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酸堿鹽化學性質復習課》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一是常見酸的有關知識,二是常見堿的有關知識,三,鹽得有關知識,四,將酸堿鹽化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特別是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是考試的常考點,也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化學下冊的一大重點知識,酸堿鹽部分的知識因其知識點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緊密而成為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而和酸堿鹽有關的考題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題中有不少題型是利用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并結合酸堿鹽中的特殊沉淀來解題的。學生在做酸堿鹽的題目時,不懂得自覺利用酸堿鹽的性質規律分析題目,或者做出來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過程。所以這節酸堿鹽的復習課讓學生分成三隊,分別代表酸堿鹽,以第一人稱出發,充分介紹自己和同伴。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入手,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潛力。旨在幫助學生梳理酸堿鹽部分的知識點,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解題時能從酸堿鹽的共同的化學性質入手,將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應用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點和具體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在解題時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二、學情分析在新課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對酸和堿的有關知識已有了基本了解,但還沒能系統掌握酸和堿的化學性質.通過本節課的復習旨在一方面讓學生系統掌握酸堿鹽的性質;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三、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回顧,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將酸與堿的通性加以對比,能更好的記憶與識別其特點,并加深對此內容的掌握。3、通過復習讓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一般規律:由個別到一般,微觀決定宏觀,通過現象看事物微觀本質。(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總結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和學習方法,2.通過酸堿鹽的復習,分析對比其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學習的一些規律,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教育,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的過程和樂趣。2. 讓學生感受到化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化學。培養學生觀察酸堿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再從社會視角分析,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更加努力的學好化學。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酸堿鹽的概念,通過常見的酸堿鹽的性質進行對比總結,歸納出酸堿鹽的通性,培養學生對類似酸堿鹽的性質進行推測的知識遷移能力。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歸納酸堿的化學性質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五、教學方法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六、教學手段課件展示圖片、視頻七、學法指導課前認真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積極思考、及時進行階段自測。即:“望”、“聞”、“問”、“切”四步教學法.八、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復習導入 (1)由歌曲《酸堿鹽之歌》,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復習內容是酸堿鹽的性質和用途。(2)教師將全體學生分成三大類,分別代表酸、堿、鹽方隊,請同學們各就各位。(3)宣布比賽規則。答對一題得一分,答錯一題扣一分。(評委:老師。記錄員:兩位學生) 觀看大屏幕,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分隊,各就各位。 從歌曲導入新課。意在通過熟悉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酸堿鹽在生活中的位置,開門見山提出本節課復習目的。復習過程 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復習之旅第一站:酸堿鹽自我介紹(簡述定義)。 獨立思考,各排代表完成自我介紹。 對酸堿鹽的概念進行復習檢測。酸堿鹽常見家庭成員介紹,這樣可以從個性推廣到共性,幫助我們認識某一類物質的一般性質。 小組討論,完成 通過硫酸、鹽酸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以及氯化鈉、碳酸鈉的認識,檢驗常見酸堿鹽的性質用途知識掌握的程度。硫酸銅 鹽酸 氫氧化鈉 氯化銨 氫氧化鋇 氯化鎂 碳酸 氨水 碳酸鈉 思考、回答。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及歸納總結的能力。各小組將推廣總結各自的共同化學性質,所用到的物質以硫酸和氫氧化鈣和氯化鈉為核心畫出脈絡圖。以上涉及到酸堿鹽的很多反應,請同學們將化學方程式整理到練習本上。 小組討論,完成各小組闡述各自的性質。 創造了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并讓所有同學參與到討論、練習的過程中。接下來請同學們進行互評,尋找一下對方還沒挖掘的性質和用途,以及對方的缺點。 回憶酸堿鹽的通性。加深學生對酸堿鹽知識的理解 全面深入總結出酸堿鹽的通性,復習學過的知識。教師點評:酸、堿、鹽的通性。總結復習 思考,傾聽。 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不僅僅實驗室中有化學,我們的生活中有著更多的化學。接下來進入復習之旅第二站:生活中的化學。投影問題:如何區分廚房中的純堿和食鹽。 分組討論,探究碳酸鈉和氯化鈉的鑒別方法。 通過碳酸鈉和氯化鈉的鑒別,讓學生練習利用鹽的化學性質進行碳酸根和氯離子的鑒別。廚房中有酸堿鹽,下面的魔術中也有酸堿鹽,你能猜出它們都是什么嗎?你的謎底是一種嗎?(向滴加酚酞的氫氧化鈉的溶液中滴加鹽酸溶液的實驗)透過現象看本質:酸堿鹽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其實就是酸堿鹽中的離子在水溶液中結合生成氣體、沉淀和水的過程。 思考,討論。了解酸堿鹽反應過程中的離子反應。 引導學生多角度的考慮問題,酸堿鹽的宏觀性質其實是由微觀離子的反應決定的,引導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其實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你都知道嗎1.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洗廁所用鹽酸中和2.因為酸雨增加了降雨區和湖泊的酸度,連帶奪走了土壤里的基本養分。因此,為了彌補這種情形,農夫在他們的田里撒石灰粉(氫氧化鈣)石灰是能中和酸性的堿性物質,所以在土壤中撒石灰可以減少土壤中的酸性。而將石灰撒在湖泊和土壤中,可刷減少酸雨對湖泊與土壤的破壞,但是并不能賭塞污染源。3.當我們將食物吃進胃里后,就會與胃腺分泌的胃液到處旋轉。而胃液內含有一種叫做鹽酸的強酸,而當此強酸過多時會侵蝕我們胃壁則發生胃痛,此時我們吃的胃藥中成分含有俗稱為小蘇打(碳酸氫鈉)等堿性物質,來中和胃中過多的鹽酸。酸堿中和后,胃痛即漸漸退去。4.被蜜蜂或螞蟻整到,用肥皂洗一洗患處,就比較不會痛了。這是因為蜜蜂刺到我們,其刺里分泌物含有酸性物質,因此我們用堿性物質碳酸氫鈉之類的堿性物質,如:肥皂可以中和這種酸性物質,而使得痛感得以減緩。不過,一般的蜜蜂的刺都是含有酸性物質的,但黃峰的刺卻是帶有堿性物質的,因此若是被黃蜂的刺刺到,千萬不要再用堿性物質去擦拭,必須用檸檬汁或醋之類的酸性物質來中和。 思考,回答。 體驗化學來自于生活。工農業生產中也處處離不開化學。接下來我們進入復習之旅第三站:工農業生產中的化學。投影片段:這是海邊堆積如山的貝殼,它的成分是哪種化學物質,怎樣才能變廢為寶,為人類所用? 回憶碳酸鈣的化學性質。熟石灰的生產流程。完成化學方程式。 利用熟悉的貝殼引出化學在工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你們知道我們生產出的熟石灰都有有什么用途呢?總結:熟石灰的應用遍布工業、農業、生活、建筑以及國防,小小的貝殼通過我們的化學變化搖身一變變成了真正的寶貝。這些都是化學的功勞,也是對我們研究化學最好的回報。 思考,回答 復習熟石灰的用途。樹立認真學習化學,讓化學更好的造福于人類的信息。我們學過海水制鎂,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鎂,其中熟石灰功不可沒,你能畫出海水制鎂的流程圖嗎? 畫流程圖,小組交流。 同時也考察了學生對畫流程圖的基本功掌握熟練程度。離開了制鎂廠,我們來到了硫酸廠,眾所周知,硫酸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廢氣和廢水產生,如果任其肆虐,我們的生存環境就要被大大破壞 討論,思考。 通過廢氣廢水的處理,讓學生樹立環保的意識。其實我們身邊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的不止這些,古詩《石灰吟》反映哪幾個化學方程。投影問題。 討論,回答 古詩也能用化學知識解釋,引發學生探究興趣。分享成果 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聽講,回顧,體會,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課堂作業 【鞏固性作業】:必做題(全體同學)【拓展性作業】:選做題(A組做1.2題 B組做3.4題) 檢測能力 自我評價板書設計九 、板書設計使紫色 石蕊試液變紅色, 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酸的化學性質 酸+較活潑金屬→鹽+氫氣酸+金屬氧化物→鹽+水(除銹)(用于金屬表面除銹)酸+堿→鹽+水(中和反應)(處理工廠廢水、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過多)酸+鹽→新鹽+新酸(酸是碳酸則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堿的化學性質 堿+非金屬氧化物→鹽+水(吸收酸性氣體)堿+酸→鹽+水(中和反應)堿+鹽→新鹽+新堿鹽的化學性質 鹽+酸→鹽+酸可溶性堿+可溶性鹽→ 新鹽+新堿金屬+可溶性鹽→金屬+鹽(曾青得鐵則化為銅)可溶性鹽+可溶性鹽→ 新鹽+新鹽十、教學反思:通過《酸堿鹽復習課》的教學,讓我體會到聯系生活實際,利用課件等手段的確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比分析,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系統化。從總體上看,我認為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復習課預期目標,即:充分挖掘教材,在實踐中促進學生發展,課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師起著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學生主體作用也有所體現。此外,我能時刻關注并追隨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活動,及時有目的地組級學生相互覺流初討論,巧夠引導總結。點撥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達到師生互動、主動構建的目的。我認為不足之處:1、討論問題過細,花費時間較長。說明什么時候探究、什么時候討論,要探究多長時間,討論什么問題、討論多長時間等,需要調整,思考的問題。2、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積極作用。注意從學生熟悉的事實入手,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應引導他們學會對比分析,增強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化學知識在車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關注人類面臨的化學問題做出判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本節課教學過程中,采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通過觀察、對比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并在學習結束后,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