蒙思想也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2)過程(3)意義: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并鞏固下來;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思考點1】《法國民法典》的歷史價值材料 1804年,拿破侖政府頒布《法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成為許多國家編纂民法典的藍本。問題:《法國民法典》的歷史價值有哪些 提示:歷史價值:《法國民法典》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對后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從而具有了廣泛的世界意義。【問題探究1】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材料 美國革命實際上已經成了巴黎一種新的信仰,《獨立宣言》則是他們的“指路明燈”。對法國人而言,要尋找“早已遺忘的對神圣權利的絕妙闡述”,只需要這個“指路明燈”就足夠了,時任駐法公使杰斐遜說:“法蘭西被我們的革命喚醒了,他們現在目標明確,力量充沛。”……在同一時間,美國人卻為法國人民對權利的熱情所喚醒,為1789年10月美國報刊上刊登的法國《人權宣言》而激動不已。很明顯,兩個國家都在相互影響著對方。——摘編自[美]蘇珊·鄧恩《姊妹革命: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啟示錄》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獨立宣言》是怎樣對“神圣權利”進行“絕妙闡述”的。分析這一“神圣權利”在美、法兩國革命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提示:說明: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民主權。分析:法國啟蒙思想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思想武器;美國《獨立宣言》的發表鼓舞了法國人民的革命斗志;法國大革命爆發并進而頒布了《人權宣言》,《人權宣言》的發表影響了美國人民。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逐漸確立。2.政治制度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代表,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民主共和制 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法國共和制 19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后確立了共和制度【圖解歷史】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俄國農奴制改革2.美國南北戰爭背景 美國獨立后,經濟獲得發展。但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概況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最終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1865年,內戰結束影響 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但黑人仍備受歧視3.意大利的統一(1)政體建立:意大利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2)實現統一:以后意大利又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4.德國統一(1)過程:1864—1871年,普魯士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2)政體: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5.日本明治維新(1)背景: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日本有識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進行改革。(2)內容:明治政府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 “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3)影響: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6.評價(1)積極性: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2)局限性: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問題探究2】近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材料一 西方國家選舉的發源地在古希臘,再往后,國王選舉與教皇選舉均留下選舉方面的寶貴遺產。近代西方選舉制度是伴隨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在同封建勢力反復斗爭的過程中,在繼承和借鑒古代社會選舉制度的基礎上,為適應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和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而逐步產生的,它被公認誕生于17世紀的英國。——摘編自[日]森口繁治著,劉光華譯《選舉制度論》材料二 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頒發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的《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一整套國家體制,被視為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發表的《人權宣言》以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否定了封建主義的王權和特權。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在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近代西方選舉制度產生的因素及“它被公認誕生于17世紀的英國”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概括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提示:(1)因素:借鑒古希臘等以往的選舉制度;民主政治的需要;啟蒙思想的影響。理由:近代西方選舉制度與近代資產階級議會制度密切相連,《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首先確立了資產階級議會制,它規定議員由自由選舉產生,這在選舉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2)特點:通過立法確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議會民主制度;倡導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原則。Ⅵ、深化拓展1、比較《獨立宣言》與《人權宣言》的異同(1)不同點。①《獨立宣言》:發表于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立宣言》的發表表明美國獨立戰爭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其發表的目的是為美國獨立提供合法的理論依據,故其側重于譴責英國殖民者殘害人民的天賦人權,以及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維護美利堅民族的基本人權。②《人權宣言》:發表于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故其側重于否定封建等級制度、摧毀君主專制,注重宣揚平等、法治等民主原則,用以法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權利取代以君主個人意志為標準的封建特權。(2)相同點。①背景、條件。A.都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包括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B.都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都以啟蒙思想為理論依據。②內容:都宣揚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主權在民思想。③影響:都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及近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2、比較共和制與君主立憲制的異同(1)不同點①議會制共和制以議會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則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其權力由憲法規定,受到一定的限制。②產生的條件不同。共和制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結果,而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③共和制不設君主,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君主立憲制設有君主,并且君主是世襲的,沒有任期。(2)相同點①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②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都是為資產階級服務。③都設有議會,議會擁有立法權。④實行權力的制約與平衡。⑤都是由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性質決定的,并反映這一性質,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Ⅶ、本課小結Ⅷ、課堂練習1.哈里·狄金森認為,16世紀前英國議會商議的次數很少且不定期。但16世紀后,隨著議會召開的次數日益增多,議員們的政治認同感也增強。至17世紀,王權和議會權力的沖突一直時斷時續,直至1688年“光榮革命”爆發后,王權和議會才達成穩定妥協。從世界近代化的視角看,英國王權與議會關系的演變過程揭示了( )A.英國歷史發展的獨特過程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趨勢C.專制走向民主的艱難歷程 D.英國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2.依照英國政治學家的權威表述,英王有被咨詢權、鼓勵權和警告權。當政治斗爭發展到引起政府危機時,英王能夠充當仲裁人,起到恢復民主程序、穩定政局的作用。這意味著英國國王( )A.在議會與首相之間起協調作用 B.“統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C.成為推動民主政治發展的關鍵人物 D.對維系政局穩定有一定作用3.有學者指出“英國的革命實際上是議會的變革,革命前是國王的議會,革命后是議會的國王。”這反映了英國革命( )A.剝奪了國王一切權力 B.確立了議會主權C.推動了兩黨制的形成 D.首相擁有立法權4.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后,在許多州的批準并不順利。如在馬薩諸塞州,憲法批準會議持續了近一個月,在聯邦黨人做出將保護公眾自由權、保證國會不得組建具有排他商業優勢的商業公司等承諾后,反對派才做出讓步,最終以187比168批準了該憲法。這反映出( )DA.憲法嚴重損害了地方的利益 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趨尖銳C.兩黨對壘影響了憲法的通過 D.從邦聯制走向聯邦制的艱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