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中考歷史三輪沖刺之考前必背75個答題規律第一部分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1、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個核心:王權。兩種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2、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1)宗法制是依據血緣關系親疏來確定權力和財產繼承權的制度,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是分封制的原則;(2)分封制與宗法制相互配合,成為維護西周政治等級制度、穩定社會秩序的兩大支柱,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其包含兩方面:(1)專制主義是就決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個人專斷獨裁,帝位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2)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是指中央統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完全服從于中央。一個集中:即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兩對矛盾: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四個發展階段:秦漢確立發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強——明清強化。4、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發展趨勢:宰相數量由一相制發展到多相制;相權由一相獨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門不斷分割相權;宰相制度最終被廢除。5、選官和監察制度一個根本目的:強化皇權統治。兩個層面:選拔官吏和監察百官。三個趨勢: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推薦演變為考試選拔;選拔形式日趨嚴密,趨向制度化。6、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1)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文化交流和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為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2)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3)遼宋夏金元時期:戰爭頻繁,民族政權并立,促進了民族交融。封建生產方式逐漸向邊疆地區擴展,周邊各族迅速封建化。7、秦朝、隋朝和元朝的相同點(1)都結束了分裂,實現了統一;(2)都進行了制度創新,加強中央集權,影響了后世,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朝的科舉制、元朝的行省制;(3)統治時間短,都為后世的統治提供了經驗教訓;(4)都有重大工程設施的修建,如秦朝的靈渠和長城,隋朝和元朝的運河;(5)都擴大了中國的疆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8、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1)小農經濟是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2)精耕細作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3)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9、古代商業的發展一個政策:重農抑商。兩個方面: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三大特點:商人社會地位低,商業發展艱難曲折;受制于農業的發展;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四段歷程: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現)——秦漢隋唐(重農抑商政策;坊市嚴格分開,對外貿易發展)——宋元(商業經濟繁榮;坊市界限打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明清(城鎮商業發展;出現商幫;閉關鎖國)。10、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2)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課以重稅,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的積累和國內市場的擴大。(3)長期以來抑商和歧視商人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4)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11、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性質、政策對社會轉型的影響(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往往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和采取“倍償其價”的方法,政府在貿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中外貿易的持續發展。(2)明清時期對外貿易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限制了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的轉型。12、“百家爭鳴”中各主要學說的現實價值(1)儒家:“仁”“禮”等思想,有利于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等;(2)道家: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3)法家:“以法治國”等法治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4)墨家:啟示當今社會要反對戰爭、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對構建和諧社會,選拔優秀人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5)兵家:對我國軍事理論的發展有借鑒和指導意義。13、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演變(1)諸子百家思想觀點: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禮治”或“德治”,即指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仁政”。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國”,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法令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秦漢以后統治者的修養生息政策正是這種治國思想的體現。(2)演變: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思想在不同時期分別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張,雖被采納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來看,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取二者之長、棄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①秦統一中國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②西漢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無為而治”和墨家節儉的思想。③西漢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現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統”,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模式。④漢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視,逐漸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學;隋唐科舉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墨家“選賢舉能”的思想。14、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1)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2)在科技應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并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意識。(3)我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影響深遠。15、古代文學藝術發展的趨勢和原因(1)趨勢:日趨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識增強。(2)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加強;商品經濟發展。第二部分 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1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指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1)時間: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2)表現:①在政治上仍然是封建統治,但是國家主權遭到列強的侵犯,如列強在中國開設通商口岸,租借或占領中國領土、在中國攫取特權等;②在經濟上依然是小農經濟占據主導,但是受到西方工業生產方式的影響,采用機器生產。如洋務運動。17、鴉片戰爭戰敗的啟示(1)閉關鎖國導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2)挨打必須思變,思變才能崛起;(3)要樹立憂患意識,培養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感。18近代化:包括政治上民主化,即從封建專制統治向近代法治、民主轉變。如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邦制民主共和政體等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經濟上工業化,表現為進行工業革命,即由原來的手工生產向大機器生產轉變;思想文化上科學化、大眾化,而不是封建迷信等,表現為民主、科學等觀念傳播,大眾文化和教育發展等。易錯點撥 京師同文館創辦于洋務運動時期,京師大學堂創辦于戊戌變法時期。19、近代列強侵華的方式和危害(1)方式:①軍事侵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②政治侵略:通過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辛丑條約》(1901年)等不平等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③經濟侵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賠款、設廠筑路。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傳入中國,泯滅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2)危害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領土主權破壞: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大片領土,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破壞: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領海主權、關稅主權喪失、獲得在華駐兵權。②經濟上: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傾銷商品、掠奪中國原料,輸出資本,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文化上,毀滅中華文明遺產,如火燒圓明園。④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還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20.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加強海洋防衛的重要性。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的歷史,可以看出武器裝備發展停滯,中國放棄和喪失了制海權,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重要戰略原因。因此,重視武器裝備的發展,加強海防,對于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21. 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清政府是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資是中國政府主動實施的,是互贏互惠的。22、農民階級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中的特點(1)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①含義:受地主階級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具有革命的要求。②表現:太平天國運動首次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務,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美夢。(2)農民階級具有落后性①含義:由于農民小生產者的階級局限性,難以提出科學合理的革命綱領以指導其革命。②表現:《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資政新篇》的不切實際性;“扶清滅洋”口號的盲目排外性。23、“六個第一”巧記辛亥革命(1)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2)第一次提出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3)建立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4)頒布亞洲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5)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6)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歷史巨變,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4、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我國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被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5、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何處?(1)新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無產階級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2)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3)新的革命前途:社會主義。26、在巴黎和會上,中國是一戰的戰勝國,為什么主權仍被侵犯?你能從中得出什么結論?獲得什么啟示?(1)原因:中國是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列強侵略的對象;(2)結論:“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3)啟示: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7、國民革命(國民大革命):是指發生于1924~1927年,在國共兩黨的共同領導下,國共兩黨及其他革命力量聯合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27年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28、工農武裝割據: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其中,土地革命是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據地是戰略基地2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的探索特點(1)從最高綱領到最低綱領(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2) 從以城市為中心到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國共十年對峙)。(3) 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展抗日戰爭)。(4)從農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戰爭)。30、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四個轉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形成工農武裝割據理論);(2)最高決策由錯誤到正確。(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八七會議的正確決策;“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遵義會議的正確決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瑞金→延安);(4)中國時局由內戰轉移到“外戰”。(1927~1936年內戰→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3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發起和領導的,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爭取民族解放而結成的除親日派、漢奸以外的全民族的廣泛聯盟。3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體現。(1)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最早組織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以局部抗戰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2)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誠心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3)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游擊戰爭戰略戰術,為全民族抗戰指引了勝利方向;(4)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后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取得最終勝利作出巨大貢獻;(5)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對抗日戰爭勝利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寫下了壯麗的歷史篇章。33、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認識(1)三次發展機遇: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放松。(2)四個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外國侵略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國民政府的政策。(3)五個發展階段:“春”:甲午戰后的初步發展和一戰期間的“短暫春天”;“夏”:1927~1936年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較快發展;“秋”:抗戰時期遭到沉重打擊;“冬”:解放戰爭時期陷入絕境;“新生”: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4)分布結構:“弓箭”結構——主要分布在自然經濟解體程度比較高的沿江、沿海地區。(5)兩個影響:一是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二是為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思想進步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和階級基礎。(6)三個障礙: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封建勢力、官僚資本主義。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34、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認識(1)一條主線: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和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變化而變遷。(2)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物質生活的變遷;二是生活風俗習慣的變化。(3)三大因素影響:一是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會近代化最早的發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經通商口岸逐漸向中國內地輻射;二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近代物質生活和風俗的變遷提供了物質基礎;三是維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政治思想運動的推動。(4)四大表現:一是社會物質生活方面,即服飾、飲食、住宅的變化;二是社會風俗和思想觀念方面,即婚喪嫁娶、社會禮儀的變化;三是交通、通訊工具的變化;四是大眾傳媒的變化。(5)結論: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是伴隨著西方入侵、西方的社會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變化的,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35、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認識(1)一個主題: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之路。(2)兩個特點:向西方學習的層次不斷深入,逐漸突破封建思想束縛,中國人思想不斷得到解放;先進理論在革命實踐中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發展。(3)三個層面:器物層次——制度層次——思想文化層次。第三部分 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36、“新紀元”的內涵(1)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①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成為一個舊時代結束的標志;②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人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歷程。這是一個新時期開始的標志;(2)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①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翻了身,成為國家的主人,開始主導自己的命運;②主權獨立的中國,開始真正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愿,國際政治地位逐漸提高。37、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原因(1)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2)國內人民的大力支持;(3)志愿軍戰士和朝鮮軍民的相互合作與英勇戰斗;(4)戰爭的正義性和蘇聯的援助等。公私合營與贖買政策a. 公私合營:(1)國家和私人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國家代表居于領導地位。(2)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b. 贖買政策:新中國成立后三大改造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即國家有償地把資本家個人的企業收歸國有,將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1)1953年,黨中央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要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一化三改”;(2)“一五”計劃主要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工業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變革社會生產關系,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原料、勞動力、資金不足等問題,為滿足工業化正常進行的需要而開展的。三大改造發生在“一五”計劃期間。40、對中國現代政治建設的認識(1)兩種社會形態: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2)兩個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兩部憲法:《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4)四大制度: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基礎。②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是指導思想,政治協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協商會議是基本組織形式。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團結在祖國大家庭內,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制度。④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改革開放新時期出現,直接民選,落實“依法治國”方針。41、我國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開始的原因(1)農民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主要關注的問題,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2)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十分落后,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可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只有提高農村生產力,糧食產量提高,才能更好地發展城市經濟。42、改革開放的實質是什么?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質: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由之路:(1)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積累下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后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2)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后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43、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重要歷史轉折:(1)生死攸關的轉折: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從衰敗到振興的轉折: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3)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點。44、“一二三” 理解現代中國的外交(1)一個政策和宗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2)兩大貢獻: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提出“求同存異”方針。(3)三個時期:①奠基時期(50年代):“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方針,步入國際舞臺;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②拓展時期(70年代):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恢腥瞻罱徽;4蜷_外交新局面。③創新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全方位外交,積極參與聯合國活動,致力于地區合作。45、對中美關系的認識和啟示(1)認識: ①中美關系正常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②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和長期對抗的國家,可以“求同存異”,發展友好合作關系。(2)啟示:中美之間要增進了解,增強互信;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加強合作,互利共贏。46、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發展歷程: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理念。2015年9月,習近平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強調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2)內容: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關系;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47、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1)當前的國際環境存在著不安定的因素,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和民族矛盾等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國內的社會治安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所以,建立穩固的國防,是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保護人民利益的決定性力量,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之一;(2)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能夠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爭取和平的環境,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提供有力的保障;(3)國防事業的發展、國防力量的強大要以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為基礎,因此服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局,是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前提。48、現代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階段線索(1)過渡時期(1949~1956)①含義: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②三項舉措: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三大改造。③一個創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政策。④兩個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生產力)和改造(變革生產關系)并舉。⑤三項成果: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單一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確立。(2)曲折前進(1956~1978)①一條主線: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②兩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針。探索失誤: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革”。③三個“一”:一個轉變:工作重心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階級斗爭為綱”;一個錯誤:“左”傾錯誤惡性發展;一場浩劫:“文革”。④四個經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客觀規律;生產關系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不照搬外國經驗。(3)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五個轉變①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單一公有制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國民經濟協調穩定的發展。⑤從學習蘇聯模式到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9、20世紀三次巨變、三大偉人、三大理論(1)三次巨變: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2)三大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3)三大理論: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第四部分 世界古代的政治、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50、人類早期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及其原因(1)地理環境特點:早期人類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都發源于大河流域;(2)原因:①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②大河上游高山積雪的融化,導致河水的定期泛濫,泛濫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1)從政治機構的設置來看,有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體現了人民主權這一特征。(2)從運作方式來看,通過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證了每一個公民都有執掌最高權力的機會,即輪番而治。52、羅馬法的演變及影響(1)一個趨勢:隨著羅馬國家的發展,羅馬法不斷發展完善。(2)兩個轉變:由習慣法到成文法,《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誕生;由公民法到萬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體系最終完成。(3)三大核心:維護奴隸制;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4)四大影響:①穩定了羅馬的統治;②對近代歐美國家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③現代許多國家法律制度和原則的源頭;④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工具。53、西歐封建社會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不同(1)西歐封建社會長期處于分裂狀態;而中國封建社會長期處于統一狀態,分裂是暫時的;(2)在西歐封建社會,神權大于王權,而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大于一切;(3)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晚約1000年。54、中世紀: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的封建統治社會時期。該時期內,政治上,基督教教會權力高于國王權力,教會與世俗君主共同統治人民;思想上,宗教神學占據統治地位;經濟上,莊園和工場手工業興起,工商業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55、拜占庭帝國興衰的啟示:不能只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就,要在現有成就的基礎上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居安思危,不斷創新,才能有生機和活力,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第五部分 世界近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近代西方56、如何正確理解“哥倫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義基礎上的客觀的歷史進步性”?(1)具有野蠻侵略的非正義性:隨著哥倫布的航行,歐洲殖民者接踵而來,給美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造成了該地區的長期落后。因此,哥倫布航行具有野蠻侵略的非正義性;(2)具有歷史進步性: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為美洲由原始社會步入近代社會創造了條件,使世界由分散開始連為一個整體。57、為什么說“法國大革命既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又是整個歐洲范圍的革命”?(1)法國大革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徹底的一場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法國大革命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2)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和形式都為以后各國的革命、改革提供了范本,總結了經驗。58、資產階級代議制統一性的表現(1)一個核心:代議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代議機構(議會)。(2)兩種政體: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3)三項原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4)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實行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59、17、18世紀英、美、法較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共同因素: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思想解放的影響;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人民群眾的作用;法律的保障; 資產階級政治家的作用等。60、19世紀至今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四次飛躍(1)第一次飛躍是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2)第二次飛躍是理論到實踐到理想的實現。①理論到實踐:巴黎公社;②理想變現實:俄國十月革命。(3)第三次飛躍是一國到多國的實踐。①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②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4)第四次飛躍是由傳統模式改革即蘇聯、東歐改革到現代模式改革即中國改革的轉變。61、近代不同歷史階段西方殖民擴張的特點(1)15世紀末至18世紀晚期:擴張主要是為了掠奪金銀財富,積累資本。手段具體包括搶劫財富、販賣黑奴、欺詐性貿易等。(2)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目的是為了拓展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以適應本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手段主要是發動侵略戰爭和輸出廉價的商品。(3)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目的是為了各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需要,積極搶占資本輸出的場所,手段主要是資本輸出、掀起瓜分狂潮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62、用“一、二、三、四”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1)一個實質:資本主義初步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2)兩重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迅猛發展;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但客觀上有利于推動其社會進步。(3)三個動力:根本動力是工業革命;政治動力是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確立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為開拓世界市場提供了政治條件;直接動力是殖民擴張。(4)四個階段:①以新航路的開辟為標志的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階段;②以早期殖民擴張為標志的世界市場的拓展階段;③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標志的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階段;④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標志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階段。63、“一、二、三、四”總結文藝復興運動(1)一個核心和中心:人文主義和意大利。(2)兩個階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3)三個領域:文學藝術領域、自然科學領域、思想領域。(4)四方面影響:思想解放,挑戰天主教權威;推動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解除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枷鎖;容易導致個人私欲膨脹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64、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1)思想觀念變化。文藝復興——深刻的思想運動導致人們觀念的根本變革和思維方式的革命,進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2)社會的進步促使人的尊嚴得到了尊重,人的價值和人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茖W與科學家受到尊重。(3)科學技術的繼承與科技的融合??茖W是技術的源泉,技術是科學發展的體現??萍及l展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生產經驗的積累和技術能力的提高為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4)商品經濟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市場需求,是技術變革的動力。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是技術變革的保證。(5)創新文化的建立為重大技術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新文化的特征是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遵循嚴格的邏輯推理及縝密的數學、實驗驗證的科學方法。(6)科學家的個人品質??茖W家在極端專制黑暗的歷史條件下的大無畏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也是必要的條件。65、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1)人文知識有利于人的道德修養的提高,推動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促進科學發展;(2)科學知識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為思想解放創造條件;(3)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社會進步。第四部分 世界現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66. 羅斯福新政也稱為“3R新政”(1)Recovery(復興):采取的舉措是恢復銀行信用和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2)Relief(救濟):采取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賑”,投資新建大量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3)Reform(改革):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67.羅斯福新政“新”在哪里?(1)新的理論和政策。當時資本主義國家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主要依靠市場進行調節,無序、盲目競爭加劇。在此情況下,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倡導政府要干預經濟,把經濟發展納入有序的軌道中。羅斯福新政實踐了這一理論。(2)新的特點。盡量避免采用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同時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3)新的起點。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迅速推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并向資本主義世界推廣,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68、蘇聯(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經濟政策調整(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經濟建設經歷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集體化、工業化等政策,最終確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這種模式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或弊端,成為后來蘇聯、東歐劇變的歷史根源。(2)針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戰后蘇聯多次進行改革。赫魯曉夫改革主要側重于農業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側重于工業方面,二者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爾巴喬夫制定經濟發展的加速戰略,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以蘇聯解體而告終。69、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發展、演變(1)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取代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資本家占有所有生產資料,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工人被嚴格地組織在工廠里,成為依附于機器的雇傭勞動者。資產階級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自由資本主義在西歐和北美發展起來。其經濟思想是自由主義政策。(2)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企業組織形式逐漸向股份公司轉變,激烈競爭促進了企業的合并,私人壟斷組織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基礎。其經濟思想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思想。(3)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下,美國政府推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二戰以后,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各國政府紛紛大力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長足的發展。國營企業的產生與發展、社會福利政策的普遍實施、財政與金融政策的宏觀調控等等,使當代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其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70、對“冷戰”局面形成的認識(1)三個原因:直接原因——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雙方爭霸、擴張產生矛盾;主要原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根本原因——國家利益的爭奪。(2)三個對峙:政治上,“杜魯門主義”與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軍事上,北約與華約。(3)四個過程:雅爾塔體系——奠定基礎;兩大陣營出現——初步形成;“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正式開始;北約和華約建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71、20世紀以來國際政治格局的三次演變(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建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3)1991年底,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徹底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72、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趨勢(1)從戰后雅爾塔體系確立到50年代中期:兩極格局形成,世界形勢由緩和轉向“冷戰”。(2)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現動蕩、分化和改組。①6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解體,資本主義陣營也出現分化,戰后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所代替。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3)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蘇爭霸激烈。(4)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蘇矛盾緩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終結。(5)自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逐漸加強。73、影響大國關系的三個因素(1)國家利益是影響大國關系的根本因素。(2)國際格局的變化是影響大國關系的重要因素。(3)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異同在特定條件下影響大國關系。74、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占主導地位(1)金融方面,美國憑借安排戰后世界經濟秩序之機,取代英國,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新的世界貨幣體系。(2)國際貿易方面,為了對外擴張和輸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國積極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迫使英國放棄大英帝國特惠制。美國打著相互減讓關稅的幌子,降低別國的關稅,以擴大自己的商品輸出,實際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3)工業方面,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力量,成為世界工廠。(4)科技方面,戰時美國經濟的繁榮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美國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中處于領先地位,加強了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75、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總體特征(1)兩個趨勢:①經濟區域集團化。主要表現:東盟、亞太經合組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②經濟全球化。表現在1995年WTO正式運轉。③二者關系:前者是實現后者的重要步驟和途徑;后者則是前者的最終歸宿。(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雙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帶來風險與問題。(4)中國抉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改善我國的外貿環境、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但是,加入WTO對中國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國的弱勢產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