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病毒及其與人類的關系一、教學目標(一) 知識與技能1.說出病毒的基本結構特征。2.說出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3.概述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比較病毒和植物、動物細胞的結構,知道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病毒沒有細胞結構。2.通過討論辯證地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科學全面地看待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1. 病毒的基本結構特征。2.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難點:病毒的營養方式。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個病毒的自述”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引入 “新冠肺炎”引出新冠病毒,病毒,帶給我們的難道只要疾病和死亡嗎?引發大家思考,引出本節課教學主題。 學生思考 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教授新課 病毒的發現:介紹伊萬諾夫斯基的煙草花葉病毒實驗,請學生說出實驗結論。 荷蘭細菌學家貝杰林克繼續研究煙草花葉病毒,并提出使煙草業患此病的是“病毒”。 病毒的大小:出示一系列病毒的圖文介紹,請學生觀察并注意單位,發現病毒體形如何?通過大腸桿菌與不同種病毒的對比圖,體會病毒的微小。 病毒的形態和種類:依次出示不同病毒的結構圖,請學生說出其形態。病毒的形態與它的種類密切相關,但無論哪種形態的病毒其基本結構都相同。 病毒的結構:觀察幾種病毒的結構模式圖,說出其共同特征。 比較病毒、植物、動物細胞的結構模式圖,發現有何不同? 以噬菌體為例(邊畫邊講),介紹病毒的結構。強調:核酸是遺傳物質,蛋白質衣殼是保護作用(拓展病毒的其他結構:包膜、刺突) 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病毒的結構如此簡單,它又是如何獲取營養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的呢?播放一個病毒的自述,請學生歸納病毒的生活方式?強調因果關系: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所以只能寄生。 科學家將病毒提純后發現病毒呈結晶體狀,毫無生命特征,看來作為最簡單的生命體,它們的使命似乎只有一個——繁殖后代。總結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長期以來,病毒似乎是魔鬼的代名詞,它常常與疾病和死亡緊密聯系在一起,讓我們談之色變,那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學生談談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學生說不出來,教師就舉例子請學生歸納這屬于哪方面的應用) (1)病毒可以致病(2)病毒可以加工制成生物制劑 疫苗 (注意“致病”≠“治病”)(3)病毒可以為人類所用(4)參與生物的進化 病毒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致命的,但是它也賦予了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創造力。 本節內容小結:微生物的組成并舉例。三種營養方式/生活方式:寄生、腐生、共生的概念區分。 梳理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益的、有害的) 人類對微生物的開發利用 介紹“滅菌”、“抑菌”的概念和常用方法,并解釋這些方法的原理和關鍵點。(課本信息庫) 學生聆聽實驗、分析、說出實驗結論。 學生觀察。 學生觀察、說出細菌的形態。 學生觀察、回答。 學生觀察比較: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發表觀點。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梳理。 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 訓練學生的實驗分析、語言表達能力。小結與作業 學生小結 練習冊相應習題 學生總結 鞏固所學五、板書第3節 微生物(三)病毒1.形態結構2.營養方式3.生殖方式六、教學后記1.介紹完煙草花葉病毒實驗過程后,實驗結論請學生來講,訓練學生的實驗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2.病毒的結構部分內容要強調“核酸”是遺傳物質,“蛋白質衣殼”起保護作用。所以有的病毒只有核酸,沒有蛋白質衣殼依然可以繁殖。3.噬菌體部分,最好在黑板上畫下來,邊畫邊講,加深學生印象。4.一個病毒的自述:強調下因果關系,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所以只能寄生。5.“致病”≠“治病”,注意區分。6.“抑菌”“滅菌”的概念要區分,常用的方法要清楚其原理,結合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