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一、設計思路燃燒,作為學生有感性認識的內容,如何讓學生聯系已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尋找到知識的契合點?教師首先從趣味實驗燒不壞的手帕導入,繼而把學生置于燃燒的真實情景中,使學生產生探究燃燒反應的欲望,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理解燃燒,進而理解和掌握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并以這個實驗為主線,進一步理解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基本原理。通過簡單實驗,蠟燭燃燒的產物,理解燃燒是化學變化。通過紙杯燒水和自燃的錫箔紙,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著火點,而不是用火點燃這個生活的誤區。通過比較燃燒和滅火的原理,更好的對比理解知識點。力求做到課堂主次清晰,上課課堂邏輯嚴密,體現化學學科的客觀嚴謹作風,配上創新實驗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未來教室中開展教學活動,使用pad完成課堂作業,改變化學課堂只有瓶瓶罐罐的實驗,給化學課堂增加科技氣氛,提升化學課堂的品質。二、學情分析本班學生基礎不是太好,學習的主動性較差,為了把簡單的教學內化為學生自身學習的動力,特意設計了本課。身邊的燃燒現象大家見怪不怪,怎么調動學生,讓學生自身產生學習的意念,我在開始時就讓學生做趣味實驗,學生就很樂意動手做,做了就想知道手帕怎么燒不壞,這就避免了教師直接告訴他們,使他們有自己勞動所得的滿足感。自己勞動所得東西,不管得到什么,都比不勞而獲的東西來的珍惜。以此吸引學生,讓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燃燒的條件,(2)知道滅火的簡單原理和方法(3)使用pad做課堂練習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燃燒條件、滅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2)通過從表象到本質的探索,逐漸深入的實驗,一步步揭示燃燒的本來面目,培養學生的化學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認識燃燒的利弊,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2)通過分析燃燒的條件,增進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3)通過認識燃燒的美,感受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四、教學重點(1)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簡單原理和方法五、教學難點(1)正確理解燃燒條件之一:物質燃燒溫度要達到著火點。(2)滅火方法之一: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火熄滅。六、教學具準備滬教版化學教科書,未來教室,IPAD,酒精,蒸餾水,紗布,錫箔紙,紙杯,酒精燈,鐵架臺,燒杯,蠟燭,干電池組,導線,開關,澄清石灰水等七、過程與方法[引入]火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請化學課代表1來放把火。趣味實驗—魔棒點燈化學課代表2比較膽大,請他來做燒不壞的手帕實驗(把手帕收起來,等會兒再看。)看來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學生]《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教師]我們溫習一下化學書上的經典燃燒實驗[學生]蠟燭燃燒,鎂條燃燒,鐵絲燃燒,紅磷燃燒等等[教師]這些燃燒都有什么現象?[學生]回答:鎂在空氣中燃燒 劇烈燃燒、放熱,發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體鐵在氧氣中燃燒 劇烈燃燒,放熱,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劇烈燃燒,放熱,發光,生成大量白煙[教師]由此我們可以大概了解燃燒的含義,請同學們來做判斷辨析判斷1.燃燒一定發光2.燃燒一定有煙3.燃燒一定有火焰4.燃燒一定放熱5.燃燒是物理變化6.燃燒是化學變化[學生]回答:[教師]燃燒屬于什么變化?我們通過蠟燭燃燒實驗來驗證[學生]蠟燭燃燒生成水霧和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了新物質,所以是化學變化。[教師]由此同學們可以歸納出燃燒的含義:燃燒是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化學變化。電燈通電發光是不是燃燒?[學生]回答:不是,因為不是化學變化。[轉折]展示手帕沒燒壞,但是剛剛我們確實看到火了,說明燃燒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學生] 要有可燃物,要氧氣,要點燃[教師]可燃物是必須的,氧氣是肯定的。我們怎么來理解點燃呢?[學生]就是要用火點著。[教師]請同學完成下面兩個實驗,紙杯燒水和錫箔紙燃燒這兩個實驗可以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 紙杯燒水是有火也點不著紙杯錫箔紙燃燒是沒火也能燃燒[教師]這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化學方程式的條件“點燃”不是主要原因,燃燒的條件是溫度達到物質燃燒的著火點。[教師]介紹一些物質的著火點:著火點是物質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一般不能升高或降低。[教師]通過紅磷,白磷燃燒對比試驗。實驗和討論,我們可以確定燃燒所需要的條件[教師]燃燒有利也有弊。對于不好的燃燒,也就是火災,我們應該怎么滅火呢?我們的手帕沒被燒壞,也是由于火熄滅了,這個火是怎么熄滅的呢?[學生]回答:手帕上酒精燃燒產生的熱量被水吸收而蒸發,溫度達不到手帕的著火點,所以手帕沒燒壞。[教師]滅火的具體方法和原理有哪些?[教師]請同學歸納滅火的原理[學生]回答:隔絕氧氣,降溫到著火點以下,隔離可燃物[思考和討論][學生]回答:火焰向上,使得右邊火柴火焰下部的木柴溫度達不到著火點,所以熄滅。[教師]請同學們按照思維導圖歸納本課知識結構[課后練習]使用IPAD做練習,做完后上傳大家討論1.下列關于燃燒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有放熱、發光現象的變化一定是燃燒B.燃燒都有煙發出C.可燃物燃燒時一定有發光放熱現象D.可燃物燃燒時一定有火焰和發光的現象2.紙比煤易點燃的原因是( )A.紙比煤接觸空氣面積大 B.紙比煤的著火點高C.紙比煤的著火點低 D.紙比煤的密度小3.點燃的火柴豎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繼續燃燒,其原因是( )A.火柴梗不可燃 B.火柴梗接觸氧氣少C.火柴梗潮濕 D.火柴梗溫度不易達到著火點4.某物質在空氣中當溫度低于150℃時不能燃燒,則它的著火點( )A.高于150℃ B.高于或等于150℃C.為150℃ D.不低于150℃5.住宅和商場等地發生火災,消防人員用高壓水槍噴水滅火,水在滅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B.防止燃燒產物污染空氣C.降低溫度到燃燒物的著火點以下 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質6.下列關于敘述不正確的( )A.燈帽蓋滅酒精燈—隔絕空氣B.樓房失火用高壓水槍滅火—降低著火點C.撲滅森林火災設置隔離帶—清除可燃物D.圖書館著火能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降溫且隔絕空氣7.森林著火,消防隊員開辟“防火隔離帶”的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溫度 B.隔離空氣C.隔離可燃物 D.開辟運水的道路八、課后反思基于學校學生的現狀,本課安排了未來教室的學習,學生在使用PAD的熟練度上有待提高,通過PAD上練習的課堂反饋,學生能較好掌握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梢哉f,有了先進科技手段,教師只要在關鍵的地方起個引導作用,真正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很好的轉變課堂的定位,把教知識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從喋喋不休的講解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活動和參與度,更好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指導。但是化學課堂不能只依賴于網絡,多媒體等,紙上得來終覺淺,化學課堂還是需要實驗來配合才能真正養成化學教育的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