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自主善思 勵學日新第三單元 《光》3.1 光源1. 能自行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是光源。光源可以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陽、發光的螢火蟲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燒的紙張、發光的手電筒等是人造光源。2. 人們發明制造了多種多樣的光源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18 世紀末,人們開始進行電光源的研究。(1)最初,從碳極弧光燈開始;(2)1879 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碳絲白熾(chì)燈,從此白熾燈取代了傳統的火焰光源,開創了人類電光源照明的新時代;(3)1907 年,人們采用拉制的鎢絲作為燈絲;(4)1938 年,人們研制出熒光燈,發光效率和壽命均為白熾燈的 3 倍以上;1974 年,研制出高效節能的熒光燈;(5)1962 年,人們研制出發光二極管(LED),LED 燈更加節能。3.2 光的傳播1. 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實驗:教材 P31-32)此外,影子的形成,驗證了光沿直線傳播。2. 戰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光沿直線傳播這一現象,其最好的證明就是“小孔成像”。《墨經》里記載:來自室外人體的光,通過小孔在暗室內成的像,人的下部在高處,人的上部在低處,看到景物的縮小、倒立的實像。3. 制作小孔成像盒:紙盒蓋的中心開一個直徑約 1 毫米的圓孔;半透明的紙作為屏幕。3.3 光的反射1. 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叫作光的反射。光返回空氣中,依然沿直線傳播。2. 光的反射現象及應用廣泛。如,汽車反光鏡、醫生頭上的額鏡、高速公路反光標志系統、照哈哈鏡、自行車反光尾燈、波光瀲滟的湖面。3. 潛望鏡:從海中伸出海面或從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窺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動的裝置。潛望鏡中兩面鏡子,鏡面相對、平行擺放、同水平方向成 45°角。物體反射的光先照射到的第一塊平面鏡上,經過反射后,光到達第二塊平面鏡,再經過反射,最后到達人眼。4. 世界上最早記載潛望鏡原理的古書,是公元前 2 世紀我國的《淮(huái)南萬畢術》。書中說:一面大圓鏡懸掛在屋檐下,地上放一盆水,墻外枝頭一只鳥的影像能投射到盆中水里。3.4 光的色散與混合1. 光的色散實驗:太陽光是白光,它穿過三棱鏡后能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帶,即紅、橙、黃、綠、青、藍、紫。(★牛頓實驗,教材 P37-38)模仿牛頓的實驗: (1)將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 (2)可以用鏡子和水制作一個水三棱鏡來觀察光的色散現象;(3)彩虹也是太陽光色散的結果,制造人造彩虹時,背對著太陽用噴霧器向空中噴水霧。2. 光的混合實驗: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稱為三原色光。其他四種色光均可由這三種色光以不同比例相合而成。用三原色光相加可以得到白光。(★牛頓實驗,教材 P39)3. 電視機、計算機屏幕色彩的顯示原理:三原色光相疊加或者按比例混合。3.5 光線與視覺1. 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通過晶狀體后形成了物體的影像,經過大腦加工后產生了視覺。2.人的視覺與光的強弱有關。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暗盒辨字實驗,教材 P40)3. 我們看到非光源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的。黑色的物體會吸收所有色光,幾乎沒有反射光進1自主善思 勵學日新入我們的眼睛,它看上去呈黑色;白色物體會反射所有色光,它看上去呈白色;其他顏色的物體只反射與其顏色相同的光,所以我們看到了綠色的樹葉、五顏六色的花。如果用紅光照藍色物體,藍色物體只能反射藍光,紅光被吸收,沒有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感覺它呈黑色。4. 激光具有較強且集中的能量。用激光筆照射與其同色的氣球時,激光被反射,不易爆炸,反之易爆炸。白色幾乎全被反射,不易爆炸;黑色幾乎全被吸收,易爆炸。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4.1 晝夜的交替1.公元 2 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后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有自轉運動。模擬晝夜形成的實驗(★教材 45 頁,如右圖)2. 傅科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地球的自轉,實驗裝置叫作“傅科擺”。3. 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地球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處于黑夜。晝與夜交匯處,稱為晨昏線。地球自轉,晨昏線移動。地球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與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地球自轉一周,此周期定義為“一天”,24 小時。4.2 四季的變化1.一年中,氣溫的變化規律與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基本一致。經過長期觀測,發現晝夜長短相等分別在 3 月 21日左右和 9 月 23 日左右,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晝最長在 6 月 22 日左右,為夏至;晝最短在 12 月 22 日左右,為冬至。四季的天文劃分(按晝夜長短變化):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為了與月份吻合,以公歷 3-5 月為春季,6-8 月為夏季,9-11 月為秋季,12 月至來年 2 月為冬季。我國古代四季劃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3.正午時物體影子在不同季節有規律地變化,其變化規律與地面溫度變化的規律基本一致,古人利用圭表測定季節。1276 年,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創建的登封觀星臺,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圭表。4.像手電筒一樣,當夏天的太陽接近直射時,豎直物體的影子就短,地面單位面積接受的熱量多,溫度就高;冬天的太陽斜射時,豎直物體的影子就長,地面單位面積接受的熱量少,溫度就低。正如一天中正午的太陽最曬,早晚的太陽溫和。4.3 四季的形成1. 1543 年,哥白尼完成《天體運行論》,建立“日心說”理論。他指出,地球在自轉,同時在公轉。2.地球繞地軸轉動叫地球自轉,地軸始終指向北極星;地球繞著傾斜的地軸自轉的同時,繞太陽逆時針轉動,地球繞太陽轉動稱為地球公轉;地球以近似圓的軌道繞太陽轉動,地球公轉平面與自轉平面的夾角是 23.5°。3. 北半球,夏季陽光直射程度大,照射面積大,獲得太陽光能量多,溫度高;冬季陽光直射程度小,照射面積小,獲得太陽光能量相對少,溫度低。正對陽光時的影子,就是正午的影子。假如以冬至時正午的影子長度為標準,再回到這個影子長度,則說明地球公轉了一周,周期是“一年”,12 個月,約 365 天。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正好相反。4.模擬實驗驗證四季形成的原因(★教材 P53-54):地球公轉(地軸傾斜著、始終指向北極星、繞著太陽轉)是四季形成的原因。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