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Ⅰ、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Ⅱ、素養目標1.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的學習,認識工業革命后世界發生的全方位的變化,加深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原理的認識。2.通過學習工業革命在世界各地擴展的相關內容,了解全球化的發展,培養時空觀念。3.通過對相關史料的閱讀、理解,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Ⅲ、重點難點1.重點:工業革命的影響2.難點:理解“非革命說”和“革命說”的辯證統一關系Ⅳ、時空坐標Ⅴ、基礎知識與關鍵能力一、工業革命的背景1.政治方面: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2.經濟方面:①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②英國通過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3.技術方面:①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著純熟,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②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生產技術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4.市場方面: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思考點1】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材料 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問題:指出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提示:原因: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圖示解史]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問題探究1】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材料一 1337年,英國議會執行了愛德華三世發布的公告,其主要內容為:“任何國家的服裝工匠來到在國王權力范圍內的英格蘭、愛爾蘭、威爾士和蘇格蘭,都受到國王給予的保護和安全通行權……我們的國王會賦予其所能給予的一切壟斷特權?!?624年,英國議會通過《壟斷法令》,它被視為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據統計,1750年至1850年之間,英國通過了47部有關專利的私人法案。根據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專利史料記載,當時的發明人經常得到英雄般的待遇,被以“國家真正的貴族”這樣的詞匯來描述。——摘編自張南《英國工業革命中專利法的演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保護專利的手段并分析其在英國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提示:手段:由王室提供國家層面的保護和壟斷;議會立法保障專利人的利益;給予發明人極高的尊敬。作用:促進了英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歐洲的發明創新并引發了工業革命;促進英國資本主義所有權與工業化相結合。材料二 圈地運動與工業革命時間(英格蘭地區) 被圈地占總土地面積比例1500—1599年 約2.0%1600—1699年 約24.0%1700—1799年 約13.0%1800—1914年 約11.4%1914年僅存的公地 約4.6%問題探究:(2)根據材料二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圈地運動與工業革命的關系。提示:關系:圈地運動迫使農民離開土地,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客觀上擴大了國內市場;土地集中使資本趨于集中,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二、工業革命的進程1.第一次工業革命(1)概況:18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先后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者可視為前者的深入發展。(2)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①原因:英國公眾對棉紡織品的喜愛,促使棉紡織品價格上漲,棉紡織業獲利豐厚。市場的需求刺激了棉紡織業的發展,也催生了新的技術發明。②表現:從18世紀30年代提高織布速度的“飛梭”開始,在半個多世紀內,通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創造,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③生產組織形式變化——工廠出現:為了提高效益、加強管理,人們開始將機器、工人集中起來進行生產,工廠出現了。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3)能源動力領域。①蒸汽機的改進:1782年,徒工出身的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科學知識,經過不斷改進,試制出旋轉運動的“復動式蒸汽機”。1785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②影響: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動力技術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紀初,汽船、火車先后問世,從此,人類進入“蒸汽時代”。(4)完成的標志: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5)工業革命的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2.第二次工業革命原因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表現 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化學工業的興起令人矚目,人們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特點 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以近代科學理論為指導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各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各具特色【思考點2】兩次工業革命取得的主要成就分別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提示:成就: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是蒸汽機的使用以及在此基礎上發明的火車和汽船等;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產生了一系列以電力為能源的產品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新型交通工具,如汽車、飛機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典型特征: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圖示解史] 第二次工業革命三、工業革命的影響生產力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生產組織 形式 工廠 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隨著工廠制度的發展,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壟斷 組織 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家通過建立壟斷組織獲取了高額利潤,同時也阻礙了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腐敗。階級結構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工人階級迅速崛起,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社會生活 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性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口增加明顯。社會問題及解決 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歐美各國開始通過社會立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世界格局 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問題探究2】兩次次工業革命比較材料一 18世紀中葉,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李勇《全方位速讀系列:世界歷史》材料二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理論,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做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9世紀90年代起,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人類交通工具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主要得益于一項重要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三 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緊地聯系起來……——[德]馬克思、[德]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不同之處。提示:不同之處:第一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與生產尚未結合,技術革新建立在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成為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材料三中“大工業”包括兩次工業革命,分別列舉兩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的成就。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提示:交通領域的成就:第一次工業革命,汽船和蒸汽機車(火車)問世;第二次工業革命,汽車和飛機應運而生。影響: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Ⅵ、深化拓展1、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1)17世紀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后,逐漸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內政局穩定,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英國擁有廣闊的海外商品市場。到18世紀中葉,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廣闊的殖民地成為其商品的傾銷地。(3)英國通過殖民擴張,獲得了資本原始積累、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4)英國國內的圈地運動,一方面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資本主義興起,另一方面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國內市場。(5)英國國內煤鐵資源豐富,為制造機器提供了原料。(6)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為技術的改進和機器的發明提供了條件。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7)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直接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2、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間 18世紀中期 19世紀中后期標志 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 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主要特點 科學技術與生產尚未結合 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動力 蒸汽動力 電力能源 煤 電、石油新興工業部門 機器制造業、采煤業、紡織業、冶金業等 石油開采業、石油化工業、化學工業等經濟結構 由農業國轉向工業國,輕工業得到發展 重工業得到發展交通工具 火車、汽船 汽車、飛機生產組 織形式 工廠制 壟斷組織列強主要經濟侵略方式 以商品輸出為主 以資本輸出為主發明者 大多是工匠 大多為科學家或科技人員、工程師成果 多數是生產經驗的總結,屬于經驗型 多數是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產物,屬于科研型且量多質高開展的國家 起先只限于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 一開始就在幾個國家齊頭并進,形成多元化產業部門 始于棉紡織業,后來在主要輕工業部門展開 以重工業和電力工業為主要領域,對發展和改造國民經濟具有更大的作用影響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Ⅶ、本課小結Ⅷ、課堂練習1.1624年英國制訂專利法(當時稱為《壟斷法令》),從1630年到1809年,英國總共批準了3 241項專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 639項,工業革命高峰期的1800年到1809年,有924項發明獲得專利。這反映了英國的專利法( )CA.為世界各國的專利法奠定基礎 B.阻礙了新工藝技術推廣使用C.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保障 D.標志著近代專利制度的開始 2.據估計,16世紀,英國一些富裕農民從貴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經營,其收入達到土地租金的10倍。大約同時期的中國,地主雇工經營所得收入不足以超過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較之于中國,當時的英國更易于( )A.抑制農村社會的貧富分化 B.推廣大農場經營方式C.迅速平衡城鄉人口的分布 D.穩定農村社會階級結構3.斯普拉特在《增進一般知識的倫敦皇家學會的歷史》中說:“我們發現每天交給‘學會’的許多極好的奇物珍品,不僅出自博學的、專門的哲學家之手,而且來源于技工的工場、商人的航海、農民的耕地以及紳士的種種運動、養魚塘、獵園和花園。”這表明( )A.工業革命方興未艾 B.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C.技工引領發明潮流 D.發明創造逐漸走向平民化4.奇波拉在《歐洲經濟史》中寫道:“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于該國在十六和十七世紀時,社會和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弊髡咴诖艘砻鞯氖? )A.海外市場的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 B.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前提C.血腥的殖民掠奪為工業革命準備了資本 D.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