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空氣》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了解空氣的組成。2.了解混合物與純凈物的概念。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從化學角度認識生活中的物質的意識。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描述能力和對現象的解釋能力。3.培養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情感目標:1.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好奇心,培養對化學學習的興趣。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主動與人交流溝通的意識,感受融入集體帶來的快樂和進步。3.通過空氣發現史,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精益求精、堅強毅力的科學精神。重點:空氣的主要成分。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難點:正確觀察實驗現象和分析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混合物與純凈物概念的初步建立。【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說它寶貴到處有,動物植物離不了。課題1 《空氣》(設計意圖創設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動1:空氣在哪里?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小組交流后,派代表發言。學生們各抒己見,想出很多的方法。例如,空瓶子倒扣在水中,水進不去;用飲料瓶在水槽中裝水看到冒出氣泡證明空氣的存在;將海綿放入水中擠壓能冒出氣泡來證明空氣的存在; 用塑料袋捕捉空氣;用手扇風證明空氣的存在......(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將抽象問題具體化的理性思考和探索精神。)以上事實說明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中含有哪些氣體成分呢?如何證明這些氣體的存在?活動2:你對空氣知道多少?學生各抒己見。主要觀點:空氣是無色、無味、氣體(常溫下)。可以供給呼吸,可以支持燃燒。(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化學狀態。也是從生活走進化學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意識。)活動3:空氣的發現史。學生閱讀教材和投影資料。資料介紹空氣的發現史,介紹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錫為科學奮斗的精神。(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刻苦努力的精神。初步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學生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活動4:請從化學撲克牌中找出空氣中含有的物質的撲克。學生們能找出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撲克牌,沒有找到的自制卡片(惰性氣體撲克牌中沒有)。(設計意圖:通過撲克牌讓學生直觀體會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這是初中化學的第一個概念,初中學生建立這個概念是困難的也是重要的)他們在空氣中的含量一樣多嗎?通過閱讀教材按含量多少排列起來。活動5: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1)展示實驗所需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a、有關儀器的名稱。b.集氣瓶中有物質嗎?。(2)教師演示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學生注意觀察并記錄紅磷在瓶中燃燒的現象;記錄火焰熄后、打開止水夾觀察到的現象;判斷空氣中氧氣的大致含量。(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范表達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問題: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以及你的分析與同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來分析:A、紅磷為什么能夠在集氣瓶內燃燒?B、燃燒停止后,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為什么會倒流?小結: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活動6:小組合作,討論、思考下列問題:A、該實驗裝置中,如果燒杯中的水足量,請問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B、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如果實驗時集氣瓶中的水位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提高:展示視頻對比實驗,用木炭代替紅磷,并啟發學生猜測實驗現象是否與前者相同。(設計意圖:對實驗現象進一步地分析、探索,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課堂練習(略)本課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空氣有了哪些認識?小組內說一說,然后每小組派代表發言。(設計意圖:學生回憶本節內容,教師巡視解決疑惑問題)空氣是混合物,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氣、氮氣、稀有氣體及其他雜質等。課后作業:了解空氣的用途和保護【板書設計】課題1、空氣一、空氣的組成(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2)空氣的組成(體積分數) 混合物與純凈物氮氣78%、氧氣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氣體0.94%、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