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復習專題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鞏固一、梳理線索、構建知識體系【單元概述】(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邀請各界代表召開第一屆政協會議,籌建新中國。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奮斗,終于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迎來了民族獨立,實現了人民的當家做主。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外的形勢非常嚴峻:外部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威脅;內部由于多年戰亂,經濟殘破,困難重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對外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對內和平解放西藏,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鞏固了新生政權。)【體系建構】【時空坐標】◆成功第二步:鞏固基礎,考點精講精練第一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知識點一:籌建新中國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地點:1949年9月,北平(今北京)。2.主要內容(背熟填空)(1)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4)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注意沒有國徽)3.意義:(背熟填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準備。【例1】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這部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法律文件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它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以前的建國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因此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法律文件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B項正確;材料所述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法律文件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A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法律文件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D項錯誤。【例2】下列事件為建立新中國進行準備工作的是( )A.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B.開國大典C.重慶談判 D.三大戰役【答案】A【詳解】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確定了新中國的國名、國都、國旗、代國歌等,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為建立新中國做了準備工作,A正確;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宣告新中國成立,B排除;1945年8月,為了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前往重慶與國民黨方面進行重慶談判,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最終發動內戰,和平建國的希望成為泡影,C排除;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國民黨軍隊軍隊的主力,D排除。故選A。知識點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1.時間:1949年10月1日(“國慶節”的由來)。2.盛況:(讀兩遍了解)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升起五星紅旗,奏起《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隨后,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游行。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背熟)(1)國內意義:①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②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拓展(背熟):1、新紀元的解釋:①社會性質: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②國家地位:獨立自主③人民地位:人民當家做主新中國成立不等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例1】1.(2021·廣東)新中國成立后,“人民”這個詞語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人民解放軍”、“人民英雄紀念碑”到“人民幣”,乃至我們六盤水市的“人民路”、“人民廣場”等,這表明我國A.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 B.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C.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D.已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人民解放軍”“人民幣”“人民路”“人民廣場”可知,反映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真正成為獨自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A正確;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是在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后,B錯誤;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C錯誤;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D錯誤。綜上故選A。【例2】2.(2021年海南)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三次“革命”A.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體制 B.取得了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C.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答案】D【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發生在1949年的大革命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故D項符合題意;A項建立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的事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故A項與題意不符;B項取得了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說法過于絕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解放戰爭還在繼續進行,反帝斗爭仍在進行,故B項與題意不符;C項反封建的任務徹底完成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故C項與題意不符。故選D。知識點三:西藏和平解放1、時間:1951年 2、人物:阿沛·阿旺晉美 3、方式:西藏和平解放。4、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例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佩··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抵達被,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這標志著()A.祖國獲得了統一B.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C.西藏自治區成立D.西藏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答案】B【解析】A此時祖國大陸還有港澳臺尚未統一;C西藏自治區成立于1965年;D 1959年西藏完成民主改革,確立社會主義制度;西藏和平解放后,我國大陸全部解放,獲得了統一。故選B【例2】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的標志是A.解放南京 B.北平和平解放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實現統一。故D符合題意。解放南京標志國民黨在大陸22年的統治結束,與題意不符,A錯誤。北平和平解放標志平津戰役取得勝利,華北全境解放,排除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但是當時我國在西南地區仍有大量國民黨殘余力量,因此C錯誤,綜上ABC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應選D。第二課 抗美援朝知識點:1、目的: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2、時間:1950—1953年3、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可愛的人”)司令員:彭德懷4、性質:反侵略的正義戰爭5、著名戰役:上甘嶺戰役6、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射口的黃繼光、遵守潛伏紀律壯烈犧牲的邱少云7、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8、意義:①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②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③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9、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例1】1、(2020·貴州畢節市·中考真題)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悍然派兵侵略朝鮮。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以上材料,說明中國的抗美援朝是A.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 B.聯合國維護和平行動C.中美之間戰略大決戰 D.阻止美軍侵臺的戰爭【答案】A【詳解】根據“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鴨綠江邊……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可知,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是為了保家衛國,是正義的戰爭,A符合題意;1950年中國還沒有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B排除;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保家衛國,C排除;當時美軍沒有侵臺,D排除。故選擇A。【例2】 2.(2021·湖北襄陽)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A.宣告了抗日戰爭的結束 B.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了和平環境C.迫使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D.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了和平環境,故B符合題意;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故A不符合題意;中國重返聯合國,迫使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故C不符合題意;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第三課 土地改革知識點: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準備條件3、時間:1950—1952年底4、開始時間、標志: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5、法律依據: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6、實質: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實質仍是一種土地私有制)7、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8、意義: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④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接下來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知識拓展】: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土地政策、農村經濟組織形式變化:(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區范圍內推行,而不是全國。2.結束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結束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3.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成為土地的主人,擁有了土地的所有權。4.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變成農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質仍是私有制,所以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成為集體所有,就變成了公有制了,屬于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易錯易混】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區范圍內推行,而不是全國。2.結束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結束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3.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成為土地的主人,擁有了土地的所有權。4.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變成農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質仍是私有制,所以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成為集體所有,就變成了公有制了,屬于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例1】1.(2020·山東濟南)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耕地總數的5096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3%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狀態。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耕地總數的5096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3%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狀態。”結合課本所學,這是土地改革之前,中國農村當時的現狀,為解決種情況,黨和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故題干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背景。A正確;BCD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故選A。【例2】2.(2020·山西中考真題)新中國成立前,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里的土地很少,沒有耕牛、農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麥皮、雜糧達8個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鹽。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畝多,農具齊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鹽。他家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A.大生產運動B.農業生產合作社 C.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化運動【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新中國成立前,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里的土地很少,沒有耕牛、農具,……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畝多,農具齊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鹽。”反映了1950年后,農民獲得了土地。結合所學可知,他家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C正確;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展開大生產運動,A排除;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B排除;人民公社化發生在1958年,與題干時間不符,D排除;故選C。二、課堂練習,學以致用!一.選擇題(共25小題)1.2021年清明節前,退役軍人事務部面向全國發起“為烈士尋親,幫英雄‘回家’”。根據如表資料判斷,該英雄犧牲地應在( )許玉忠,男,河北省青縣人,1921年生,1951年5月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0軍181師543團副班長。A.中國 B.朝鮮 C.美國 D.日本【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悍然派兵侵略朝鮮。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結合“1951年5月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可知,許玉忠犧牲于抗美援朝戰爭時,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位于朝鮮,故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立志報國,紅色家書映照初心。如圖是一位英烈的家書,該英烈應是( )“聽指導員說,侵略者在那里殺人放火,干盡了壞事。他們占領我國臺灣省,還想占領我們的國家,我們就要回到舊社會去,分的房子和土地又要被地主奪去。我恨死了侵略者。到戰場我一定拼命打仗,不怕死,為了讓所有的受苦人都能過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個啥!” —1951年3月15日A.邱少云 B.雷鋒 C.焦裕祿 D.王進喜【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過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解答】根據材料題干材料“侵略者在那里殺人放火,干盡了壞事。他們占領我國臺灣省,還想占領我們的國家,我們就要回到舊社會去”“1951年3月15日”結合所學可知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展現出的高度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家書。而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而壯烈犧牲的戰斗英雄。A項正確;雷鋒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的解放軍的好戰士,與材料中時間描述不符,排除B項;焦裕祿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的黨的好干部,與材料中時間描述不符,排除C項;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與材料中時間描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掌握抗美援朝戰爭的過程和影響。3.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和農具。遼寧金縣梅家村的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材料說明土地改革( )A.消滅了地主階級B.鞏固了人民政權C.為國家的工業化創造了條件D.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義,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根據題干材料。【解答】根據材料“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和農具。遼寧金縣梅家村的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可知,材料說明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符合題意。ABC是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但是與題干材料沒有關系,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義,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4.在新中國建立之初進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運動的共同作用是( )A.消滅了地主階級B.基本上肅清了殘余反動勢力C.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D.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分析】本題考查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運動的意義。【解答】在所給選項中A是土地改革運動的意義;B是鎮壓反革命運動的作用;D是三大改造的作用;這三項都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運動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史實,對新中國的鞏固起了重要作用,要重點掌握。5.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幾十年后,英國學者羅伯特 奧內爾在他的書中寫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作者意在強調這次戰爭( )A.捍衛了中國領土完整 B.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C.增強了中國軍事實力 D.改變了中國落后面貌【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解答】根據材料“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可知這說明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反對美國的侵略(為了保家衛國),粉碎了美國的侵略,捍衛了中朝兩國的獨立與安全。故選:B。【點評】掌握抗美援朝戰爭的過程和影響。6.國家主席習近平勉勵大家,“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回首往昔,中華民族擺脫屈辱,終于站起來了,不斷追夢始于( )A.中國共產黨成立 B.抗日戰爭勝利C.新中國成立 D.三大改造的完成【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的知識點,應理解記憶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答】由習主席的講話:回首往昔,中華民族擺脫屈辱,終于站起來了,不斷追夢開始于新中國成立。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和把握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7.歷史譜寫著歌曲,歌聲凝聚著歷史。有一首歌唱道:“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讓我告訴未來,中國進行著接力賽……”。你知道中國人民“命運自己主宰”開始于( )A.三大戰役取得勝利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C.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D.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中國成立的知識點,重點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意義。【解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歷史,從此站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所以中國人民“命運自己主宰”開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故選:B。【點評】要求學生理解記憶新中國成立的知識點,重點理解其歷史意義。8.“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入侵朝鮮的同時,公然干涉中國內政。還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并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的城市和鄉村……”根據上述材料,說明我國抗美援朝是( )A.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B.挑戰美國權威的不明智之舉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鮮D.以抗美之名稱霸世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答】由題干材料“公然干涉中國內政”“還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并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的城市和鄉村”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的正義戰爭。故選:A。【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相關知識點。9.周恩來總理曾鄭重警告美國:“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歷時3年與鄰國并肩戰斗的勝利,使帝國主義不敢輕易作武裝侵華的嘗試。這表明這場戰斗( )A.使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B.保證了新中國土改的順利進行C.開拓了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D.為新政權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意義。【解答】根據所學知識,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主要有:第一,抗美援朝不僅給予朝鮮人民以有力的支援,而且對于保衛新中國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二,抗美援朝對于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第三,抗美援朝戰爭給予美國的干涉主義以有力的打擊和嚴重的警告,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第四,抗美援朝戰爭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故選:D。【點評】注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意義的識記。10.20世紀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農民們歡天喜地地說:“過去頭頂地主的天,腳踏地主的地,現在都成為我們的了”,“分了地,出了氣,翻了身,見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②得到了農民的擁護③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使農民獲得了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解答】土地改革在少數民族地區沒有開展,因而①不符合題意,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得到了農民的擁護,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重點掌握土地改革。11.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毛澤東說:“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從此站起來”是指中國實現了( )A.全境解放 B.社會主義 C.國家富強 D.民族獨立【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成立,應把握新中國成立的有關知識。【解答】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人從此站起來”是指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故選:D。【點評】解答本題要熟記新中國成立的有關內容。12.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讓農民產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A.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B.農民走上了集體化道路C.農村停產鬧革命 D.農村實行“大包干”【分析】本題以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意義。【解答】依據課本知識,1952年讓農民產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其內容主要有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了,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A選項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點。13.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與會代表認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這里的“工作”是指( )A.創建新中國 B.實現祖國統一C.進行土地改革 D.恢復國民經濟【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國民黨反動統治已被推翻,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為籌備建立新中國的成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為籌建新中國做了充分的準備。【解答】據“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與會代表認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可知,這里的“工作”是指創建新中國。為了籌建新中國,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新中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14.國畫《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為新中國誕生而作。畫面再現了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喜悅和對新生活的向往,生動地表達了新中華成立的意義。“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含義是( )A.中國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實現了民主共和B.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獲得了民族解放C.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當家作主D.中國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整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中國成立的知識點,重點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意義。【解答】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歷史,從此站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這是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視圖和對歷史資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重要歷史事件的意義。15.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被周恩來稱為“劇本”,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分析】本題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被周恩來稱為“劇本”,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為切入點,考查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成立的問題。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確定: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北平改名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新中國采用公元紀年。大會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為成立新中國做好了準備工作。故選:B。【點評】考查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6.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內容的主旨。根據圖中的內容,你認為最適當的標題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C.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相關知識的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解答】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和平解放西藏屬于新中國成立后鞏固新政權的措施。結合圖示中的文字可知,最適當的標題是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史實。17.1950年6月,新中國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時,全國糧食總產量由1950年的1.32億噸增長為1.63億噸,人均糧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長為285.2公斤。這從本質上反映出( )A.新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B.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推動C.土地改革促進了國家工業化建設D.生產的發展推動了新政權的鞏固【分析】本題考查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民生產性大大提高,解放了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解答】據材料“1950年6月,新中國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時,全國糧食總產量由1950年的1.32億噸增長為1.63億噸,人均糧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長為285.2公斤”可知,這從本質上反映出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推動。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民生產性大大提高,解放了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故選:B。【點評】本題掌握土地改革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18.學習歷史需要正確認識史實與結論之間的關系。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新中國的成立﹣﹣標志中國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B.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中國完成統一C.土地改革的完成﹣﹣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D.抗美援朝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屈辱【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歷史事件的前后因果關系。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各項歷史事件的意義入手解答。【解答】標志著中國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A不正確。西藏的和平解放不能說標志著祖國全部實現統一,只是祖國大陸得到統一,B不正確。我國1950年開始至1952年基本完成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發展,C正確。結束了我國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是新中國的成立,D不正確。故選:C。【點評】此類關于歷史事件前后因果關系的題很容易出錯,關鍵在于熟記歷史事件的意義。19.歷史譜寫著歌曲,歌聲凝聚著歷史。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B.轉戰陜北,斗智斗勇C.決戰平津,甕中之鱉 D.渡江戰役,一往無前【分析】本題以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解答】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著中國安全,中朝唇齒相依,唇亡齒寒。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抗美援朝的相關史實.20.下列圖片共同體現出的時代主題是( )A.反抗外來侵略 B.進行三大改造C.發展國民經濟 D.鞏固新生政權【分析】此題為圖片選擇題,通過圖片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概括能力。【解答】從圖片中觀察,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都是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所實行的重要措施,因此可概括為鞏固新生政權。故選:D。【點評】意圖片信息的解讀和概括。21.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并肩戰斗,反抗美國的侵略。當時率領志愿軍的司令員是( )A.朱德 B.彭德懷 C.林彪 D.毛澤東【分析】本題以“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并肩戰斗,反抗美國的侵略。”為背景主要考查學生對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知識的掌握。【解答】由分析可知考查的是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指揮聯合國軍入侵朝鮮。把戰火燒到了中國的國土上,新中國的安全面臨著嚴重威脅。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彭德懷總司令員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軍民一下,抗擊美國侵略軍。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22.“精準扶貧”是當前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重視“三農”的一貫原則,這一原則在建國初期最典型的表現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進行抗美援朝C.實行土地改革 D.開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后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答】據所學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1952年底,我國在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是我國關注“三農”問題的典型表現。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我國的土地改革。23.一位農民在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祖祖輩輩做夢都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有三畝、五畝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那有多高興啊……現在這個夢想實現了。”信中的“這個夢想實現了”是因為( )A.土地改革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人民公社化 D.農業生產合作化【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的認識。【解答】題文中農民給毛主席寫信,可判斷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聯系所學可知,1950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的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獲得土地的夢想得以實現,選項中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此題為材料型選擇題。考查學生閱讀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扎實掌握土地改革的主要史實。24.一首歌中唱道“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讓我告未來,中國進行著力賽……”你知道中國人民“命運自己主宰”開始于(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C.1950年10月1日 D.1921年7月【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解答】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所以中國人民“命運自己主宰”開始1949年10月1日。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的意義,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25.某記者在報道中寫到:“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材料中“消息”是( )A.渡江戰役的勝利 B.開國大典的舉行C.海南島獲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分析】本題以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為切入點,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的相關知識。【解答】由題干信息“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判斷是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大陸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二.填空題(共4小題)26.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民族實現大團結的標志性事件是 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西藏和平解放,注意識記這一知識點。【解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標志著祖國大陸實現統一,各民族實現大團結。故答案為:西藏和平解放。【點評】注意識記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27.1940年,彭德懷指揮的 百團大戰 ,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新中國成立后,在他的指揮下,取得 抗美援朝 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分析】本題考查彭德懷的事跡.彭德懷指揮了百團大戰和抗美援朝戰爭.【解答】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20余萬兵力,對華北地區河北山西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故答案為:百團大戰,抗美援朝.【點評】掌握百團大戰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意義.28.新中國成立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文件是: 《共同綱領》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共同綱領》.【解答】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故答案為:《共同綱領》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及《共同綱領》.29. 土地改革 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時間、內容和意義。【解答】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權得到鞏固;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建設準備了條件。故答案為:土地改革。【點評】本題主要掌握土地改革相關知識。三.材料題(共4小題)3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劉國慶說: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我的名字見證了那歷史性的一刻。(1)材料一中見證的“那歷史性的一刻”是指什么?“那歷史性的一刻”有什么歷史意義?材料二 雖然從實際情況來講,中國為了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建設。但是,中國獲取的戰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了美國勢力在中國周邊的擴張,給國家爭取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發展環境。當時的西方世界看到中國如此落后的一個國家,竟然敢出兵和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相抗衡,并且成功地迫使強敵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妥協。對此,西方媒體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世界軍事強國!西方國家在此后的國際事務中不得不考慮中國的態度。(2)材料二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哪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對我國有何重要影響?材料三 毛澤東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百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3)材料三中的“暴風驟雨”指什么?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和另外一件事共同鞏固了新中國,“另外一件事”是什么?【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都鞏固了人民政權。【解答】(1)據題干的名字劉國慶,結合所學可知,他見證的“那歷史性的一刻”是指開國大典。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2)據材料“西方媒體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世界軍事強國!西方國家在此后的國際事務中不得不考慮中國的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所述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遏制了美國勢力在中國周邊的擴張,為國家建設贏得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捍衛了中國、朝鮮的國家安全。(3)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三中提到的國家在農村推行了一項“暴風驟雨”試的改革,改革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分別是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結合所可知,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都鞏固了人民政權。故答案為:(1)開國大典;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2)抗美援朝戰爭。(或“朝鮮戰爭”)影響:①遏制了美國勢力在中國周邊的擴張,為國家建設贏得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②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或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③捍衛了中國、朝鮮的國家安全。(能回答兩個要點即可)(3)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點評】掌握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的過程和意義。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21年8月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眾2萬多人歡聚在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央代表團團長汪洋出席慶祝大會并講話。汪洋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祖國統一事業的重大勝利,是西藏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摘編自新華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藏和平解放有何歷史意義。材料二: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摘自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兩年零9個月”所指的具體時間,并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地位。材料三:1950﹣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對照表(單位:萬噸)年份 1950 1951 1952糧食產量 13213 14369 16392(3)根據材料三,指出1950﹣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概括這些歷史事件的共同作用。【分析】本題以表格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知識。【解答】(1)由材料一“年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祖國統一事業的重大勝利,是西藏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并結合所學知,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由材料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并結合所學知,“兩年零9個月”指的是抗美援朝的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根據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1950﹣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不斷增長,其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推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辦,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等。(4)綜合上述材料可知,這些歷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鞏固新政權,為經濟恢復和建設鋪平道路。故答案為:(1)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變化:不斷增長;原因;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推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辦,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等。(4)鞏固新政權,為經濟恢復和建設鋪平道路。【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知識。32.學以致用,探究感悟2022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72周年紀念日。請你結合所學知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說:“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材料二:如圖。材料三: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1)材料一中,毛澤東說的敵人主要指的是哪個國家?說說我國采取這一軍事行動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的兩位英雄分別是誰?你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哪些可貴的精神品質?(3)材料三克拉克簽訂協定是在哪一年?這個協定的簽訂標志著什么?(4)請你談談中朝人民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分析】本題以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抗美援朝的相關知識。【解答】(1)由材料一“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可知,毛澤東說的敵人主要指的是美國。我國進行抗美援朝的主要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材料二的兩位英雄分別是黃繼光、邱少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頑強的革命意志、自我犧牲的精神等。(3)材料三克拉克簽訂協定是在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標志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4)據所學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世界人民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勇氣和信心。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政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等。故答案為:(1)美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黃繼光、邱少云。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頑強的革命意志、自我犧牲的精神等。(3)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4)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世界人民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勇氣和信心。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政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抗美援朝的相關知識。33.歷史圖片是歷史場景的形象呈現,是歷史過程的真實記錄,結合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圖一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該事件發生在什么時間?(2)圖二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這個事件的指揮者是誰?這個事件結束的標志是什么?(3)圖三反映了我國建國初期的什么事件?我國實行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4)圖二與圖三之間有何內在聯系?【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相關知識的掌握。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土地改革運動的完成,有助于恢復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解答】(1)根據圖一和所學知識,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2)根據圖二和所學知識,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悍然派兵侵略朝鮮。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3)根據圖三和所學知識,反映了我國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國掀起了土地改革運動。(4)根據上述材料及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運動的完成,有助于恢復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故答案為:(1)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2)抗美援朝。彭德懷。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3)土地改革。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準備條件。(4)土地改革運動的完成,有助于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