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選修一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一、主干知識夏朝 商朝 西周 王朝 秦朝 漢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王位世襲制 內外服制 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 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文書制度 三公九卿中外朝制(東漢)尚書臺 三省六部制(程序性分權) 二府三司制(事務性分權) 一省制(中書省) 內閣制 軍機處商周政治制度特點:⑴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君主的權力有制約;⑵“國人”(平民)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⑶最高執政集團的權力雖不斷加強,但尚未實現高度集中地方制度 郡縣制度 郡、縣二級制→(東漢晚期)州、郡、縣三級制 州、縣二級制(設道監察,道州縣;藩鎮割據) 州、縣二級制→(改道為路)路、州(府)、縣三級制 省、路、府、州、縣的多級行政制度 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2、重點解讀1、兩漢至明清行政體制的演變:(1)中央行政體制:a.漢:①漢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②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設立中朝,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③西漢晚期以后,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④東漢時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長。b、魏晉:三省體制逐漸形成。c、隋唐:三省六部制:評價:三省職責明確,相互牽制,削弱相權,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并加強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體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d、宋朝:二府三司——中書門下,其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職權。 三司分宰相的財權,樞密院分宰相的軍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e、元朝:實行中書一省制,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相權加強。f.明朝:(1)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終結,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 (2)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上中央行政的中樞首腦。 性質: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機構,是內侍顧問機構,無決策權。 作用:加強了君主專制。g、清朝:軍機處 特點:簡、速、密。地位: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影響: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2)地方行政體制:a、西漢:郡國并行;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b、魏晉南北朝: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c、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d、唐朝:繼承隋制,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 ),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安史之亂后,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唐中期后,設節度使(州以上的地方軍政長官),逐漸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e、宋朝:改道為路,又將隋唐時期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路、府、縣三級制。f、元朝:形成省、路、 府、州、縣的多級行政體制;宣政院(西藏地區、宗教事務),中書省(腹里)。 意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加強了中央集權。g、明朝: 廢行省,設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原本行省權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h、清朝: 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軍政大權。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下設縣(州),相對較為穩定,形成省、府、縣三級級行政體制。第二課 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臘羅馬政治體制類型 最高權力機構 其他機構雅典 民主政治(公民民主) 公民大會(全體公民組成) 十將軍委員會(一年一任) 五百人議事會(抽簽產生,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 陪審法庭(主要司法機關)斯巴達 寡頭政治 公民大會(名義) 國王(國王世襲,軍事統帥) 長老會(終身任職) 監察官(主持大會,審判國王,一年一任)羅馬共和國 貴族寡頭政治 公民大會 執政官(二人/選舉/軍事統帥/一年一任/主持大會、元老院) 元老院(御任高官組成,終身任職) ***羅馬帝國 元首制(君主政治) 元首(皇帝)(最高立法者和法官,軍隊統帥) (執政官) (元老院) ***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基本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君主把征服的地區分封給兒子和隨從形成,封主是封君,得到土地的是封臣。重要特征 世俗王權與教會權力長期并(二元制權力) 早期 相互支持: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靠國王維護權威14世紀后,王權加強 法國:三級會議召開,支持國王,標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英國:14C中期議會權力逐漸加強,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三、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演變時間 重大事件 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1688年 光榮革命 事實上確立議會權力大于國王1689年 《權利法案》頒布 君主立憲制奠定基礎(確立)1721年 責任內閣制形成 君主立憲制進一步發展(國王“統而不治”)1832年 議會下院改革 工業資產階級更多地進入議會(貴族民主制向工業資產階級民主過渡)19C后期 議會兩次改革 成年男性獲普選權(公民民主得到發展)四、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1)建立:《權利法案》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建立英國法律由議會制定,國王無權廢止;議會定期召開;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收新稅、招募常備軍。(2)完善:內閣制度的逐漸形成(18世紀),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國王的權力限于任命議會多數派領袖出任首相,并批準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美國:總統制共和制——1787年憲法標志著美國共和制的確立①聯邦制原則:聯邦政府對外代表國家主權,擁有憲法明確規定的權利,各州擁有一定的自治權。②三權分立原則:總統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國會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力。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法國:議會制共和制——1875年憲法標志著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法國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行使。總統任期七年,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五、英美法的代議制比較六、中古西歐政治制度的代表(1)法國:等級君主制①背景:歐洲的分裂割據狀態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王權與教會沖突不斷。②三級會議:由教士、貴族、城市代表組成。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進一步強化了王權。(2)英國:議會君主制①《大憲章》的簽署:13世紀初,英王約翰奉行的內外政策失敗,遭到貴族、騎士和市民反對。《大憲章》限制了國王任意征稅的權力,國王不得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肯定了國王的合法地位與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保障封建主的特權,并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的利益。②議會的召開: 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一、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時 間 政治體制(政治狀況=政況) 結果(意義或特征)1912.1—1913年 政體: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制政況:政黨政治開始嘗試,議會選舉 國民黨議會選舉大勝,但發生“宋案”;國民黨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1913—1916年 政況:袁世凱強迫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然后解散國會,開始獨裁統治;1915年宣布稱帝。政體:民主共和制走向君主帝制 革命黨人發動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運動,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1916—1927年 政體:民主共和制名存實亡;政況:政局混亂不堪,北洋軍閥混戰、割據 1926年國共領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928—1948年 國民黨一黨專政的“訓政”時期(國民黨的黨代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政權,黨的中執委領導五項治權) (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統治)1948—1949年 國民黨獨裁的“憲政”時期(國民黨包辦國民大會,選舉正副總統) 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代表的政權,最終被推翻1931—1934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江西瑞金),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是中共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1937—1945年 抗日民主根據地政權(三三制原則)(各級參議會,邊區政府) 鞏固擴大了抗日根據地(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1947—1949年 解放區設置行政區(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下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 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9---- 四大民主制度(人大、政協、民族、基層) 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二、中共在建國前制度上的探索土地革命時期(1)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抗日戰爭時期(1)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2)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①措施:a.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以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b.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c.根據“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 ②評價:鞏固了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解放戰爭時期(1)行政區的建立——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確立時間 法律依據 發展史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1954年確立;②57年和文革破壞;③1982年全面修改《憲法》,人大制度完善(直選到縣,差額選舉,五年任期,省人大制定地方法規等)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949年 《共同綱領》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1949年確立;②1956年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八字方針; ③改革開放后,進一步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共同綱領》 ①1949年規定;②1954《憲法》具體規定;③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納入法制軌道。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998年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依據憲法和法律,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制度。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變法和改革 背景 內容 影響商鞅變法 ①歷史上大變革時期;②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③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④兼并戰爭不斷。 ①經濟上: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②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 ①打擊了貴族特權;②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發展;③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 1)內遷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2)前秦統一北方但迅速瓦解;3)北魏重新統一北方;4)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災難,在長期沖突與交往中,民族融合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①前期(在其祖母馮太后的支持下):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②后期(親政后):遷都洛陽、易服飾、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 ①鞏固了北魏政權②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北差距;③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王安石變法 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 王安石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 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終被廢止。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張居正改革 ①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②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 措施: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剪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 評價: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但他死后改革措中斷。二、近代中國的改革近代改革 背 景 內 容 影 響戊戌變法(1898年) ①甲午戰爭失敗,一些愛國之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②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③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如: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 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②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抨擊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人民覺醒;③變法的失敗,證明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行不通的。清末新政(1901--) 統治危機日益嚴重(目的: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 ①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文教)②編練新軍(軍事)③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經濟) ①進步性: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近代化發展;②局限性:新政并沒有使清朝擺脫內外困境,很快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 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和教育等各個方面。 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結果以失敗告終。三、新中國的重要改革重要改革/時間 內 容 指導思想 作用或成就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 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1949—50年代) 毛澤東思想 ①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 ②實現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對農業、手工業(合作社)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贖買政策)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毛澤東思想(《論十大關系》) 在短時間內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1978年底--) 改革: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②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③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放:①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地中心城市;②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鄧小平理論 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①經濟增長速度快(年均增長9%以上);②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達到15%以上);③我國基礎建設成就顯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④我國外匯儲備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國現在是世界制造業、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和外資流入第二大國,⑤多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以上。深化改革(2012年以來,十八大以來) 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 “引進來”到“走出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