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11課《多彩多姿的民間藝術》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課題 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 單元 第四單元 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四年級學習目標 1.了解當地的民間藝術。2.探究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3.感受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和辛勤付出。重點 關注當地的民間藝術,探究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感受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難點 了解當地的民間藝術,增強熱愛我國民間藝術的情感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激趣導入新課1.復習提問:這些民間藝術產生于哪里播放視頻:這些民間藝術產生于哪里2.說說你知道的民間藝術有哪些?3.小結并板書課題: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 思考回答觀看視頻回答問題齊讀課題 通過復習提問:這些民間藝術產生于哪里?導入新課直接引出新課題。講授新課 教學環節一:欣賞當地的民間藝術1.文本學習: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就會發現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驕傲的民間藝術。2.圖片+文本學習:民間音樂得勝鼓:我家住在山西省壽陽縣,這里的“得勝鼓"很有名。這種鼓打法簡單,但變化無窮,越打越起勁兒。3.圖片+文本學習:民間舞蹈余杭滾燈:我家住在浙江省杭州市,這里的“余杭滾燈”是具有強烈竟技特點的民間舞蹈。4.圖片+文本學習:民間文學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我家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這里的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很有名。5.提出問題: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民間藝術?教學環節二: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1.文本學習:民間藝術是由勞動者創造,用來滿足生活和審美的需求,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2.圖片+文本學習: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1)嗩吶:我家住在河南省沁陽市,人們在婚喪嫁娶、開業慶典、生日祝壽等活動上都要請嗩吶班吹奏。我們這里很多人的嗩吶技藝很高超。(2)香包:我家住在甘肅省慶陽市,這里的香包制作技藝精湛。人們常常把香包掛在門庭或者送給親友,以此表達祥和平安的美好祝愿。(3)二人轉:我家來自東北,這里的“二人轉”很受老百姓歡迎。聽爺爺說,以前沒有電視的時候,人們會聚集到廣場去觀賞“二人轉”,這豐富了他們的閑暇生 活。(4)播放視頻素材:二人轉傳承人趙曉波非常喜慶的一段二人轉3.提出問題:這些民間藝術滿足了人們哪些需求,或表達了人們哪些愿望?你們那里有哪些民間藝術呢?4.圖片+文本學習:豐富的民間藝術(1)馬氏布偶是流傳于東北民間的一種古老技藝。近年來,馬氏布偶第三代傳人馬淑琴不斷繼承創新,不僅將布偶作品絕活達到新的高度,而且還練就了一手非凡的刺繡絕活。馬氏布偶的核心藝術是縫制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老虎,這主要是因為虎在民間有諸多的傳說和價值。2007年“馬氏布偶”進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起源于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東山鎮,始于明末清初,是流傳300多年的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其結構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由大人和孩童結合而成,規??纱罂尚?,節數多少不等。(3)滿族剪紙常常不用紙,而是用樹皮、樹葉、 苞米窩等材料代紙來剪,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滿族剪紙常常不是剪,而是撕,以手代剪。撕紙線條彎曲,有毛邊,別具一格。如今,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于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該項目并入“中國剪紙”項目,入選“ 人類(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我的家鄉在海南,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愿。點燃文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愿望,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愿能實現。(5)我的家鄉在湛江,湛江儺舞起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是當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災、禱神保平安的民俗舞蹈。(6)雙面繡也叫兩面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屬于手工類,始于宋代。在同一塊底料上,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雙面繡主要體現在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的作品中?,F在蘇州的雙面繡產品,多作為國家的禮展品,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贊揚。(7)確山鐵花又名“打鐵花”,是河南省確山縣流傳的一種大型民間傳統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打鐵花技藝歷史悠久,表演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打花藝人在千余度的鐵花中赤膊上陣而能進退自如,不被燙傷,現代煙花的燦爛奪目和傳統絕技的神秘驚險交織在一起,令人嘆為觀止。打鐵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貿習俗、民間工藝等內容,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為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8)涿州花燈節始于漢,興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清末民初時列為涿州八景之一,稱作“通會燈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活動。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涿州城內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火樹齊放,銀花共開,千家萬戶,燃燭通宵。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萬盞花燈將把涿州市照亮成為一座不夜城。教學環節三:民間藝人的付出1.文本學習:民間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民間藝術的成就里蘊含著這些藝人的努力與智慧。2.文本學習(閱讀角):天津“泥人張” 天津“泥人張”是清末著名泥塑藝人張明山開創的泥人流派。張明山在泥人的創作上注重寫實,強調神韻,他的作品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 張明山(1826—1906), 出生于天津一個貧寒的民間藝人之家,祖籍浙江。張明山的父親以制作泥玩具為生,小明山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喜歡玩泥巴,八歲便能協助父親制作小貓、小狗一類的泥玩具。他在泥巴造型上有很好的感悟與天分,十三歲開始獨立從事彩塑創作,十八歲便聲名遠播。 他熱愛傳統藝術,吸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并運用到自己的泥塑創作中。他善于觀察社會,把市井的民情風俗、百姓愛好和日常情態等生活細節都一一記刻在心中,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3.播放視頻素材:泥人張傳承4.圖片學習:“泥人張”的作品5.提出問題(閱讀角):為什么張明山會成為著名的泥塑藝人?你還知道哪些民間藝人的故事?(張明山:聰明才智, 興趣愛好、 刻苦努力)6.民間藝人—阿炳:阿炳(1893—1950年),原名華彥鈞,出生于無錫市,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自幼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7.播放視頻素材:二胡獨奏家趙寒陽獨奏《二泉映月》8.民間藝人—臧鴻: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號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1993年,南來順重新歸置了100多種京味小吃,他專去捧場。有口賣高樁柿子的詞兒他是這么吆喝的:“嘞———高樁兒的嘞———柿子嘞———不澀的嘞———澀的還有換嘞!”9.民間藝人—張永壽:張永壽(1907~1989),剪紙藝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從事剪紙60余年,創作了數千幅精巧絕倫的剪紙作品。張永壽出生于剪紙世家,他的祖先皆以剪紙為業,傳至其父歷經4代。張永壽剪紙題材廣泛,最擅長花卉,尤以剪菊傳神。他年輕時酷愛菊花,每以菊花寄托精神,勵志奮進。他常四出訪菊,每見一個佳品,必觀賞再三,流連忘返,他剪出的菊花,形神兼備,輕靈自如,各呈嬌妍10.民間藝人—郝萱林:郝萱林是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藝術第三代傳承人,她自幼跟隨外祖母和母親學習剪紙藝術。她的剪紙作品涉獵廣泛,從傳統的花鳥魚蟲、十二生肖、歷史人物到現代的體育運動,只要她能想到看到的,都會在她的手中變成一幅幅剪紙。11.民間藝人—字汝民: 彝族漢子字汝民,出生在巍山縣廟街東山的三家村這個純彝族聚居的小山村。字汝民自孩童時期起就學會了用樹葉吹奏簡單的山歌小調和歌曲,盡管在1982年入伍當了文藝兵之后,他也學過小提琴、薩克斯、二胡等樂器,但卻對吹樹葉情有獨鐘。他,一直在努力!12.民間藝人—王道正:王道正“變臉”始于1985年。當年6月,他從師兄劉忠義那里接過“變臉”的專用服裝和特制道具。1980年12月,師兄劉忠義隨劇院赴香港演出《白蛇傳》飾演紫金鐃鈸,變了4張臉,令港人眼界大開。王道正追蹤師兄劉忠義,經過刻苦鉆研和反復摸索,增加為5張臉,在第三屆世界文化節開幕式上引起轟動,傾倒西方觀眾,被譽為“化裝和角色變幻的世界大師”。13.播放視頻素材:變臉 閱讀文本了解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思考問題閱讀文本理解文本獨立填寫匯報交流閱讀文本了解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視頻感受視頻閱讀文本思考問題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視頻觀看圖片閱讀文本思考回答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視頻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圖片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學習文本觀看視頻 文本學習和圖片及文字從學生視角介紹了山西省壽陽縣的“得勝鼓”、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滾燈”和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的“阿詩瑪”,旨在引導學生從音樂、舞蹈、民間文學等民間藝術形式,了解當地的民間藝術。下方的表格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和了解當地的民間藝術,并將自己了解的主要信息記錄在表格中。引導學生探究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教學以河南省沁陽市的嗩吶甘肅省慶陽市的香包和東北的“二人轉”為例,簡要介紹我國不同地區的民間藝術及其與當地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主持人的提問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思考教材列舉的民間藝術滿足了人們哪些需求,表達了人們哪些愿望;二是引導學生針對當地的民間藝術展開探究。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馬氏布偶是流傳于東北民間的一種古老技藝。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滿族剪紙常常不用紙,而是用樹皮、樹葉、 苞米窩等材料代紙來剪,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愿。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屬于手工類,始于宋代。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是河南省確山縣流傳的一種大型民間傳統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打鐵花技藝歷史悠久,表演氣勢磅礴。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涿州花燈節始于漢,興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文本從民間藝術本身轉向民間藝人,反映了“見物更要見人”的德育教材設計理念。閱讀角講述了天津“泥人張”的故事,旨在讓學生認識到民間藝術離不開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和開拓創新。主持人的提問有兩方面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思考張明山成為著名民間藝人的原因;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了解其他民間藝人。對于閱讀角的教學,除了讓學生閱讀“泥人張”的故事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素材豐富此故圓事,讓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張明山其人其事。鼓勵學生了解和講述自己所知道的民間藝人故事。通過各種途徑調查、了解當地的民間藝人和身邊的民間藝術。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民間藝人—阿炳、民間藝人—臧鴻、民間藝人—張永壽的故事。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民間藝人—郝萱林:郝萱林是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藝術第三代傳承人,她自幼跟隨外祖母和母親學習剪紙藝術。教學中補充學習資料民間藝人—郝萱林:王道正在第三屆世界文化節開幕式上引起轟動,傾倒西方觀眾,被譽為“化裝和角色變幻的世界大師”。真切感受藝術課堂小結 民間藝人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努力與智慧創造了無數令人矚目的民間藝術,使我國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絢麗多姿。 總結歸納并匯報本節課的收獲有哪些。 總結升華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板書 第11課《多彩多姿的民間藝術》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 欣賞當地的民間藝術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 民間藝人的付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40張PPT)新知導入復習提問:這些民間藝術產生于哪里新知講解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就會發現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驕傲的民間藝術。得勝鼓我家住在山西省壽陽縣,這里的“得勝鼓"很有名。這種鼓打法簡單,但變化無窮,越打越起勁兒。欣賞當地的民間藝術民間音樂余杭滾燈我家住在浙江省杭州市,這里的“余杭滾燈”是具有強烈竟技特點的民間舞蹈。欣賞當地的民間藝術民間舞蹈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我家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這里的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很有名。欣賞當地的民間藝術民間文學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民間藝術?當地民間藝術的名稱 你對它的了解二人轉東北秧歌長白山剪紙豐富閑暇生活村民們每天晚飯后在廣場扭秧歌增添生活樂趣民間藝術是由勞動者創造,用來滿足生活和審美的需求,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我家住在河南省沁陽市,人們在婚喪嫁娶、開業慶典、生日祝壽等活動上都要請嗩吶班吹奏。我們這里很多人的嗩吶技藝很高超。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嗩吶我家住在甘肅省慶陽市,這里的香包制作技藝精湛。人們常常把香包掛在門庭或者送給親友,以此表達祥和平安的美好祝愿。香包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我家來自東北,這里的“二人轉”很受老百姓歡迎。聽爺爺說,以前沒有電視的時候,人們會聚集到廣場去觀賞“二人轉”,這豐富了他們的閑暇生 活。二人轉民間藝術產生的原因素材:二人轉傳承人趙曉波非常喜慶的一段二人轉這些民間藝術滿足了人們哪些需求,或表達了人們哪些愿望?你們那里有哪些民間藝術呢?馬氏布偶是流傳于東北民間的一種古老技藝。近年來,馬氏布偶第三代傳人馬淑琴不斷繼承創新,不僅將布偶作品絕活達到新的高度,而且還練就了一手非凡的刺繡絕活。馬氏布偶的核心藝術是縫制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老虎,這主要是因為虎在民間有諸多的傳說和價值。2007年“馬氏布偶”進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氏布偶豐富的民間藝術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起源于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東山鎮,始于明末清初,是流傳300多年的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其結構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由大人和孩童結合而成,規模可大可小,節數多少不等。豐富的民間藝術東海島人龍舞滿族剪紙常常不用紙,而是用樹皮、樹葉、 苞米窩等材料代紙來剪,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滿族剪紙常常不是剪,而是撕,以手代剪。撕紙線條彎曲,有毛邊,別具一格。如今,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于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該項目并入“中國剪紙”項目,入選“ 人類(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豐富的民間藝術滿族剪紙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愿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豐富的民間藝術我的家鄉在海南,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愿。點燃文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愿望,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愿能實現。海南孔明燈豐富的民間藝術我的家鄉在湛江,湛江儺舞起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是當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災、禱神保平安的民俗舞蹈。豐富的民間藝術湛江儺舞豐富的民間藝術雙面繡也叫兩面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屬于手工類,始于宋代。在同一塊底料上,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雙面繡主要體現在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的作品中。現在蘇州的雙面繡產品,多作為國家的禮展品,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贊揚。雙面繡確山鐵花又名“打鐵花”,是河南省確山縣流傳的一種大型民間傳統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打鐵花技藝歷史悠久,表演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打花藝人在千余度的鐵花中赤膊上陣而能進退自如,不被燙傷,現代煙花的燦爛奪目和傳統絕技的神秘驚險交織在一起,令人嘆為觀止。打鐵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貿習俗、民間工藝等內容,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為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打鐵花豐富的民間藝術豐富的民間藝術涿州花燈節始于漢,興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清末民初時列為涿州八景之一,稱作“通會燈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活動。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涿州城內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火樹齊放,銀花共開,千家萬戶,燃燭通宵。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萬盞花燈將把涿州市照亮成為一座不夜城。涿州花燈小 總 結民間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民間藝術的成就里蘊含著這些藝人的努力與智慧。天津“泥人張”天津“泥人張”是清末著名泥塑藝人張明山開創的泥人流派。張明山在泥人的創作上注重寫實,強調神韻,他的作品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張明山(1826—1906), 出生于天津一個貧寒的民間藝人之家,祖籍浙江。張明山的父親以制作泥玩具為生,小明山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喜歡玩泥巴,八歲便能協助父親制作小貓、小狗一類的泥玩具。他在泥巴造型上有很好的感悟與天分,十三歲開始獨立從事彩塑創作,十八歲便聲名遠播。他熱愛傳統藝術,吸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并運用到自己的泥塑創作中。他善于觀察社會,把市井的民情風俗、百姓愛好和日常情態等生活細節都一一記刻在心中,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素材:泥人張傳承“泥人張”的作品背書“泥人張”彩塑作品天津泥人張泥塑作品為什么張明山會成為著名的泥塑藝人?你還知道哪些民間藝人的故事?張明山:聰明才智, 興趣愛好、 刻苦努力阿炳民間音樂家阿炳(1893—1950年),原名華彥鈞,出生于無錫市,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自幼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民間藝人—阿炳素材:二胡獨奏家趙寒陽獨奏《二泉映月》臧鴻北京“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號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1993年,南來順重新歸置了100多種京味小吃,他專去捧場。有口賣高樁柿子的詞兒他是這么吆喝的:“嘞———高樁兒的嘞———柿子嘞———不澀的嘞———澀的還有換嘞!”民間藝人—臧鴻民間藝人—張永壽 張永壽(1907~1989),剪紙藝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從事剪紙60余年,創作了數千幅精巧絕倫的剪紙作品。張永壽出生于剪紙世家,他的祖先皆以剪紙為業,傳至其父歷經4代。張永壽剪紙題材廣泛,最擅長花卉,尤以剪菊傳神。他年輕時酷愛菊花,每以菊花寄托精神,勵志奮進。他常四出訪菊,每見一個佳品,必觀賞再三,流連忘返,他剪出的菊花,形神兼備,輕靈自如,各呈嬌妍張永壽張永壽剪紙作品郝萱林是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藝術第三代傳承人,她自幼跟隨外祖母和母親學習剪紙藝術。她的剪紙作品涉獵廣泛,從傳統的花鳥魚蟲、十二生肖、歷史人物到現代的體育運動,只要她能想到看到的,都會在她的手中變成一幅幅剪紙。民間藝人—郝萱林郝萱林彝族漢子字汝民,出生在巍山縣廟街東山的三家村這個純彝族聚居的小山村。字汝民自孩童時期起就學會了用樹葉吹奏簡單的山歌小調和歌曲,盡管在1982年入伍當了文藝兵之后,他也學過小提琴、薩克斯、二胡等樂器,但卻對吹樹葉情有獨鐘。1986年退伍后,字汝民進入了巍山縣文工隊,開始苦練樹葉的吹奏。通過多年的努力,他將傳統的樹葉吹奏方法同現代流行元素結合起來。通過不斷地鉆研和練習,字汝民的樹葉吹奏技藝達到了“只要是我會唱的歌,都能用樹葉吹奏出來?!钡乃?。他還將一-片小小的葉子吹到了國外,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吹樹葉也成為地方一個獨立的非遺項目,讓更多的人去保護和傳承下去。他,一直在努力!彝族漢子字汝民民間藝人—字汝民王道正“變臉”始于1985年。當年6月,他從師兄劉忠義那里接過“變臉”的專用服裝和特制道具。1980年12月,師兄劉忠義隨劇院赴香港演出《白蛇傳》飾演紫金鐃鈸,變了4張臉,令港人眼界大開。王道正追蹤師兄劉忠義,經過刻苦鉆研和反復摸索,增加為5張臉,在第三屆世界文化節開幕式上引起轟動,傾倒西方觀眾,被譽為“化裝和角色變幻的世界大師”。有4位日本記者研究王道正“變臉”的秘密,測出他的“變臉”速度在1秒之內,至于秘密在哪里,只能慨嘆一聲:“不知道!”1996年,王道正曾先后應邀到新加坡、香港獻藝,單獨演出川劇“變臉”絕活,在短短的3分半鐘里,陸續變幻出綠、藍、紅、黃、棕、黑、白、金等八張臉譜。王道正民間藝人—王道正素材:變臉課堂總結這些民間藝人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努力與智慧創造了無數令人矚目的民間藝術,使我國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絢麗多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二人轉傳承人趙曉波非常喜慶的一段二人轉.wmv 二胡獨奏家趙寒陽獨奏《二泉映月》.wmv 變臉.wmv 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11課《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教案教學設計(第二課時).doc 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11課《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精美PPT教學課件(第二課時).ppt 泥人張傳承.wmv 這些民間藝術產生于哪里.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