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乙醇與乙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乙醇與乙酸”是人教版化學必修第二冊第七章《有機化合物》第三節內容,是高中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是學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觀念形成的重要載體。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必修課程中,“主題4: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及應用”對有機化合物的要求為:“知道有機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間結構的,以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為例認識有機化合物中的官能團。知道有機化合物存在同分異構現象。知道氧化、取代等有機反應類型。”具體內容包括辨識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團,能描述乙醇和乙酸的主要化學性質及相應性質實驗的現象,能書寫相關的反應方程式,能利用這些物質的主要性質進行鑒別,能從有機化合物及其性質的角度對有關飲食、健康等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評價,認識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以及決定其分類與性質的特征基團,進而認識有機化學反應,實現有機化合物之間的轉化,合成新物質。 人教版教材化學必修第二冊中,從“人們很早就知道用糧食或水果發酵生產酒和醋”引入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和乙酸的學習。接下來,從組成、結構、性質和用途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乙醇和乙酸,并在此介紹“烴的衍生物”和“官能團”等重要概念。有了官能團的認識,接下來,順理成章地學習“官能團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類”。有了認識典型有機化合物乙烯、乙醇和乙酸的學習基礎,歸納總結出“認識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也就水到渠成了。本節內容的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學科素養。同時,本節內容也將為后續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標準(2017版)》還指出,學生應通過實驗探究和聯系實際的方式學習上述知識。因此,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背景,設計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將上述不同素養進行整合培養,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高效落實。 二、學情分析 通過本章前兩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到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間可以形成單鍵、雙鍵或三鍵,碳原子之間不同的成鍵方式是有機化合物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之一。通過對乙烯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乙烯的化學性質主要體現在碳碳雙鍵這一特殊的結構上。在烷烴和乙烯學習的基礎上,基本認識到各類有機化合物在結構和性質上具有的明顯規律性,了解與無機化合物類似,有機化合物也體現了“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乙烯是石油化學工業重要的基本原料,和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身邊的有機化合物是否也具備同樣的學習方法和規律?除了烴以外,其他的有機化合物還滿足這樣的學習方法和規律嗎,如何用實驗證明,如何從微觀解釋宏觀實驗現象等等,這一系列疑問都能勾起學生學習其他類別有機化合物的興趣和欲望。在突破本節學習難點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化學學科素養。 因此分析學生的障礙點: 1.認識停留在宏觀層面:雖然從微觀角度認識了乙烯的加成反應和加聚反應,但是從實驗現象微觀分析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酸乙酯的生成依然難度較大,從官能團這一特殊的原子團入手分析有機化合物的性質仍然需要鞏固和深化。 2.認識停留在孤立層面:了解烷烴的組成和部分化學性質和以乙烯為代表的烯烴類的結構特點和性質,其他烴的衍生物的組成特點和類別通性還需要繼續利用實驗進行探究,為歸納得出認識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提供證據支撐。 結合上述學生的障礙點和發展點,需要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背景,設計符合其認知發展的教學過程,初步完成從微觀的化學鍵視角探析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并初步建立有機物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觀念。 三、教學目標 1.通過乙醇的結構及其主要性質與應用,認識有機化合物中羥基與其性質的關系。 2.通過乙酸的結構及其主要性質與應用,認識有機化合物中羧基與其性質的關系。 3.通過有機化合物的類別、官能團和典型代表物,從官能團分類的角度辨識各類有機化合物并探析它們的結構和性質。 四、教學重點 1.乙醇的結構與性質。 2.乙酸的結構與性質。 五、教學難點 1.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2.乙酸的酯化反應。 六、教學過程 (一)環節一 1.創設情境,從實際問題出發,直奔主題。 教師引導:[圖片展示]展示生活中琳瑯滿目的乙醇和乙酸用品。 學生活動:欣賞圖片,切實感受到乙醇和乙酸是兩種我們身邊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設計意圖: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感受化學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體現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 (二)環節二 1.借助球棍模型完成對乙醇組成與結構的認識。 教師引導:[任務1] 利用球棍模型,拼插出乙烷的分子結構模型,并完成分子組成為可能的分子結構模型。 學生活動:(1)完成乙烷的分子結構模型。 (2)用插入法完成分子組成為的可能的兩種分子結構。 (3)描述分子式為的兩種分子結構的特點。 設計意圖:利用已有的烷烴結構和拼插球棍模型的基本功,進一步提高學生模型認知這一學科素養。利用類比的學習方法,初步訓練學生在烷烴結構的基礎上用“插入法”搭建烴的含氧衍生物的分子結構,同時,進一步向學生滲透有機化合物中組成與結構的關系。 2.基于對已有事實的分析,確認乙醇的分子結構。 教師引導:[問題1] 根據金屬鈉保存在煤油里這一事實,你能推測出以上兩種同分異構體中哪一種是乙醇的分子結構嗎? 學生活動:(1)小組討論,烷烴中的碳氫鍵不和金屬鈉發生化學反應。 (2)排除法確認乙醇的分子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金屬鈉保存在煤油里這一事實,否定兩種結構中的一種,基本確認乙醇的分子結構,提升學生“證據推理”的學科素養。 3.基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從微觀層面探究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教師引導:[任務2]觀察乙醇和水分別與金屬鈉的反應,小組討論完成實驗現象差異的微觀解釋。 學生活動:(1)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比相同條件下水與金屬鈉的反應緩和很多。 (2)討論實驗現象差異的微觀解釋,乙醇羥基中的氫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氫原子活潑。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證據推理”的學科素養,訓練學生用化學用語準確表達,提升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學科素養。 (三)環節三 1.根據實驗現象,完成對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的認識。 教師引導:[任務3] 分組完成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并從價鍵角度對該反應進行微觀分析。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78頁,完成對官能團這一概念的認識。 (2)小組內討論,根據實驗現象,完成該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并對其進行微觀分析。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主學習或組內討論過程中,促進學生從價鍵角度認識乙醇結構中的官能團--羥基是決定乙醇特性的原子團,提升學生宏微結合及科學探究素養。 2.自主學習乙醇其他氧化反應。 教師引導:[任務4]閱讀教材和觀察實驗,全面了解乙醇的氧化反應。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完成乙醇的燃燒反應方程式。 (2)觀察演示實驗,描述實驗現象,明確在強氧化劑作用下,乙醇可以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設計意圖:乙醇在不同條件下被氧化的程度不同,進而得到的氧化產物不同,深化對有機化學反應的認識,從而為以后實現有機化合物之間的轉化,合成新物質奠定理論基礎,發展學生化學的變化觀念,提升“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這一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四)環節四 1.利用家庭小實驗,認識乙酸的弱酸性。 教師引導:[問題2]如何比較鹽酸、乙酸和碳酸的酸性? 學生活動:(1)小組討論,利用“強酸制弱酸”的反應原理,完成相應的反應方程式。 (2)完成“家庭小實驗”—雞蛋殼溶于食醋,并記錄操作過程和實驗現象。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地完成乙酸酸性的學習,并動手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升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2.根據實驗現象,完成對乙酸乙酯制備的認識。 教師引導:[問題3]如何認識乙酸乙酯的制備原理?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80頁,小組討論,完成相應的反應方程式。 (2)觀察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小組討論,利用同位素示蹤法確認該反應的反應機理。 設計意圖:小組同學理論推測和教師演示實驗相結合,利用生物課上已具有的同位素示蹤法來確認乙酸和乙醇發生酯化反應斷鍵的位置,突破難點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這一學科核心素養。 (五)環節五 1.自主完成官能團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教師引導:[任務5]閱讀教材80頁和81頁,自主完成官能團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80頁和81頁,自主完成官能團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2)自主提問,小組內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地完成依據官能團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類,同時體會分類觀在有機化學部分的價值。了解認識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可以先從結構入手,分析其碳骨架和官能團,了解它的類別屬性,推測其可能具有的性質再通過實驗驗證。 七、板書設計 1、乙醇 2、乙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