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日期課 時 第 周第 課時 累計第 課時章 節 第 章第 節 課型 新課 課時安排 1教學目標 知識: 1、通過植物細胞結構的學習,熟練掌握植物細胞的結構名稱 2、通過植物細胞功能的學習,能夠概述各個部分的功能并應用于生活實例的判別能力: 進一步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植物細胞結構的學習,認同“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生物學觀點 2、通過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學習,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材分析 重點 1、嘗試制作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 3、識別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難點 說出植物細胞各部分基本結構的主要功能。教法學法 講授法、演示法、小組討論法教學過程 【導入環節】 Q:根據生物體共有的生命現象,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基本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植物也不例外。自然界中一棵大樹、一株小草小花,它們都是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由細胞構成。 引導入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吧。 [設計意圖]通過馬上要使用的生物材料結合已有知識,激發學生對植物細胞強烈的探究欲望,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 自主學習 細胞發現史 Q:提出問題: 1、那位科學家發現了“細胞”? 2、“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是誰提出的? 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分享。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經過認真的對比分析,終于確定“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自學細胞發現史,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感知觀察細胞的過程,進而引入臨時裝片的制作。 (二)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臨時裝片 使用顯微鏡我們可以觀察到植物的細胞。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回憶]:制作玻片標本的方法步驟。 [提問]:這個實驗我們制作的是洋蔥鱗片葉內表皮臨時裝片,怎樣操作才能撕下大小適中、不卷曲的洋蔥鱗片葉表皮? [補充]:注意撕取的內表皮盡量不要帶有葉肉,這樣會影響觀察。 [演示]:用PPT進行染色方法的演示。 [思考]:(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2)染色的步驟在蓋蓋玻片之前還是之后?(3)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提問]:你認為還有什么樣的染色方法? [表揚]:同學們的建議使染色更為簡單,這樣觀察的效果與我們傳統的染色相比會怎樣,建議這幾位同學待會可以嘗試一下。 [播放FLASH]:制作植物細胞的載玻片標本。 [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注此部分實驗如果條件不成熟,將會調整和人口腔上皮細胞一起進行實驗。 [觀察]:仔細觀察你制作的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細胞的哪些結構?與課本圖3—2相比,你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與其有哪些區別? [解釋]:我們課堂上所用的是普通光學顯微鏡,一般放大幾十倍至上千倍,看到的細胞結構稱為顯微結構,像線粒體這樣的結構必須在放大幾千倍至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這被稱為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當然細胞內還有很多的結構,這里不一一介紹了。細胞膜緊貼著細胞壁,在我們今天只放大50—100倍的光學顯微鏡下是觀察不到的,除非用特別的方法處理。 [提問]:你們認為在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內為什么沒有觀察到葉綠體? [繪圖]:畫出觀察到的植物結構圖,畫2—3個細胞,把其中一個細胞的結構畫完整,并注明結構名稱。 [補充]:生物作圖的方法,鉛筆做圖,用點的密疏代表染色的深淺。 實驗完畢后整理實驗桌。 【方案2】教師進行實驗演示 請幾位同學發言,帶領全班同學回憶玻片標本的制作過程。 帶著問題仔細觀察老師的染色過程,并思考回答:(1)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碘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2)染色的步驟在蓋蓋玻片之后;(3)洋蔥內表皮無色,染色是為了便于觀察。 觀看熟悉臨時裝片制作的整個過程。 (二)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出示]:植物細胞的模式圖,請同學填圖。同時閱讀圖中的文字說明,思考一下問題。 [想一想]:(1)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是比較規則的長多面體形的細胞,細胞能保持這種規則的形態主要是什么結構的作用? (2)能讓有利的物質進入,而有害的物質不能進入的結構是什么? (3)我們吃西瓜時流出的汁液是什么?來自細胞的哪個結構? (4)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哪里?該結構中與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有關的結構和與呼吸作用有關的結構是什么? 目的是通過填圖和結構與功能的思考鞏固植物細胞結構的知識。 不同的細胞雖然擁有一樣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但細胞還有線粒體,植物綠色部分的細胞有葉綠體;成熟的植物細胞有中央大液泡。 【課堂小結】教師帶領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個性設計板書設計 第一節 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一、細胞的發現 二、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臨時標本 三、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