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證據》教案教學目標:能力目標學會用比較法分析問題,培養學生通過事實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問題的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在生命演化過程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教學重難點:生物進化的證據。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教師結合閱讀指導法、談話法、講述法、討論法等,進行啟發式教學,利用課件不斷設疑,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歸納教材,從而調動思維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通過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觀察化石圖片,推測每種化石生物可能的生活環境,并且對生物進化趨勢進行推測。課前準備: 教師自制投影圖片、化石標本;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在數千萬年前組成針葉林的大樹上,經常落下樹脂,樹脂在下落的過程中,如果包裹上動植物,而且恰好又落入地縫中,經過及其漫長的年代,就會形成樹脂化石---琥珀。科學家在具有數千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了昆蟲,在有的琥珀中發現了哺乳動物的毛發。由于琥珀中的這些毛發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顯微鏡下,毛發的內部結構仍清晰可見。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地球上原本沒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逐漸演變來的,現在地球上眾多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生命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而來的。那么有什么證據能證明這一結論的可靠性?化石對研究生物的進化具有什么重要意義?這就是我們今天探究的課題《生物進化的證據》。 簡單的了解琥珀的形成。學生興致勃勃搶答問題:化石。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有利于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自然的引入課題。自主學習引導探究 知識點一:化石證據討論:何謂化石?講述: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化石有很多種,(出示動物和植物的化石標本,并投影相關化石圖片。)從化石的形成過程來看,可以將化石分成兩類:一類是古代生物的遺體直接形成的。這些化石大多是由古代動植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如動物的骨骼、牙齒、貝殼,植物的莖、花粉粒等;有的則是完整的古代生物體,如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中發現的距今2.5萬年的猛犸。由于遺體保存在冰里,不發生分解,肉還可以吃哩!另一類化石是由古生物的生活遺跡或遺物形成的。它們包括恐龍的遺跡、在河南發現的恐龍蛋、植物葉的印痕化石等。所有這些化石都是生物的遺體或生活痕跡,在若干萬年中,經過礦物填充和交換作用逐漸形成。點撥:1、不是所有的生物死后都能形成化石,要采到一件完整的化石是難上加難。2、研究化石能了解古代生物形態結構,判斷出古代生物的生活狀態、生活環境及埋藏化石地層的變化,推測出古代生物的發展變化。老師提問:1、最古老的地層里有沒有化石?這說明說明問題?2、由不同地層中發現的生物化石共同點可以看出:成為化石的生物有何特點?3、由不同地層中發現的生物化石可以看出:這些生物的生活環境有何變化?4、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證明生物的進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點撥:⑴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⑵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發現生物化石。⑶越古老的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的生物化石越復雜、越高等。⑷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4、埋藏于較深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較早,結構較簡單。㈡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知識小結: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化石總是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則出現在越晚的地層里。【過渡語】:除了化石之外,還有哪些證據能夠證明生物是進化來的呢?知識點二:解剖學證據:課件展示四種脊椎動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形態結構,比較其異同。1、鯨的鰭、鳥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在結構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在功能上有哪些不同?通過比較四種脊椎動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教師評價學生發言、總結:同源器官反應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進而說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點撥:鯨的胸鰭、鳥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雖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盡同,卻有相同的基本結構和來源。植物也有同源器官,在解剖學中,同源器官的研究為生物進化提供了重要的證據。釋疑解難:昆蟲的翅和鳥的翼是同源器官嗎?為什么?說明:不是。昆蟲的翅和鳥的翼是功能相同的器官,稱為同功能器官,但來源不同,不屬于同源器官。知識點三:分子生物學證據講述: 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如果某些物種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話,那么它們的生物大分子必然會顯現出一些相似點。換句話說,生物大分子相似程度越高的生物,其親緣關系就越近。分析討論:根據下圖中幾種生物體內組成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分析人與其他生物以及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溫馨提示:細胞色素c是生物細胞中與呼吸作用有關的一種蛋白質,由104個氨基酸組成。不同生物體內的細胞色素c在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上存在著差異,差異大的親緣關系遠,反之親緣關系就近。并且其序列差異能反映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說明:人類細胞色素C是一種由112個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是細胞質中與呼吸有關的、具有傳遞電子功能的蛋白質。 結合學生自己準備的資料和教師準備的化石標本,討論總結: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完成知識點,鍛煉自學的能力,對本節課的知識有個初步的把握。通過觀看恐龍化石圖片增加學生探究的欲望。拓寬學生視野,調動學生興趣。問題的提出及多媒體視頻的展示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同時又訓練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推理、判斷的能力和觀察力。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最后課件展示總結,突出重點,強化知識。教育學生面對生活要仔細觀察,善于發現,敢于質疑,勇于探索,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熱愛大自然地良好情操。教師始終處于“導”的狀態,學生始終處于動眼、動口、動腦的參與狀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比較陌生,所以采用列表分析,點撥總結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分子生物學的證據。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