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 湘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一單元 《變與不變》1-1 《泥巴變形記》1.我們周圍的事物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1-2《蠟的有趣變化》1. 有些物體的形狀、大小或狀態發生了變化,但構成物體的物質并沒有改變,這種變化叫物理變化。例如,被切成小塊、被擠壓、被拉伸、紙撕成小片、雪融化、石蠟變成蠟油、巧克力熔化、鐵水變成鋼錠、鑄造青銅器。注意:蠟燭燃燒時既有物理變化(石蠟融化),也有化學變化(蠟燭燃燒時產生新物質的變化)。2. 早在 4000 年前,我們的祖先已能鑄造青銅器,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青銅器的生產過程:制模、制范、熔鑄、修整。1-3《混合與分離》1. 分離鹽和芝麻步驟:(1)將鹽和芝麻的混合物倒入燒杯,加水,攪拌;(2)將燒杯里的鹽水通過有濾紙的漏斗倒入另一個燒杯里,將芝麻分離出來;(3)將燒杯里的鹽水倒入蒸發皿,用酒精燈加熱至水全部蒸發。2. 一些物體混合在一起后,還保持著它們原有的性質特征,可以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它們分離。 比如,能否被磁鐵吸引,用磁鐵分離;利用大小不同,用篩子分離。3. 生活中混合物的分離現象:鹽水選種,把種子放在一定濃度的鹽水里,利用浮力將好種子和壞種子分開;風谷車,可將飽滿的稻粒與癟粒稻殼分開;蒸餾白酒的技術,早在中國元代就已經很普遍了,利用沸點(酒精 78.5℃、水 100℃)的溫差,分離酒精和水,從而提高酒的濃度。4. 過濾是常用來分離固體和液體混合物的實驗操作方法。過濾操作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5. 蒸發過程注意事項:a.使用坩堝鉗取放蒸發皿; b.液體不能超過蒸發皿容積的 2/3; e.戴護目鏡。c.加熱時不斷用玻璃棒攪拌,防止液體飛濺; d.大量固體析出后就熄滅酒精燈,用余熱蒸干剩下水分;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2-1 《蠶寶寶出生了》1. 我國勞動人民早在 3000—4000 年前就知道如何養蠶。2. 蠶卵的孵化與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關。蠶卵在適合的條件下會孵化成蟻蠶。蠶的一生是從蠶卵開始的。卵的形狀是鼓的,中間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蟻蠶整體黑色,有一道白色條,有好幾截,每截下面有黑點。養蠶的環境:溫暖、通風、干凈、舒適。蠶的食物:新鮮桑葉。3. 為了更好地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還可以準備放大鏡、尺子。2-2 《蠶寶寶在長大》1.蠶總是不停地在吃桑葉,糞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當它不吃的時候,就要蛻皮了,蠶蛻皮前不吃也不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蠶作繭前要蛻皮四次,每蛻一次皮,會長大很多,蛻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蠶寶寶不吃桑葉,渾身通明透亮,這是它要吐絲結繭了,蠶一般在角落或稻草、樹枝等搭起的“蠶山”上結繭。先蛻變成蛹,最后蛻變成蠶蛾,破繭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產卵。蠶的一生總共要蛻皮六次:蟻蠶→二齡蠶→三齡蠶→四齡蠶→五齡蠶→蛹→蛾。2.蠶寶寶的飼養和護理方法:喂新鮮桑葉,剛蛻皮的蠶只能吃嫩桑葉;經常清除蠶的糞便和殘葉,保持蠶寶寶“房間”的清潔;保持通風,杜絕蠶與殺蟲劑接觸;病蠶要及時隔離。3.蠶的身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有 13 節;蠶的身上有 8 對足;分別是胸足 3 對(1-3 節),腹足 4 對(6-9 節),尾足 1 對(13 節);蠶背上的尾角在第 11 節。2-3 《蠶寶寶大變樣》1. 蠶蛾的外形特征:蠶蛾身體分成頭、胸、腹三部分,頭部長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是昆蟲家族中的一員。2. 南宋畫家樓璹畫的《耕織圖》中,記錄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蠶山”,幫助蠶寶寶吐絲結繭。3 絲綢之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繅絲工藝從蠶繭中抽出蠶絲,再用蠶絲織成絲綢。這些美麗的絲綢通過陸路和海上運到中亞、非洲和歐洲,成為著名的絲綢之路。4 蠶剛蛻了皮化蛹時,淡黃色、蛹體嫩軟,漸漸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變硬;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比較瘦小,但結實。蠶蛾是蠶的成蟲,蠶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飛翔,蠶蛾不吃任何食物。2-4《昆蟲的一生》1. 蠶、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經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蝗蟲、蜻蜓等昆蟲的一生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蠶、蝴蝶和蜜蜂等昆蟲的幼蟲和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并且經歷了“蛹”這個階段,這樣的生長發育過程叫作完全變態發育;蝗蟲、蜻蜓等昆蟲不經歷“蛹”這一階段,這樣的生長發育過程叫作不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是昆蟲一生變態發育的兩種類型。2. 蠶的幼蟲期 22-28 天,蛹期 10-12 天,成蟲期 9-12 天。2-5《生生不息的動物》1. 各種動物壽命有長有短,具體生命過程也不盡相同,但一生都會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有了繁殖,動物才得以生生不息。2. 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卵生,另一種是胎生。爬行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等一般是卵生動物,一般于體外孵化成個體;哺乳動物一般是胎生動物,在母體內生長成個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