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質量守恒定律是科學教育出版社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章第三節的重要內容。教材第二章中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元素組成,第三章中表示物質組成的化學式的相關知識都為本節課奠定了基礎。教材安排了【實驗4-7】【實驗4-8】【實驗4-9】三個探究實驗,以探究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與交流,得出質量守恒,并從本質上論證了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論依據,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做準備,本節課開啟從量的方面對化學反應進行研究的歷程。二、學情分析知識方面:學生掌握了物質由微粒構成、由元素組成,對化學變化的本質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表示物質組成的化學式,對一些化學反應有了定性的認識,但學生學過的化學反應數量較少。能力方面:具備一些基本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但設計實驗,評價實驗能力水平還較弱。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還較為薄弱。三、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1) 理解、掌握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2) 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一些現象。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幾個化學反應的實驗測定和實質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定量研究化學反應的科學方法。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 培養學生“物質是永恒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教學難點:運用質量守恒解釋一些現象五、教學策略首先通過視頻導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再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完整的進行了一次實驗探究課。在實驗驗證的步驟當中采用了指導學生分組實驗的方法,因為分組探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多組學生的實驗事實導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通過傾聽教師講述,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并從微觀去分析化學反應,揭示質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六、教學準備學生實驗用品:錐形瓶、膠頭滴管、托盤天平、導管、氣球、橡膠塞、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大理石。七、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問題引入]播放視頻“狄仁杰的疑惑” 觀看視頻,提出猜想 通過輕松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興趣,并讓學生進行猜想。[提出問題] 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總質量會發生改變嗎? [作出猜測] 猜想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總質量會發生改變.猜想二: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總質量不會發生改變。 幫助學生逐漸理出實驗探究的思路[實驗驗證] 一、四人小組活動1、2、3小組完成【實驗4-7】4、5、6小組完成【實驗4-8】7、8小組完成【實驗4-9】二、小組成果展示在實驗后選代表展示他們組的實驗中實驗裝置,闡述實驗原理,操作步驟,現象和得出的結論。 認真完成實驗,做好記錄。小組發言人展示,全班認真傾聽 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上來,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建構當中來,并且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科學探究的能力。[提出問題] 碳酸鈣+鹽酸→氯化鈣+二氧化碳+水 對于相同的反應,不同的小組選擇不用的裝置,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問什么 對比分析,查找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為“反應沒有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導致氣體散逸,得出錯誤的結論”[得出結論]猜想二正確,即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總質量不會發生改變。 加深學生對“有氣體參與或生產的反應探究反應前后質量關系,需在密閉容器中進行”的認識。[小結板書]4.3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2.注意:(1)適用范圍為化學變化(2)“參加反應的各物質”指的是反應中消耗的,如果反應物有剩余,剩余的質量不能計入守恒關系中(3)有氣體參與或生產的反應探究反應前后質量關系,需在密閉容器中進行 聽講,理解,勾畫重點,筆記 通過教師講解質量守恒定律中的關鍵詞,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和理解。[本課小結]思考:“狄仁杰的疑惑”1.蠟燭燃燒后質量減輕,如何解釋?它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嗎?2.鐵生銹后質量增加,如何解釋?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嗎? 思考 得出答案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揭示矛盾和解釋矛盾激起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深化學生的認識,開發學生的智力。同時做到首尾呼應。10、作業布置完成課堂練習冊《質量守恒定律》教學反思西安經開區涇渭學校 但璐本節課是我在參加完西安市教科所舉辦的名師大篷車培訓之后,學習了鐵一中姚遠老師的質量守恒定律這節課之后,借鑒她的課備的一節適合我校學生的實驗探究課。首先值得肯定的是①本節課思路清晰,調理清楚,知識的邏輯性強,層次明確,逐步深入,抽絲剝繭,引導學生得出質量守恒定律;②引課新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將化學問題與實際相聯系,以實驗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愿學、樂學。③教師關注學生的實踐表現,以及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④前后呼應,體系完整。從視頻中狄仁杰的疑惑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通過實驗探究得出質量守恒定律,最后利用學到的知識破解狄仁杰的疑惑,前后呼應,設計合理。⑤課容量設置比較合理,由于我校學生水平較弱,因此對于質量守恒的微觀解釋放在了下一節課完成。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①對學生課堂表現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見性不夠。仍然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屬于邊緣生,做實驗時思路不夠清晰,實驗耗時較長,甚至是得出了相反的結論。②【實驗4-7】現象不夠明顯,可能由于產生二氧化碳逸散,但相比較整個裝置而言二氧化碳逸散所減小的質量非常小,因此天平指針的偏轉不夠明顯。需要在實驗改進上面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