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第一課時教 學 設 計一、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1.《課標》中燃燒等內容在“化學與社會發展”主題中,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化學學科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教材以學生熟知的燃燒現象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一類特殊的化學反應來學習,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燃燒現象,把握燃燒與滅火的關系。基于前面章節學習的常見化學反應以及化學反應的特征、條件、現象和價值等知識,通過本內容的學習可以深化學生對氧化反應、化學反應條件與價值的認識,進而發展與完善對化學反應的認識。2.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已經知道燃燒有利有弊;知道許多物質可燃燒,氧氣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知道滅火器、水、沙土等常用于滅火;初步了解化學反應需要條件、可以利用化學反應制取物質等,但并沒能上升到化學反應的條件性、控制與利用化學反應的視角來認識化學變化。此外,對比分析、推理歸納與概括抽提等思維,也是大多數學生較為薄弱的。二、教學目標(1) 通過對日常燃燒現象的回顧,總結燃燒特征,認識燃燒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2) 通過對日常燃燒現象及相關資料的分析與推理,歸納燃燒的條件,體會化學反應的條件性。(3) 結合防火、滅火等資料的分析與討論,總結滅火的措施,認識滅火原理和燃燒條件的關系。(4) 通過觀看有關材料,了解火災事故的自救措施,認識滅火防火的意義。三、教學重難點由于燃燒條件的掌握是學習滅火方法與原理的基礎,而轉變學生頭腦中燃燒需要“點燃”是掌握燃燒條件的關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燃燒的條件、燃燒條件與滅火措施的關系,教學難點是燃燒時可燃物的溫度必須達到著火點。四、教學方法問題情景引導下的實驗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五、教學準備鐵架臺(帶鐵夾)、酒精燈、燒杯(250mL)、燒杯(100mL)、石棉網、坩堝鉗、鑷子、水槽、泡沫滅火器模型1套、干粉滅火器濃鹽酸、飽和碳酸鈉溶液、鎂帶(6cm)、鐵絲若干條、水竹簽、火柴、煤塊、石塊、白粉筆、蠟燭、洗潔精相關PPT文檔、視頻和圖片素材六、教學過程事件1——引入新課【教師活動】1. 展示圖片:長征五號發射、火把節盛況、用火烹飪食物、龍巖餐廳爆炸、古雷石化大火、天津港爆炸。2. 提出問題:通過上述圖片事實,大家想提什么問題或有何想法?3. 收集歸納:收集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表達的想法,提煉出共同點。【學生活動】思考、討論、表達自己的問題或感想。【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反映的事實,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明確燃燒的存在及兩面性,初步認識合理用火、安全用火的必要性。事件2——溫故知新【教師活動】1. 提問:在上半期的學習中,已經觀察了一些燃燒實驗。如:鎂條的燃燒、木炭的燃燒、鐵絲的燃燒、紅磷的燃燒等。請大家回憶并復述觀察到的現象。2. 追問:通過對比上述現象,你能否歸納出燃燒有哪些特點?3. 講述:我燃燒現象在生活中常稱為“火”。許多有關“火”成語中就結合了燃燒的特點,如:紅紅火火、燈火通明、驕陽似火、水深火熱、心急火燎、十萬火急等。【學生活動】復習回顧,對比、分析、討論、總結,知道燃燒的一般特點。【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回顧、分析歸納、學科整合,引導學生從“舊”知識中挖掘新認知。事件3——實驗探究【教師活動】生活中一般通過“點火”的方式獲得需要的“火”,這說明“火”的生成是需要條件的,燃燒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注:學生一般會將條件歸納為“點”。現在我們結合“點”的對象(點什么)、環境(在哪里點)、作用(為什么要點)展開探究。【學生活動】1. 在空氣中,將木條、煤炭、石塊、白色粉筆頭等置于酒精燈上灼燒,觀察結果并記錄;2. 將一根點燃的蠟燭置于于燒杯中,蓋上石棉網,帶蠟燭熄滅后,再嘗試用木條點燃,觀察現象并記錄;3. 從一頭點燃一根中部纏有鐵絲的鎂帶(或兩根點燃的木條,一根朝上,另一根朝下),觀察結果并記錄。小組交流、討論,形成一致結論后表達。【設計意圖】通過探究,直觀感受發生燃燒所需的一般條件。事件4——鞏固新知【教師活動】1. 小結:通過前面的探究、討論、分析,引導學生總結發生燃燒所需的一般條件。2. 實驗設問:演示實驗“燒不壞的手帕”。請大家闡述手帕沒燒壞的原因。3. 追問:為什么酒精燃燒了,而手帕卻沒有?【學生活動】回顧、記錄;觀察、討論、表達。【設計意圖】歸納新知,整理筆記。事件5——更進一步【教師活動】1. 展示燃燒事實,引導學生分析燃燒產生不同現象原因,并表達。2. 歸納學生思考結果,總結出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并與學生合作舉證。【學生活動】分析相關事實,通過分析、討論,表達對影響燃現象因素的猜想。【設計意圖】通過對比,了解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事件6——實驗探究【教師活動】1. 取一根點燃的蠟燭,請學生嘗試用不同的辦法熄滅它。2. 整理學生示范的熄滅蠟燭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蠟燭熄滅的原因,提煉出滅火的基本原理。【學生活動】1. 學生代表演示熄滅蠟燭的方法,其他同學記錄。2. 討論、分析、歸納,形成以及正確的滅火的原理和方法。【設計意圖】通過實際的應用,獲得多滅火原理的感性認識,幫助歸納生成滅火的原理或方法并形成理論概括。事件7——回歸生活【教師活動】在了解了發生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一般原理之后,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用火的場合,將能有效指導我們安全用火,盡量減小不合理用火造成的損失。請大家認真觀看一段視頻,之后回答所提問題。【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回答問題。【設計意圖】獲得能用于生活的用火、防火常識,提高安全意識,了解簡單的安全技能。事件8——課內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1.燃燒的體征及定義2.發生燃燒的一般條件3.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4.滅火的原理5.防火安全常識七、教學檢測(見《學習任務單》)八、板書設計燃燒與滅火1.燃燒的體征及定義2.發生燃燒的一般條件(1)物質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3)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3.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1)可燃物的種類(性質);(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3)氧氣的濃度。4.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3)降低可燃物的溫度到其著火點以下。5.消防安全常識九、教學反思與評價(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