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期末復習專題06: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導學案(含解析)2021-2022學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期末復習專題06: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導學案(含解析)2021-2022學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資源簡介

期末復習專題06: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復習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
2.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
3.通過練習經典中考試題,鞏固基礎知識,進一步提升做題能力。
【復習重點】
科技文化成就、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
(
本專題主要講述了我國在科學技術、文化事業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方面的發展變遷。
我國重視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在以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為代表的科技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成就突出,“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雜交水稻、青蒿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成果,豐富了中國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變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折射出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
)梳理線索、構建知識體系
【專題概述】
【體系建構】
【時空坐標】
◆成功第二步:鞏固基礎,考點精講精練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知識點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一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3)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飛行獲得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例1】日本官員承認,進入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英國媒體評論說,如果“四大國”繼續假裝中國弱,這是在發瘋,趕緊讓中國進安理會。據此可知
A.核試驗的成功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B.安理會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
C.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新中國得到了西方各國的普遍承認
【答案】A
【詳解】據題意可知,中國擁有核武器是英國媒體認為應該趕快讓中國進入聯合國安理會,說明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BCD都與這一主旨不符,排除。
【例2】2020年10月1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9億千米的太空中送出了它對祖國最獨特的祝福——一張超級自拍。回望歷史,我國太空探索開端于
A.“長征一號” B.“東方紅一號”
C.“神舟五號” D.“嫦娥五號”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屬于我國太空探索的開端,B正確;“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排除A;“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不是太空探索開端,排除C;2020年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不屬于太空探索開端,排除D。故選B。
知識點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1.雜交水稻: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她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例1】新中國成立至今的六十多年時間里,我們解決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這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政策,也是科技成果的體現。“政策”和“科技成果”分別指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秈型雜交水稻 B.農業合作化、神五飛天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彈一星 D.土地改革、秈型雜交水稻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解決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黨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使農村巨大發展;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提高了水稻產量,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故“政策”和“科技成果”分別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秈型雜交水稻,A正確;BCD都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
知識點三、文化事業的發展
1.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當時的優秀作品有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例1】文藝事業繁榮發展離不開黨的政策支持。下列作品創作的共同時代背景是
①《青春之歌》 ②《紅巖》 ③《紅旗譜》 ④《創業史》
A.黨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
B.“文化大革命”結束開始改革開放
C.黨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繁榮景象,其中《青春之歌》 、《紅巖》 、《紅旗譜》 、《創業史》都是那一時期的出色作品,A正確;“文化大革命”結束開始改革開放是20世紀70年代末,排除B;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位置,排除C;我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在20世紀末,排除D。故選A。
【知識拓展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1)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56—1966年):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1964年,我國第一顆導彈試驗成功。
(2)“文革”十年(1966—1976年):①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②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秈型雜交水稻”。
(3)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至今):①“863計劃”實施;②“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
【知識拓展2】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知識點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改革開放前: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人們的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
2.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成為人們顯示風度、展現個性的方式;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知識拓展3】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
(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
(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愛物。
【知識拓展4】我國人民衣食住行用發生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3)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努力。
【例1】20世紀50-70年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如今,注重環保、講究衛生、賑災慈善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影響中國社會風尚不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開放的推進 B.經濟建設的發展
C.生活條件的改善 D.衛生知識的普及
【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20世紀50-70年代,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但我國經濟建設走了不少彎路和經歷了一些挫折,譬如“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從而造成了我國經濟落后、物質匱乏的局面,所以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成為當時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1978年黨的十一屆全會以后,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在改革開放的推進下,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使得人民不但“口袋”富起來,“腦袋”也富起來了,所以人民的環保意識、衛生意識和助人為樂、賑災慈善等良好的社會風尚也逐步形成了。所以由以上分析得知,影響中國社會風尚不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改革開放的推進,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是影響社會風尚形成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它們是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出現的,不符合題意。故選A。
知識點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
1.交通: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
2.通信: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通信事業的發展使信息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例1】我國有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如除夕、中秋、國慶等,國家在一些傳統節日還規定了法定假日天數。我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不僅可以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還突出反映了
A.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B.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大幅提高
C.禮儀性和娛樂性的完美結合 D.發展假日經濟的需求空間巨大
【答案】A
【解析】考查點:中國節日文化。解題思路:依據題干關鍵信息“傳統節日還規定了法定假日天數”“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可以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可知,該題干主要表述的發揚中國節日文化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如除夕、中秋、國慶等。通過節日文化不僅可以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還突出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A項符合題意;而BC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選A。
課堂練習,學以致用!
一.選擇題(共21小題)
1.1993年我國宣布取消票證,自1955年開始的憑票證限量消費的歷史結束,有人說這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新時代”是指(  )
A.計劃經濟時代 B.改革開放時代
C.市場經濟時代 D.持卡消費時代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注意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意義。
【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93年”。1992年10月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因而“新時代”是指市場經濟時代。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2.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兩項科技成就(  )
A.得益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B.體現了新中國國防實力的不斷增強
C.得益于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D.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分析】本題考查“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兩項科技成就體現了新中國國防實力的不斷增強。題目中成就的取得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沒有必然聯系,此時還沒有改革開放,一五計劃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排除ACD三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相關史實。
3.2022年冬奧會將于北京舉辦,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主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這得益于(  )
A.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
B.北京地處沿海的區域優勢
C.群眾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
D.國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運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奧運會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我國能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原因的相關史實。
【解答】申辦奧運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的意愿,2008年,北京獲得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這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標志。2022年冬奧會將于北京舉辦,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主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這得益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奧運會的相關史實。
4.2021年2月22日,習近平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了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習近平強調要弘揚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不斷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50年前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
A.神舟一號 B.神舟五號 C.神舟七號 D.東方紅一號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我國的“兩彈一星”的相關史實。
【解答】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50年前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東方紅一號”,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相關史實。
5.如表反映出我國(  )
1970年 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1999年 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
2007年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成功
2020年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升空
A.科技研究水平提升 B.打破核大國的壟斷
C.交通設施不斷完善 D.人民生活方式變化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我國在空間技術方面研究水平的提升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成功。2020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升空。這些反映出我國在空間技術方面科技研究水平的提升,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在空間技術方面研究水平的提升的相關史實。
6.如表是我國近現代教育目標的部分表述。由此,可以推斷出(  )
1912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 《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38年 南京國民政府頒布 《國難時期教育宗旨》 擁護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并盡力實施切合國難時期需要 之教育,即著重于抗戰與建國并行的教育方針。
1958年 《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等 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A.教育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B.教育目標都注重德育和傳統文化
C.教育目標的制定反映了時代的需求
D.建國前我國教育水平較低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學生結合近代和現代中國教育的特點來分析。
【解答】從材料可以看出,從中華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的宗旨不斷的改變,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要求密切相關,即教育目標的制定反映了時代的需求。
故選:C。
【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近代中國教育的特點和現代中國教育的特點,還要搞清楚近現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發展的特征。
7.閱讀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對我國哪項科技成就發表的評論(  )
西班牙《世界報》:中國龍已經飛起來了,而且飛得很高,它使整個中國充滿了自豪。 德國《漢諾威報》:中國正在奮起直追。中國人進入太空的事實,證明了這個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的實力。
A.“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B.“神舟一號”發射成功
C.“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D.“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太空.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據“中國龍已經飛起來了,而且飛得很高,它使整個中國充滿了自豪。”“中國正在奮起直追。中國人進入太空的事實,證明了這個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的實力。”及所學知識可知,它最有可能是對我國“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發表的評論。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相關史實。
8.青蒿素的使用主要在非洲國家以及其他爆發瘧疾的國家和地區,幾十年來已經挽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發現青蒿素,并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鄧稼先 D.錢學森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屠呦呦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屠呦呦的醫學成就的相關史實。
【解答】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許多國家組織科研力量展開研究。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經過數百次實驗,終于在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屠呦呦的相關史實。
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出現新變化,下列關于人們衣、食、住、行、用中的幾組關鍵詞中,符合這一新變化的一組是(  )
A.時裝展、綠色食品、家居精裝修
B.自行車、家用電腦、移動電話
C.移動電話、綠色食品、布票買布
D.土坯茅草房、時裝展、糧票買米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出現的新變化的相關史實。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解答】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衣服的款式、品種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商店里的名牌服裝爭奇斗艷;食品種類非常豐富,人們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講究食品的營養均衡和綠色保健食品了;現在人們的居住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城市里到處是高樓大廈,很多農村都建起了小洋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出現新變化,題干選項幾組關鍵詞中,時裝展、綠色食品、家居精裝修符合這一新變化。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出現的新變化的相關史實。
10.2015年,因發現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新方法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人是(  )
A.錢學森 B.袁隆平 C.楊振寧 D.屠呦呦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屠呦呦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許多國家組織科研力量展開研究。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經過數百次實驗,終于在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屠呦呦的相關史實。
1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2012年,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  )
A.郭沫若 B.魯迅 C.莫言 D.余秋雨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莫言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莫言的文學成就的相關史實。
【解答】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莫言的相關史實。
12.據圖所示可知,該獎章是用于表彰(  )
A.抗戰英雄 B.共和國元勛
C.兩彈一星功臣 D.全國勞動模范
【分析】本題考查對兩彈一星獎彰的相關史實。
【解答】兩彈一星獎章主體圖案由五星、長城、橄欖枝和光芒線組成:獎章中心的五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城既象征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又象征著共和國堅不可摧的國防;橄欖枝則表明我國研制“兩彈一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從圖片中可以知道,這個獎彰是兩彈一星的獎彰,所以選項C符合題意,獎章與ABD無關。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兩彈一星的有關內容,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增加自己的課外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13.1957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講話中提到,“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據此推斷,毛澤東提及的是(  )
A.“雙百”方針 B.“863計劃”
C.科教興國戰略 D.新發展理念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雙百”方針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的相關史實。“1957年”“毛澤東”“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許多作家、藝術家,采用多樣化的體裁與表現手法,生動描繪人民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文學、戲劇、電影、音樂領域都取得了累累碩果。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雙百”方針的相關史實。
14.每年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1970年在我國航天領域發生的一件大事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我國成為第五個進入太空時代的國家。這件大事是指中國(  )
A.第一位航天員完成了太空行走
B.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D.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的相關史實。“1970年在我國航天領域發生的一件大事”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題干中“這件大事”是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的相關史實。
15.2021年5月病逝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鄧稼先 B.袁隆平 C.楊利偉 D.錢學森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袁隆平在農業科學方面的成就的相關史實。
【解答】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探索,1973年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畝產量很高,依靠科技,提高了糧食產量,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關史實。
16.科技推動人類進步。以下科學家與其貢獻搭配不正確的是(  )
A.畢昇——活字印刷術
B.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
C.諾貝爾——現代炸藥
D.錢學森——開創治療瘧疾的新方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畢昇、袁隆平、諾貝爾、錢學森的科學成就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科學家與其貢獻的正確搭配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諾貝爾發明了現代炸藥;屠呦呦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不是錢學森開創了此方法。故選項D科學家與其貢獻搭配不正確,符合題意;選項ABC科學家與其貢獻搭配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畢昇、袁隆平、諾貝爾、錢學森的科學成就的相關史實。
17.2021年2月10日19:52,中國天文一號探測器實現“繞、著、巡”第一步“繞”的目標,環繞火星獲得成功,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我國歷史上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
A.東方紅一號 B.神舟三號
C.神舟五號 D.墨子號量子衛星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兩彈一星的知識點。題干關鍵信息“我國歷史上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解答】東方紅一號是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故A符合題意;神舟三號飛船于北京時間2002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于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墨子號量子衛星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排除BCD。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兩彈一星的相關知識。
18.“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下列選項屬于長篇小說的有(  )
①《紅巖》②《青春之歌》③《茶館》④《東方紅》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化領域出現的長篇小說的相關史實。“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
【解答】依據所學知識,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如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因此屬于長篇小說的有①②。故B正確,ACD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文化領域出現的長篇小說的相關史實。
19.現代中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
①推動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②促進了信息快捷和簡便的傳遞,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現代中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的相關史實。
【解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由于人們經濟條件的好轉以及假期的延長,出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除了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件稀罕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越來越多。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現代中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促進了信息快捷和簡便的傳遞,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①②③符合題意,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現代中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的相關史實。
20.他以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讓人們遠離饑餓,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鄧稼先 D.錢學森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袁隆平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的相關史實。
【解答】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讓人們遠離饑餓,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袁隆平對世界的重要貢獻的相關史實。
21.2021年5月22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去世,舉國哀悼。他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成功培育出(  )
A.秈型雜交水稻 B.優質高產小麥
C.轉基因玉米 D.無土栽培大豆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袁隆平對世界的重要貢獻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袁隆平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的相關史實。
【解答】依據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比常規稻增產20%,解決了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故A項正確;優質高產小麥、轉基因玉米、無土栽培大豆均是干擾項,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C、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袁隆平對世界的重要貢獻的相關史實。
二.填空題(共4小題)
22.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雖遭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如1967年6月,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 氫彈 。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 秈型雜交水稻 。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革”時期的科技成就的相關史實。“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雖遭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解答】“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雖遭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1967年6月17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試爆成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為:
氫彈;秈型雜交水稻。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文革”時期的科技成就的相關史實。
23.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  原子彈 爆炸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的實驗;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從1964~1970年“ 兩彈一星 ”的研制成功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兩彈一星”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我國科技的發展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1964年10月16日,在我國西北地區,隨著一聲巨響,碩大的蘑菇云騰空升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的實驗。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太空。使中國成為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從1964~1970年“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故答案為:
原子彈;人造衛星;兩彈一星。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的“兩彈一星”的相關史實。
24.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的方針,“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2012年,中國作家  莫言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雙百”方針、莫言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的相關史實。
【解答】為了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文學藝術創作出現了嶄新的局面,涌現了大量優秀作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故答案為:
百家爭鳴;莫言。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雙百”方針、莫言的相關史實。
25.1956年  毛澤東 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的方針,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雙百方針。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雙百”方針是由毛澤東提出,經中共中央確定的關于科學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針,它的提出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為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
故答案為:
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點評】解答本題要把握雙百方針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三.材料題(共3小題)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早在2001年,當國際奧委會宣布北京為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時,中國立刻開始了大量準備工作。政府不僅大量投資建設了體育場館和設施,還同步修建了整套的基礎設施——一個嶄新的機場航站樓,一個全新的火車站……翻新增加了北京地鐵線路,包括增加了7條新地鐵線路和80個地鐵站。
在所有新建的設施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北京國家體育館,又名“鳥巢”。……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鋼筋建筑——體育館共采用了超過11萬噸的鋼材,一條條的鋼材將混凝土建筑包裹在里面。“鳥巢”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技術上都成為一個奇觀,為在此舉辦奧運會開幕式增色不少。開幕式是由電影導演張藝謀設計的,參與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次。
在奧運會開幕前幾周,政府關閉了周邊地區城市的一些工廠,排放量大的車輛被禁止入京。這些措施減少了空氣污染,使北京不時能夠看到藍天。
北京市民全民配合奧運會的相關工作,他們不光嚴格遵守各項限制,還努力地學習英語。他們為在家門前舉辦的奧運會感到自豪,尤其是當中國運動員贏得金牌時——中國最終贏得了51枚金牌。全世界有47億人打開電視目睹了北京奧運會的盛況,中國如愿地通過這次奧運會告訴世界民眾:中國已經是全球事務中的一名重量級選手了。
——【美】伊沛霞《劍橋插圖中國史》P369﹣370
(1)依據材料,概括我國為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做的準備工作。
(2)據材料與所學,分析我國能成功舉辦高水準奧運會的主要原因。
(3)據材料與所學,寫出你對“中國已經是全球事務中的一名重量級選手了”的理解。
【分析】本題以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國舉辦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時正確解讀題干材料內容。
【解答】(1)依據材料“在所有新建的設施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北京國家體育館,又名“鳥巢”。……”概括可知,我國大量投資建設體育場館,其中,較為著名的是“鳥巢”。依據材料“早在2001年,當國際奧委會宣布北京為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時,中國立刻開始了大量準備工作。政府不僅大量投資建設了體育場館和設施,還同步修建了整套的基礎設施——一個嶄新的機場航站樓,一個全新的火車站……翻新增加了北京地鐵線路,包括增加了7條新地鐵線路和80個地鐵站。……”概括可知,我國修建整套基礎設施,主要為交通設施。依據材料“在奧運會開幕前幾周,政府關閉了周邊地區城市的一些工廠,排放量大的車輛被禁止入京。這些措施減少了空氣污染,使北京不時能夠看到藍天……”概括可知,我國關閉部分工廠,禁止排放量大的車輛入京,減少空氣污染。根據材料“在此舉辦奧運會開幕式增色不少。開幕式是由電影導演張藝謀設計的,參與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次。北京市民全民配合奧運會的相關工作,他們不光嚴格遵守各項限制,還努力地學習英語。”可知,由電影導演張藝謀設計了盛大的開幕式。動員廣大民眾支持參與奧運會工作等
(2)據材料與所學分析可知,我國能成功舉辦高水準奧運會的主要原因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國際地位提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充分體現,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積極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使北京的體育場館、交通、生活設施和空氣質量等大大改善。北京市全民配合支持奧運會,國人的熱情參與等。
(3)據材料與所學可知,我對“中國已經是全球事務中的一名重量級選手了”的理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展示了我強大的綜合國力與組織能力,中國已是當今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國家。
故答案為:
(1)準備工作:①大量投資建設體育場館,其中,較為著名的是“鳥巢”。②修建整套基礎設施,主要為交通設施。③關閉部分工廠,禁止排放量大的車輛入京,減少空氣污染。④由電影導演張藝謀設計了盛大的開幕式。⑤動員廣大民眾支持參與奧運會工作。(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國際地位提高。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充分體現,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③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積極弘揚奧林匹克精神。④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使北京的體育場館、交通、生活設施和空氣質量等大大改善。⑤北京市全民配合支持奧運會,國人的熱情參與等。(言之有理即可)
(3)我的理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展示了我強大的綜合國力與組織能力,中國已是當今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國家。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舉辦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相關知識。
27.下列電影鏡頭中的瞬間,是新中國珍貴的歷史記憶,根據鏡頭畫面,回答下列問題。
(1)請對應以上歷史畫面,完成下表序號處的內容。
畫面 事件名稱 歷史作用與意義
畫面一 ①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畫面二 ② 中國重返聯合國  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畫面三 ③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畫面四 香港回歸祖國 ④ 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2)綜上所述,我們偉大的祖國能夠取得這些成就,應具備哪些條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重返聯合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香港回歸祖國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我們偉大的祖國在科技、外交、經濟等領域能夠取得成就的條件的相關史實。
【解答】(1)①據畫面一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②據畫面二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1971年26屆聯大上中國重返聯合國,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③據畫面三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④據畫面四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這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2)綜上所述,我們偉大的祖國能夠取得這些成就,我國應具備的條件是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等。
故答案為:
(1)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中國重返聯合國;③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④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2)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等。(答出兩點且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重返聯合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香港回歸祖國的相關史實。
28.建國六十周年時,三位“老北京”聊起了他們有關吃的經典記憶。
回憶1:油水足是硬道理買肉要買“四指膘”見證人:陳重68歲
建國初期,關于吃,我深刻的記憶就是買豬肉。進了臘月,日子稍微過得去的家庭都開始琢磨買肉。那會兒,人們喜歡用“幾指膘”來衡量肉的好壞——純肥肉部位即膘的厚度要用手指的寬度來丈量,最肥的叫一巴掌膘,就數它最貴,但這樣的肉市場上少之又少。所以,四指膘的豬肉總是最受歡迎。1954年的臘月,父母叫我拿著肉票去買四指膘的肉。買肉時,我特意用手指去丈量過。但我買回來后,父親卻說不夠四指膘,讓我特別委屈。后來我才想明白,我那時小小的手怎么能和父親那粗大的手指相比……
不過,那豬肉燉酸菜還沒出鍋,我和弟弟早已圍站在鍋前,大口大口地吸著鍋里冒出來的香氣,感覺自己幸福極了。終于,我們可以拿起筷子將剛出鍋的冒著熱氣的肥豬肉一口放進嘴里了。我覺得什么好吃的都比不過嘴里的這塊肥豬肉!那時,豬肉的供應時間也就是年前的幾天,那可是全年的油水。現在,我閨女、外孫都不懂什么是四指膘了,更不會理解我對它的鐘愛。但在那個年代,家里全年的食物只有米飯、棒子面和蘿卜、白菜,連白面都吃不上幾回。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請對下列結論進行判斷。能夠從材料中得到的正確結論,請打“√”,錯誤的結論請打“×”。
(1)1954年,國家正在進行“大躍進”運動,農業上片面追求高產,導致農業受損  × 
(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建國初期到70年代中期,國家物資匱乏。  √ 
(3)這一時期,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人們在“吃”方面的需求難以得到充足保證。  √ 
(4)在50年代,這家人能夠買上豬肉,說明建國初期經濟恢復的一些成效。  √ 
(5)現在的孩子沒法理解那個年代對豬肉“四指膘”的鐘愛,也是一種“代溝”的表現。  √ 
回憶2:下館子心里美 結婚選在肯德基 見證人:林辰43歲
1980年,我第一次上悅賓飯館(北京第一家個體戶開的飯館)。那時它開張不久,在期末考高分的我便央求父親帶著我去排隊嘗鮮。在那個下著雪的冬夜,我們一家三口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才終于擠在一個角落里,點了三菜一湯——鍋燒鴨、魚香肉絲、扒白菜和鴨架豆腐湯。從沒過這么好吃的菜!那時,北京的餐館里的菜色少得可憐,不是每家都能做出這樣的美味。直到年代末,我參加了工作,才有實力偶爾帶著家人“下館子”。比如肯德基剛一開張我就帶著家去“開了洋葷”。當時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都將吃肯德基作為時尚,甚至有人選在肯德基辦婚禮,完事后還將包裝盒帶回家,擺在客廳的顯眼處作紀念。90年代,我的收入提高了,像克西姆、老莫這樣的高檔西餐廳,我都敢帶著家人去光顧了,這在頭些年我連想也不敢想。這,北京的飯店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下館子”了。
回憶3:綠色有機無公害 吃遍百昧吃健康 見證人:姜華 36歲
2001年申奧成功后,北京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美食的集散地。各式美食擺在眼前,卻不知道該.哪家。我在一家美食網站工作,通過聊天,我發現如今說“北京吃全國”“世界吃北京”一點也.為過。但因為吃得太好,很多人都患上了“富貴病”。所以,綠色、營養、均衡的飲食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很多食客還會在網上交流用餐心得,諸如,哪家的食材是無公害產品,哪家的口味宜、絕對沒放味精……就連一串烤魷魚含有多少膽固醇,都被他們算得清清楚楚。為了讓百姓吃得更健康,政府也派人挨家挨戶地發放了能夠控制用量的油壺和鹽勺,普及科學的飲食觀念。
(6)閱讀回憶2和回憶3,思考人們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其變化原因。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
【解答】(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躍進”運動發生在1958年,故“1954年,國家正在進行“大躍進”運動,農業上片面追求高產,導致農業受損”是錯誤的結論。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故“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建國初期到70年代中期,國家物資匱乏”是能夠從材料中得到的正確結論。
(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故“這一時期,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人們在‘吃’方面的需求難以得到充足保證”是正確的結論。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建國初期經濟恢復主要體現在土改、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合理調整工商業、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等。題干敘述正確。
(5)我國經歷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因此“閨女、外孫都不懂什么是四指瞟了,更不會理解我對它的鐘愛”。這是由于生活環境不同而造成的代溝。題干敘述正確。
(6)第一問:根據回憶2中的關鍵詞“第一家個體戶”、“開了洋葷”可知,我國當時社會經濟類型明顯增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根據回憶3中的關鍵詞“綠色有機無公害”、“普及科學的飲食觀念”可知,我國飲食從吃得飽變成了吃得好、吃的健康。第二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社會經濟類型變得豐富多樣。出現了個體戶和外國飯店等,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由于經濟條件的改善、科學健康飲食觀念的普及、網絡傳播等原因,人們飲食結構和選擇都大大改善。
故答案為:
(1)×。
(2)√。
(3)√。
(4)√。
(5)√。
(6)變化:個體飯店和外國企業進入我國餐飲行業,豐富了人民的選擇。飲食從從吃得飽變成了吃得好、吃的健康。原因: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發展。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活的變遷,需要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通過認真閱讀材料進行分析解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利辛县| 许昌市| 阿拉尔市| 光山县| 新宁县| 永春县| 沙洋县| 浦城县| 奎屯市| 含山县| 高台县| 云霄县| 黔南| 梨树县| 平凉市| 怀宁县| 鹤壁市| 资阳市| 同仁县| 玉龙| 绿春县| 江孜县| 德昌县| 安仁县| 句容市| 宁夏| 逊克县| 扬州市| 紫云| 万州区| 苍溪县| 阜新市| 邵阳县| 民勤县| 江都市| 昆山市| 上栗县| 长兴县| 青田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