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類》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章按照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主要類群。教材前三節為無脊椎動物,后四節為脊椎動物,在介紹脊椎動物時又按照進化的順序,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依次向學生展示,而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的第一個類群,教材把它設為脊椎動物的第一節,對學生學習其他脊椎動物奠定了基礎,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有助于學生學習動物的進化順序, 是確立脊椎動物這一概念至關重要的一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學情分析(1) 經驗作用學生已形成了一定的生物學思維,具有一定的觀察和概括能力,可能有養魚的經驗,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魚比較多,對魚也比較熟悉,因此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對于無脊椎動物有初步認識,對于區別脊椎動物有一定的幫助,他們也有一定的探究活動經驗,有利于開展今天的探究活動。(2) 優勢學生善于表現自己,思維活躍, 可塑性強,好動而且好奇心強,對探究活動感興趣,根據這些特點本節課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達到預設效果和生成的效果。(3) 不足學生掌握的生物學知識是比較淺顯,生活經驗也是有限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偏重于經驗型,本課時要求學生對魚的特征、呼吸有所了解,但是他們大多注意到的是魚的形態,觀察過魚口的閉合,但是常常忽視鰓的作用,對于魚究竟是如何呼吸的,還不清楚。由于學生的狀況差異性大,在教學中仍要想辦法面向全體學生。三、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1.說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2.概述魚的主要特征(二)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舉例說明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關注我國漁業資源的發展現狀及其保護,并進行法制教育四、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 概述魚的主要特征2. 舉例魚與人類的關系(二)教學難點: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五、教學策略(一)嘗試通過故事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二)通過實物觀察、視頻觀看,認識魚的形態特征、運動特征(三)開展探究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征(四)通過自主學習、認識我國漁業資源,并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六、教學教法和學法教法:演示實驗、探究活動、多媒體教學手段學法:觀察法、探究法、歸納總結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最后達到做中學,做中教的目的,做即是做實驗。七、課型講授課 討論課 活動課八、課時安排一課時九、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魚鰓教具 活魚十、教學過程流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依據理論新 課引 入 故事情境導入:播放《海底總動員》視頻,設置魚類運動會的故事情境。活動:魚類運動會參賽資格篩選1、圖片展示章魚、墨魚、魷魚、鮑魚、石斑魚 觀看視頻觀察圖片 故事情境導入新課,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育學家托爾斯泰這么說:“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流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依據理論2、討論分析,他們是否有參賽資格。3、提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概念,并區分。 討論分析總結歸納 通過討論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依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探索之旅 設置情境:開展魚類運動會,幫助完成運動員自我介紹表(一)家族成員布置學生閱讀課本思考:有哪些淡水魚和海水魚?淡水魚:海水魚:要求學生進行補充說明(二)基本信息介紹包括四個探究步驟:一 看 二 摸 三 做 四 放第一步:看觀察活動:學生四人一組觀察水中的魚的形態結構和運動 進入運動會情境學生閱讀課本,展示自主學習結果,介紹水中的淡水魚和海水魚活動:學生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閱讀課本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觀察活動認識魚的外形和運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依據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依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流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依據理論探索之旅流程 思考:魚的外形如何?魚是如何運動的?引導概述魚的形態結構和運動第二步:摸探究活動:學生四人一組用手摸水中的魚思考:魚的體表有什么特征?引導概述魚的體表特征第三步:做探究活動一:探究魚鰭的作用播放課前錄制好的視頻:處理魚鰭,觀察魚的游泳情況設置三只魚缸甲缸 包裹胸鰭和腹鰭乙缸 包裹尾鰭丙缸 不處理思考:魚鰭有什么具體作用 引導概述魚鰭的協調作用教學活動 概述出魚的形態結構和運動特點通過摸魚,再次感受魚的體表學生觀看魚鰭作用的對照實驗視頻學生概述魚鰭的協調作用學生活動 通過概述出魚的形態結構和運動特點,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通過活動認識魚的體表特征,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實驗,認識魚鰭的協調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設計意圖 依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依據理論探索之旅 探究活動二:探究魚的呼吸特征學生四人一組用紅番茄汁做實驗,觀察魚的呼吸特征思考:魚在水中是如何呼吸的?觀察活動三:觀察魚鰓的特征 觀察魚鰓特征和魚鰓教具思考:魚鰓有什么特點?教師點明:放在水中時魚鰓,鰓絲是分散的,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大,當離開水面會凝聚在一起,減少了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所以魚離開水后就會因得不到充足的氧氣死亡。魚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四人一組用紅番茄汁做實驗,觀察魚的呼吸觀察魚鰓特征觀看魚鰓教具模擬魚鰓作用的演示實驗 通過實驗,認識魚的呼吸作用,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通過自制教具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踐創新能力。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流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依據理論探索之旅流程 探究活動四:探究魚呼吸釋放二氧化碳 觀看魚呼吸釋放二氧化碳演示實驗圖片原理:溴麝香草酚藍(BTB)是一種指示劑。加入0.l%BTB溶液的水呈藍色。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由藍色變為黃綠色,再變成黃色。對照實驗:人吹氣演示實驗:魚呼吸實驗引導概述魚的呼吸特征第四步:放學生四人一組將魚兒放回水中教學活動 觀看魚呼吸釋放二氧化碳演示實驗圖片分析魚呼吸釋放二氧化碳演示實驗現象概述魚的呼吸特征將做完實驗的魚放回水中學生活動 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技能,培養實驗小助手通過設計實驗、認識魚呼吸釋放二氧化碳通過概述出魚的呼吸特征,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形成保護魚的意識設計意圖 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物實踐能力,培養生物科學態度和素養。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依據理論(三)談談和人類的關系教師:展示圖片思考:除此之外,人類與魚類的關系還有哪些? 觀看圖片, 小結魚和人類的關系 通過圖片觀察認識魚與人類的關系知識拓展 設置故事情境:魚類運動會開始了,可是運動會只開了半天,就遇到了大事故,正激烈比賽時,遇到了人類大肆的捕撈,于是選手們匆忙的逃離,許多選手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一件開心的事情變成傷心的事情,石斑魚難過極了。拓展活動一:三分鐘時間寫段環境保護的話 “以人類朋友您好!我是石斑魚”拓展活動二: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三分鐘時間寫段話以人類朋友您好!我是石斑魚開頭 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對漁業資源的影響,達成保護環境的意義通過本環節學習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課標要求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小 結提 高 活動:學生分享今天我學到了什么小結并板書本節重點 學生思考回答 鞏固知識,強化重要概念學習,提高歸納總結的能力作 業 鞏 固 作業:課外實踐飼養觀賞魚再次觀察魚的特征 記錄課下完成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依據課標要求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十一、教學板書結束語:“讓學生學會討論交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共同創造者!” 以上便是我的教學設計,謝謝大家。魚類鰭(qí)鰓(sāi)鱗(lín)動 物無脊椎動物(無脊柱)脊椎動物(有脊柱)魚體形: 體表: 運動: 呼吸:流線型 鱗片覆蓋 尾部、軀干部擺動 鰓呼吸有粘液 鰭協調游泳性 別:體細胞染色體: +生殖細胞染色體:性 別:體細胞染色體: +生殖細胞染色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