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水的組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2.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水電解的實驗,進行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思維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觀察水電解的實驗,培育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1.電解水的實驗及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水分子的構成。2.水的微觀構成。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的過程,得出水的組成,即從宏觀理解轉向微觀分析的推理過程。教學方法:實驗、啟發、引導、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資源準備;水電解器,直流電源, PPT課件,暢言通。教學過程引入新課:用謎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述的哪種物質呢?學生回答:水引導:水是“生命之源”,那么水有什么物理性質,水的組成又是怎樣的呢?本節就通過學習水的組成來解決以上問題。(引入新課)。板書:水的組成。出示學習目標:用課件出示學習目標,學生起讀掌握學習目標。引導:教師出示一瓶純水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觀察并總結出水的物理性質。課件展示:水的物理性質:純水通常為無色、無氣味的透明液體。101.3KPa時水的凝固點是0℃,沸點是100℃。溫度為4℃時,水的密度最大,為1g/cm3。設問引入:我們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構成?水由哪些元素組成?怎樣證明水的組成?演示實驗:實驗電解水暢言通展示:用暢言通的聚焦功能展示實驗的步驟,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環節。教師演示實驗:教師演示水電解的實驗,并讓學生認真觀察。觀察總結現象:通電后兩個試管內產生氣泡,液面下降,說明產生氣體。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氣體體積小,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氣體體積大,它們的體積比約為1∶2。討論:小組討論通過實驗分析兩個玻璃管中產生的氣體是什么?如何驗證?檢驗:教師通過視頻微課演示檢驗方法。將氣體體積小的試管取出后立即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將氣體體積大的試管取出后用火柴點燃,氣體能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這是氫氣。結論:電解水時,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為2∶1。講述:水在直流電作用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教師質疑:通過電解水實驗,同學們猜想在探究或設計實驗驗證物質組成時可以通過檢驗什么來確定物質的組成。討論:小組討論交流并得出結論。教師歸納:確定物質的組成可通過確定物質的分解生成物來確定物質的元素組成。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水分子模型,按照水電解實驗拆分、組合并討論從微觀角度分析,水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得出什么結論?小組反饋1.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為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組合為新的分子。2.每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講解:經科學研究證明,當水分子分解時,生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氣;2個氫原子結合成1個氫分子,很多氫分子聚集成氫氣。這個實驗驗證了: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卻不能再分。精確的實驗測定,每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水的化學式是H2O?;瘜W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沒有改變。水分子 氫分子 氧分子結論: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氧化物。課堂小結1.水的物理性質。2.電解水實驗的現象和結論。3.探究物質組成的方法。課堂練習1.有關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在通常狀況下,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B.純水幾乎不導電,電解時加少許硫酸或氫氧化鈉C.水在通常狀況下化學性質很活潑2.下圖是表示水的體積(mL)與溫度(℃)的關系圖,其中正確的是( )3.電解水時,正極生成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是____;負極生成的氣體能燃燒,火焰呈______,是______ ;它們的體積比大約是_______。由電解水的產物,我們可以推知,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組成的。4.水是( )①單質;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純凈物;⑤氧化物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課后討論:請你設計另一種探究水的組成的方案。板書設計4.2 水的組成一、水的物理性質二、水的組成作業:完成課后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